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448章 出发斯德哥尔摩

第448章 出发斯德哥尔摩

    2011年11月30日,距离洛珞出发前夕,京城西山。

    窗外寒风凛冽,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洛珞站在领导面前,一身整洁的深色西装,胸前的国徽微章在灯光下泛着庄重的光泽。

    虽然他已经先后主导了两个国家级工程,参与的更是不下五个了,但如此正式的佩戴国徽的场景还真是屈指可数。

    再过三天,他将启程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华国历史上第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

    领导示意他坐下,自己则缓缓踱步到窗前,凝视着远方的山峦,沉默片刻,转过身来,目光如炬。

    “洛珞同志,恭喜你,这枚奖,不仅是你的荣誉,更是国家的荣光。”

    领导声音沉稳,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若单为领一枚奖牌,哪怕是诺奖,国家也断不会如此兴师动众,他更不会在临行前单独会见诺奖得主,政治属性再强烈,终究不过是个奖项而已,只是……这个人是洛珞就会显得格外不同。

    盘古堆的点火成功,伏羲堆的商业化蓝图,尤其是‘龙睛’构型那令人难以置信的Q值跃迁潜力——这才是真正搅动世界格局的力量核心。

    它们改变的,是能源的根本规则,是国运的基石。

    而这一切的关键钥匙,在落落的手中,这才是那些潜藏在阴影中的目光真正觊觎的东西。

    所以……

    “斯德哥尔摩之行,不是单纯的学术之旅,西方一些人,正虎视眈眈想借机生事。”

    洛珞微微颔首,他清楚领导所指——很多国际上的情报机构已将洛珞列为最高优先级目标,企图窃取盘古堆核心参数或小梅的AI架构。

    更甚的是,现在的国际舆论对他们并不友好:10月,洛珞获奖前夕,欧美媒体还在炒作某种“威胁论”,质疑盘古核聚变技术的来源。

    领导继续道:

    “你的安全,组织已安排妥当,之前的行动就是警告,但外交上,你代表的是华国,记住,态度可以强硬一些!”

    “强硬?”

    洛珞问,声音平静却带着探究。

    领导从秘书手中接过一份文件,轻轻放在茶几上:

    “看见瑞典那边的颁奖词了吗?‘用数学之美驯服混沌湍流…为聚变之火铺就理性之路’,写得漂亮,但他们都明白,这荣誉的分量,是风洞的验证、是气象模型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你们在黄泽岛点起的那把实实在在的‘火’,烧穿了纸面理论。”

    他指的是盘古堆的成功运行,赋予了洛珞湍流理论无法辩驳的实证根基。

    “他们问起你的理论如何指向聚变成功,你会怎么说?”

    领导看似随意地问,目光却带着考校。

    洛珞简单思索了一下:

    “太阳的能量也来自混沌的聚变,人类所做的,不过是用方程给它套上理性的缰绳。”

    这个回答,既指向他获奖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研究,也巧妙关联了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核心挑战:约束狂暴的等离子体。

    领导眼中闪过满意,随即看向阴影处:

    “说说情况吧。”

    秘书向前一步,手里拿着一个薄薄的加密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严肃的脸。

    他调出一张复杂的航线图投影在墙上:

    “专机已经过全面改造,全频段电磁屏蔽,地面到空中无缝衔接,但教授您个人。”

    秘书手中递过一个外观普通、仅边缘有细微龙纹浮雕的银质纽扣,递给洛珞:

    “请务必随身佩戴这个,任何时候不要离身,紧急防护装置,触发时能定向释放高精度次声波,瞬间瘫痪近距离威胁,给我们争取至少30秒反应时间。”

    秘书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

    “还有个情况,伏羲堆现在的建造已经到了后期,加上国内电缆的大动作已经愈发难以保密了,现在西方媒体开始集中火力,炒作‘华国能源霸权’,试图制造恐慌和国际压力,这点,恐怕到时候也会有记者借题发挥。”

    领导轻哼一声,身体微微靠向沙发背,手指在膝盖上点了点。

    “出去一趟,总免不了要面对些杂音,尤其是我们拿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之后。”

    他转向洛珞,语气像是在拉家常,却蕴含着力量:

    “小洛,记着几件事。”

    “第一,技术问题。”领导目光锐利,“比如有人非要纠缠‘龙睛构型’怎么突然就实现了Q值跃迁,质疑技术来源。你就大大方方告诉他们,华国的技术突破,每一步都走得正,走得稳。盘古堆的数据就摆在那里,科学规律不会骗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普适的,凭什么只有他们能摸到边?”

    他强调的是用科学事实本身回击,而非空洞的口号。

    “第二,道德绑架。”

    领导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特别是那帮《纽约时报》的笔杆子,可能会翻出我们‘清理太空垃圾’的事,扣帽子说什么‘太空军事化’,别被他们绕进去,你就讲清楚,我们清除的是威胁所有航天器安全的失效卫星,轨道数据、碎片控制效果,都符合国际航天安全准则,洛氏湍流模型预测的精准性反而是最好的证明,这是科学治理,不是霸权。”

    “第三”

    领导身体前倾,声音更沉也更清晰:

    “伏羲堆的事他们如果提了,也不必躲,告诉他们,舟山大乌山岛上的伏羲堆,不是威胁,是礼物,是送给全人类告别能源饥荒的曙光,等它并网发电,一度电的成本比煤电还低三成,让老百姓用上便宜清洁的电,这才是硬道理。”

    他说的不是空泛的未来,而是由洛珞亲口向高层承诺过的、基于盘古堆成功后提出的商业化路径和具体目标。

    事实上,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即便抛开可控核聚变本身带来的低成本能源,其附加的外交和物质交换价值也是利远大于弊的。

    虽然有美俄和欧盟等大把的强国组织,希望能从他们这搞到最根本的技术,或者弯道超车超过他们,但直接放弃,试图以利益交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来“讨好”他们的也是大把存在。

    而这一切的目光,此刻将统统汇聚在洛珞的身上。

    领导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灯光下拉长,他拍了拍洛珞的肩膀,力道很重,带着托付和信任:

    “去吧,让全世界都看看,咱们华国的科学家,是什么风采,十四亿人看着你,等着你带着荣光平安回来。”

    他没有提“聚变之火”那样宏大的意象,而是落到了最朴实的期待——平安归来,带着属于他和国家的荣誉。

    洛珞握紧了手中的钢笔,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精神一振,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胸前的国徽端正肃穆。

    无需更多言语,他对着领导,也像是对着这片土地,郑重地点了点头。

    大门开启,冬夜的寒风扑面而来,他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暖意和力量。

    ……

    2011年12月3日。

    初冬的清晨,寒风凛冽,吹过空旷的跑道,卷起几片枯叶,三辆黑色红旗防弹轿车撕破凌晨的寂静。

    跑道两侧每隔十米肃立着墨绿作战服的警卫,手持95式突击步枪呈战术警戒姿态,头盔下的夜视仪泛着冷光。

    更外围的阴影里,狙击小组的激光指示器如星点般在塔台高处隐现——这是最高级别的安保预案,通常只为领导出访启动,今天显然是破格用在了这里。

    “目标已抵达B3通道,所有单位二级戒备。”

    加密频道里传来指令。

    当轿车停稳时,十二名身着便装的中央警卫局特工瞬间形成人墙,战术背心下鼓胀的陶瓷插板与腰间枪套轮廓分明。

    为首的安保指挥官肩章缀着金色松枝,向踏出车门的洛珞敬礼:

    “洛总师,专机已完成最终检查。”

    铅灰色的天空下,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专机静静停泊,流线型的机身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与周围荷枪实弹、眼神锐利的安保人员构成一幅肃穆的画面。

    更让人瞪大眼球的是,在这架专机后面,还有两架战机,那外形洛珞十分的眼熟,正是他曾经参与研制的歼-11。

    洛珞站在舷梯前,穿着得体的深色西装,外面罩着一件厚实的大衣,神情平静地望向远方天际线。

    他的身旁,只站着一位同伴——刘艺菲。

    她裹紧了围巾,清丽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男友的支持与骄傲,她紧握着洛珞的手,仿佛想将自己的力量传递过去。

    这本应是举家欢庆的时刻。

    按照常理,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踏上领奖之旅,足以带上父母、兄弟姐妹、挚友乃至更多亲朋,共享这份科学界的至高荣耀。

    许多亲友都表达了强烈的期盼,希望能亲历这历史性的瞬间,见证洛珞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接受全世界的掌声。

    包括洛爸洛妈,刘小丽等人也都有此意,然而此刻却一个人都没来。

    当然不会是因为工作原因走不开……

    且不说洛珞如今的地位,即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诺奖得主……虽然能拿到诺奖的就没什么普通人,但即便含金量再低,家属一同前往观礼这种事,也没有哪个单位敢不批假。

    毕竟,这可是举国欢庆的喜事来着。

    通常也少有诺奖得主单独或者一两人参加的情况,毕竟即便是普通的门票也是千金难求,能作为家属出席凑个热闹当然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

    即便家属不够,亲友也算上,许多人甚至会把16个名额全用掉才罢休。

    然而,洛珞的身份远非寻常科学家可比。

    庞大的随行队伍,意味着安保的难度与风险呈几何级数增加。

    每一个额外的面孔,都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缝隙,或是行动中不可控的变数。

    正如领导所强调,此行“不单纯”,西方完全可能借机生事,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洛珞的绝对安全与伏羲堆核心秘密的万无一失。

    而且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了那么多名额,不代表他们这趟出行也能带这么多人……毕竟专机虽然很大,但大部分名额全都被负责安保的人员占用了。

    此刻舱门处挺立着八名“机组人员”,肩章清一色空军校尉军官衔。

    机长是曾执飞领导专机的特级飞行员,副驾驶座位旁赫然架设着战场态势感知屏幕,实时连接北斗卫星与地面雷达链。

    客舱内二十四个座位被拆除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三套独立生命维持系统和医疗急救舱,四名佩戴红十字袖标的军医正检测仪器——这是zn海医疗组的标配阵容。

    因此,经过最严苛的评估与权衡,随行人员被压缩到了极致。

    除了必要的、同样经过最高级别审查的安保团队和极少数核心工作人员外,能够陪伴洛珞踏上这趟充满荣光却也暗藏凶险旅程的家属,只有刘艺菲一人。

    她是洛珞最信任的伴侣,自身也具备极高的安全意识,能将干扰降至最低。

    “准备好了吗?”

    洛珞轻声问,目光中带着歉意与温柔。

    他明白她放弃了与更多家人分享荣耀的机会,也承担着额外的心理压力。

    刘艺菲用力点点头,展露出一个坚定的微笑:

    “嗯,和你一起,去哪里都行。”

    她深知此行的意义远超个人荣耀,这是国家使命的延伸。

    负责此次安保行动的指挥官——一位面容刚毅、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的上校——快步上前,低声汇报:

    “洛教授,刘女士,专机已准备就绪,所有安检、预设航线及应急预案均已核查无误,我们可以出发了。”

    他的语气简短有力,目光扫过四周,确认着每一个安全细节。

    这架被深度改造的专机,如同一个飞行的堡垒,承载着国家最珍贵的瑰宝。

    洛珞最后望了一眼这片熟悉的土地,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

    他握紧了口袋里那枚冰冷的、带有紧急防护功能的银质纽扣,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走吧。”

    他对刘艺菲和上校说道,声音平稳而坚定。

    两人在安保人员的严密簇拥下,稳健地踏上舷梯。

    机舱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寒风,也宣告着一段肩负着国家荣光与个人安危的航程正式开始。

    引擎发出低沉而强劲的轰鸣,专机在跑道上加速、抬头,最终刺破铅灰色的云层,如同一颗孤星,承载着华国科学界的希望与世界的瞩目,坚定地飞向遥远的斯德哥尔摩。

    “空中指挥组报告,护航编队已升空。”

    耳机里传来预警机调度声,云层上方,两架歼-11战机开启电子静默巡航,机翼下PL-15导弹挂载就绪,为这次出行保驾护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