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洛珞?就为这个?”
对于劳伦斯的分析并非每个人都认可,尤其是NASA的那些高级研究员们将咖啡杯重重砸在会议桌上,全息星图上被标记为“已摧毁”的54个红点刺得人眼眶发烫。
“我们损失的是价值百亿美元的太空资产!华国人疯了吗?”
此话一出指挥中心陷入短暂骚动。
很显然,就为了一个科学家的出行,华国就搞了这么个大动作出来,这个说法很难说服他们。
“他们是有被害妄想症吗,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已,难道我们有多稀罕吗,还犯得上动用实战演练来保驾护航,真当谁那么在乎他们那点可怜的研究成果呢。”
另一个卫星组的负责人不屑的说道。
不过听闻这话的劳伦斯不由尴尬的摸了摸鼻子,没想到被自己人开地图炮伤到了。
这可真是无辜躺枪,实在是不好意思,那些研究成果他们还真的在意,而且人家也并非被害妄想症,别的国家组织他不清楚,至少他这边……是实实在在的安排了行动的。
好在不是所有人都对洛珞的研究成果一无所知的,大部分人还是知道那位洛教授的厉害的。
“所以这是战略威慑?警告我们停止抵近侦察?”
反间谍部门主管汉森皱眉:
“但代价未免……”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保护一个科学家,这代价未免太大了。
“是威慑经济学。”
劳伦斯突然出声,他调出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立体模型,红色激光束从穹顶直射颁奖台。
“当保护目标的价值超越战略武器本身时,有些东西就不再是代价,而是广告费。”
他喃喃自语,嘴角扯出一丝苦笑,其他情报官还在争论报复动机或武力宣示,但劳伦斯心知肚明:华国要用这出“流星雨”警告世界,谁敢动洛珞,谁就得付出血的代价。
他猜得完全没错。
就在卫星碎片还未完全坠入大气层之际,华方的官方机器已轰鸣启动。
华方的外交部发言人江岚面对全球镜头微笑,身后巨幕正播放央视制作的科普动画:
卫星碎片坠入大气层时化作绚烂流星,旁白用十二国语言阐述着“近地轨道交通安全治理倡议”。
“华方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江岚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响彻会场:
“本次‘太空垃圾清除行动’耗资三十六亿人民币,成功消除54颗失效卫星对国际空间站及全球通信系统的威胁。”
大屏幕切换到NASA提供的风险模拟图,一颗标注“USA-224”的卫星残骸轨道与空间站擦身而过。
路透社记者举手发问:
“有分析称被清除的卫星包含多国的科研设备?”
不过立刻遭到了我方外交官的强烈反驳:
“这当然不可能,因为我们只清除失去联络且轨道不可控的太空垃圾。”
江岚点开某中立国天文台提供的轨道衰变数据:
“至于所谓科研卫星为何装备军用级加密传输系统——”
她忽然转向镜头,笑容带着冰冷的穿透力:
“或许某些国家该解释,为何这些‘科研设备’近期频繁变轨至我国舟山群岛上空?”
“不知道能否透露一下贵方是如何对执行完任务的在轨卫星进行清理的,在此之前世界上似乎还没有一种武器能够如此大规模的对卫星进行精确打击。”
突然纽约时报的记者如此提问道,话语中的意味十分明显,就差把挑事写在脸上了,尤其是“武器”二字,好像一下子就要把华国这场行动定成另一个基调。
全场快门声骤停。
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原本是一句妄图用语言陷阱来逼迫华方外交官来透露点情报的话,居然起到了意料之外的作用。
不……跟他们的提问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看着江岚自顾自的将早就准备好的资料放到大屏幕上播放,他们瞬间就意识到了一件事——华国原本就已经做好了“炫耀”的准备,这次他们似乎不准备低调了。
是的,原绝密级‘尘埃之怒’项目已于上周开始正式部分解密。
路透社记者的手指悬在录音笔上方,瞳孔里倒映着巨幕上爆炸的科普动画——纳米云团如蜂群般包裹锈迹斑斑的卫星,金属外壳在微观侵蚀下如冰雪消融。
“本次清扫行动采用自主研发的LX-3。”
作为外交官江岚很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语言陷阱,直接顺带着反驳了一下,给这次行动定了个基调。
不过对此场下的那些记者则毫不关心,华国向来如此……明明打都打了,还非要在面子上客气个什么劲啊,你这武器这么牛逼,你就是直接说清理间谍卫星我们还敢说个不吗?
明明是个一米九二百斤的壮汉,面对着对面小个子的挑战可以轻松拿捏,但就非得让对面先打他一下,好像正当防卫一样的还手……直接把对面打趴下。
总之就非得占个大义的名分……
江岚的指尖划过控制台,动画顿时分解出精密剖面图,银白色弹体在模拟发射架上流转冷光:
“该装置搭载自研‘蜂巢之心’能量核心,通过自适应变轨算法锁定目标后,可释放峰值170吉瓦的定向电磁脉冲瘫痪电子系统,并激活纳米级分解单元实施无害化拆解,经测算,碎片生成量较传统撞击减少98.6%。”
当《纽约时报》记者刚要举手,江岚突然调出另一组对比影像。
左侧是锈蚀卫星在近地轨道飘荡的实拍画面,右侧却闪现出同一物体在舟山群岛上空诡秘变轨的监控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
她将激光红点钉在变轨轨迹的尖峰处:
“所谓‘失效卫星’频繁机动至我国战略要地上空的行为,与瑞士教育立方星或气象观测器的设计功能存在显著偏差。”
BBC记者立刻抢着提问道:
“但贵国‘流星’武器释放170吉瓦电磁脉冲,远超国际公约限制!这是否违反《外层空间条约》第五章?”
“公约禁止的是无差别杀伤性武器。”
江岚示意助手在大屏幕上放出LX-3装置的电子模型,蜂窝状核心泛着冷光:
“而‘蜂巢之心’的定向脉冲精度达0.05角秒——这个数据已分享给国际电信联盟。”
她突然放大某颗卫星解体画面,纳米虫群正蚕食燃料舱:
“我们优先分解肼燃料,将太空碎片生成量控制在国际标准的1/47。”
路透社记者终于抢到提问权:
“发言人是否暗示此次行动具有军事目的?LX-3的威力是否构成太空武器化?”
“武器化指控源于认知局限。”
江岚示意助手切换画面,巨幕赫然出现“尘埃之怒”四个魏碑体汉字,背景是缠绕龙纹的金属风暴概念图:
她目光扫过全场惊愕的面孔:
“该计划始于2009年近地轨道碰撞危机,核心目标始终是构建太空环卫体系,今日54颗高危目标的清除,不过是对2011年《空间碎片减缓指南》的实践注脚。”
“需要澄清的是”
江岚的声线清冽的说着,同时目光扫过《纽约时报》记者质疑的面孔:
“此次近地轨道垃圾清除行动所使用的LX-3装置,其核心技术源于我国‘尘埃之怒’项目。”
屏幕适时切换画面:几年前的川西基地里,穿着工装服的洛珞正在图纸上勾勒流星一代的结构,鬓角还沾着焊接溅落的金属碎屑。
江岚指尖轻点讲台,投影骤然呈现出一片璀璨的模拟星图:
“正是洛珞教授牵头重构了能量释放拓扑模型,使电磁脉冲聚焦精度突破至厘米级;他提出的‘集群蚀变法则’,更将太空垃圾二次衍生率降至0.7%——这项今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肯定的湍流理论,此刻正在守护人类的星辰大海。”
她忽然向前微倾身躯,仿佛要透过镜头凝视某个遥远的坐标:
“在上周,瑞典皇家科学院为洛珞教授补发了迟到四年的诺奖奖章。”
全场快门声骤密如急雨,江岚却露出冰雪初融般的微笑:
“当一位科学家用方程驯服聚变之火,用算法净化寰宇轨道时,我们有责任确保他走向领奖台的道路……”
背景屏轰然铺满伏羲堆熔金般的等离子体,与斯德哥尔摩领奖台的光影重迭交映,江岚的尾音十分的坚定:
“……永远畅通无阻。”
“居然真的是为了给洛教授的出行保驾护航?!”
台下顿时开始议论纷纷。
谁也没想到,华国居然会如此的直白,就差把此次清理卫星的实战行动目标写到脸上了。
当美联社记者追问纳米炸弹威慑力时,江岚忽然走向台前:
“精准可控的力量从不是威胁,失控的巨物才是灾难, LX-3的电磁脉冲精确度可熔化卫星芯片却不伤及邻轨卫星,纳米集群能在三小时内将巴士大小的航天器分解为不足芝麻百分之一的微粒——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清除,不正体现着对星辰最大的敬畏?”
“太空不属于任何国家,但任何国家都有权扫清家门口的垃圾。”
江岚的最后一句话给这次行动彻底定下了基调,也让那些探测卫星永远的背上了“太空垃圾”的牌子。
同日·NSA监控中心
劳伦斯关掉直播,墙面上十几个分屏正实时抓取全球社交媒体的舆论动态:
@太空探索者协会发布长图《卫星碎片撞击城市威力=45万吨TNT》
环球时报标题《负责任大国为地球擦亮星空》
“用科普包裹威慑……”
劳伦斯喃喃道。
他调出绝密档案柜里针对洛珞的“夜莺计划”,手指悬在红色销毁键上方许久。
事实上,被华国的决心和动作吓退的远不止白宫。
莫斯科·联邦安全局地下指挥中心
伊万诺夫将军盯着卫星轨道图上的空白区,指尖的雪茄灰烬簌簌落下。
“54颗卫星…三阶段精准清除?”
他反复播放华国发布会视频,当江岚展示“蜂巢之心”电磁脉冲摧毁卫星内部电路的显微影像时,技术参谋突然惊呼:
“将军!克里姆林宫急电!”
墙壁投影切换至克里姆林宫紧急通讯,总统的声音裹挟寒冰:
“立刻终止‘西伯利亚虎’计划,你想让我们最先进的‘联盟号’变成太空焰火吗?”
东京·首相官邸
防卫大臣手中的机密文件簌簌发抖:
“美方确认‘渡鸦立方星’被摧毁前传回最后数据——华国武器误差仅2.7米!”
窗外传来NHK直播江岚发言的铿锵之声:
“我们有权清理家门口的垃圾。”
首相突然抓起红色电话:
“召回所有‘观樱’小组!立刻!”
角落里情报课长喃喃自语:
“他们的‘尘埃之怒’…原来能精准到避开国际空间站却击碎间谍卫星…”
……
华盛顿·白宫战情室
劳伦斯中将的视线扫过全球地图上接连熄灭的红点——俄罗斯停止卫星变轨,日本撤回潜航器,欧盟关闭电子侦听站。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我们该庆幸…他们选择用发布会而不是导弹来说话。”
窗外,晨光刺破乌云,仿佛那场价值千亿的太空流星雨仍在无声燃烧。
然而,比国际震动更汹涌澎湃的,是国内民众排山倒海般的震惊浪潮!
连尘埃之怒的绝密档案都解封了一部分,国内对此此次行动也没有丝毫的隐瞒,消息如同惊雷,在官方渠道正式披露行动细节和“尘埃之怒”项目的冰山一角后,瞬间点燃了整个国家。
京城,西单大屏幕下:巨大的新闻画面正播放着“太空垃圾清除行动”取得圆满成功的报道,展示着“峰巢之心”的模拟攻击过程和惊人的精度数据。
人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与掌声!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程序员,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洛珞诺贝尔#的话题页,他张大了嘴,眼镜滑到鼻梁都忘了推,半晌,才喃喃自语,声音颤抖却带着难以置信的笑意:
“卧槽……卧槽!原来……原来09年国庆阅兵看到的……真就是给世界看的‘冰山一角’啊?!”
周围人听到,爆发出一阵更大声的、混杂着自豪与荒诞感的哄笑和认同。
许多人激动地掏出手机,疯狂刷新着微博、论坛,急切地想看到更多细节,分享这份突如其来的、超越认知的骄傲。
网络世界瞬间爆炸:“时光微博”不出意料地再次宕机。
服务器在#流星清除太空垃圾#、#尘埃之怒是什么黑科技#、#54颗卫星说没就没#、#祖国你到底藏了多少大招#、#洛总师yyds#等海啸般的话题冲击下彻底瘫痪。
技术宅们疯狂分析着新闻里透露的零星技术参数,越分析越心惊肉跳。
军迷论坛更是彻底疯狂,无数人发帖回忆09年国庆阅兵时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国之重器”,如今看来,那些恐怕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狂喜、震撼、甚至些许“扮猪吃老虎”后暗爽的复杂情绪在网络上弥漫。
“我们原来这么强?!强到自己都吓了一跳?!”
“垂死病中惊坐起,列强竟是我自己?!!!”
某顶尖高校物理系实验室:深夜,灯火通明。
一群研究生围在电脑前,反复播放着官方发布的行动动画演示,一个平时沉稳的博士师兄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喊道:
“看到没!能量控制!材料技术!轨道动力学!还有那鬼知道怎么实现的纳米集群智能!这每一项拿出来都是诺奖级的突破啊!全都集成在一个武器系统里!我们的基础科研和工程转化……什么时候悄无声息地跑到这种高度了?!”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身为科研工作者的激动与不可思议。
“列强竟是我自己”,这句话不再仅仅是网络上的戏谑梗,而是沉甸甸的现实,一种让每个知情的华国人,从心底涌起战栗般自豪的现实。
不过自豪的同时,也有许多人看清楚了这次行动的本质,甚至有些“预言家”的眼光之精确,还在我方的正式发布会之前便已经猜到。
随着官方都亲自下场报道,这种猜测被确定的同时,更是演变成了一场新的狂欢,那是对洛珞的赞叹和佩服。
别说华国成立至今,即便放眼全世界似乎都没有过一位科学家有如此待遇和殊荣,仅仅是为了保护一个人的出行安全,就进行了如此震动世界的“清扫行动”,不可谓不荣耀。
[截图 NASA混乱报告][截图情报分析片段]破案了!看看这些拼图——时间点就在诺奖公布后!目标直指即将去斯德哥尔摩的洛珞教授!美方卫星监控的是谁?华国动用镇国重器清除的是谁家门前的‘垃圾’?答案呼之欲出!这不是演习,这是最高规格的‘出行清道夫’!
跟帖“吃瓜不吃皮”:嘶…细思极恐!用能打卫星的武器当保镖?这排面比元首专机护航还硬核!
“聚变之光”:楼上格局打开!想想盘古堆谁造的?能源!再想想这太空技术谁奠基的?洛氏湍流理论!说句‘一人身系国运’不过分吧?动他,就是动华夏的未来命脉!
讨论迅速从技术惊叹升华为对洛珞价值的全民认知重塑:
“历史的尘埃”:以前知道洛教授牛,但今天才真正懂他有多‘重’!国家在用行动宣告——他的安全,就是能源革命的火种,就是太空疆域的基石!谁碰,就做好承受‘流星雨’洗礼的准备!
“小透明”:泪目了……能让整个体系为他一人亮剑,这份‘重要性’已无需任何奖项证明。
“心悦诚服”:以前觉得诺贝尔是顶点,现在看,洛教授的安全级别恐怕比诺奖奖牌还重千钧!这波操作,妥妥的科幻照进现实——他本人,就是行走的‘大国重器’!
当然了,也不乏有很多人觉得,这肯定不只是为了洛神,国家也早就想清楚那些监视的电子狗了。
这种说法自然是成立的,但却丝毫没能动摇洛珞在这件事上的重要性,毕竟同样是行动,怎么就没在别人出行的时候开展,偏在洛神出国前进行呢。
还不是洛神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体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