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449章 压力山大的皇家科学院

第449章 压力山大的皇家科学院

    北欧的十二月,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笼罩在一片清冽的晨光中。

    寒风掠过波罗的海,带着刺骨的冷意,却无法冻结此刻VIP停机坪上庄严肃穆的热忱。

    往日繁忙的机场此刻被一种庄重而期待的气氛笼罩,一条特殊的VIP通道被彻底清空,鲜红的地毯从机坪一直铺到贵宾厅门口,在天光与地面积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尽管寒气逼人,但红毯两侧已然严阵以待。

    左侧,是瑞典王室的最高敬意。

    一队身着深蓝色传统礼服、肩章与纽扣闪耀金芒的皇家卫队士兵,如同雕塑般矗立。

    他们头戴饰有羽饰的熊皮帽,右手紧握直立的礼宾佩剑,寒光在冬日微弱的阳光下闪烁,透露出古老王国的威严与对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

    他们的目光平视前方,姿态无懈可击,代表着古斯塔夫国王的亲自致意。

    右侧,则是现代科学的最高殿堂。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马克斯·海肯斯滕先生身着熨帖的深色西装,神情庄重而热切。

    站在他身旁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苏尔·诺尔马克教授,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眼中闪烁着对同行最高成就的欣赏与激动。

    他们身后,是诺奖评委会的核心成员以及皇家科学院的多位重量级学者,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的泰斗,此刻齐聚于此,只为见证并迎接一位划时代科学家的到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充满敬意的期待。

    这份紧绷不仅仅因为热情,还源自于红毯之外、视线所及与不可见的角落。

    机场的制高点上,瑞典国家特勤局最精锐的反狙击小组已潜伏就位多时,高倍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反复扫视着空旷的机场外围和任何可能藏匿威胁的建筑窗口。

    他们的通讯频道里,保持着一种近乎压抑的沉默,只有必要的位置确认信号。

    停机坪边缘,数辆外观低调但内部经过强化的防弹指挥车悄然停驻,车顶天线林立,实时接收着来自国土安全部门、国际刑警组织,乃至瑞典驻外情报站发回的动态评估报告。

    报告的核心只有一个名字:洛珞。

    屏幕上闪烁的光点,代表着在机场周边数公里范围内布控的便衣特工,他们像融入背景的幽灵,用警惕的目光过滤着每一个行人。

    再往后,是全球各大主流媒体的记者区,长枪短炮早已严阵以待,BBC、CNN、NHK、法新社、新华社……所有镜头都在等待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国科学家,同时也是点燃人类未来“人造太阳”、掌握着颠覆性能源技术、刚刚展示过令世界震惊的太空力量的传奇人物,洛珞教授的抵达。

    但在这些长焦镜头之间,混杂着更多SPO特工的冰冷视线。

    他们手持经过伪装的探测设备,不动声色地扫描着人群,任何一个稍显异常的动作、一个不合时宜的包裹,都会瞬间触发内部的警报评估程序。

    几位伪装成记者的特工,甚至配备了非致命性武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这份史无前例、远超常规诺奖得主规格的安保阵仗,并非仅仅出于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尊重。

    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沉重得几乎让人窒息。

    所有人,尤其是负责安保核心的瑞典官员和特勤局指挥官,心知肚明。

    他们眼前这位即将踏上红毯的华夏科学家,其价值早已超越了诺贝尔奖本身。

    他所代表的盘古堆点火成功、即将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伏羲堆蓝图,以及那场震惊全球、精准抹除五十四颗“无主”卫星的“尘埃之怒”流星雨,已经将洛珞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位置,也将他置于巨大危险的漩涡中心。

    国际上的暗流汹涌,想要染指这位“行走的大国重器”甚至将其抹去的黑手,绝不在少数。

    然而,“尘埃之怒”不仅是一场技术展示,更是一次血腥而优雅的武力宣示,一次冷酷的威慑经济学实践。

    它向世界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任何针对洛珞的行动,都必须承受华国难以预测且毁灭性的雷霆反击。

    触碰此人,即等同于触碰华夏的逆鳞,代价将是无法承受之重。

    正因如此,瑞典安保力量的庞大部署,与其说是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袭击,不如说是为了震慑和杜绝任何一丝妄动的火苗。

    每一个荷枪实弹的卫兵,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特工,都在无声的宣言:斯德哥尔摩,此刻是绝对禁区。

    任何国家、任何组织,若没有确保行动万无一失、不留丝毫痕迹、能完全撇清关系的绝对把握,绝不可能、也绝不敢在此刻出手!

    但这庞大的阵仗,带来的并非安全感,而是沉甸甸的、令人喘不过气的责任。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海肯斯滕、皇家科学院院长诺尔马克,以及负责现场安保的最高指挥官,他们的心头都压着千钧巨石。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洛珞在踏上瑞典国土、尤其是在这举世瞩目的颁奖典礼期间出现任何闪失,哪怕只是虚惊一场,瑞典的国际声誉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若真出现最坏的情况——那将是瑞典无法承担的国家灾难。

    他们将不仅仅是安保的失败者,更会成为历史的罪人,面对一个崛起大国的滔天怒火和全球的问责。

    “绝不能有事,绝对……不能……”

    这是深埋在每一位瑞典安保人员心底,混合着对“尘埃之怒”那精准毁灭能力的深深忌惮,以及对国家荣誉和自身责任的巨大压力。

    在贵宾区的前排,一位年轻而英俊的王室成员——卡尔·菲利普王子——安静地伫立着。

    他代表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前来迎接这位非同寻常的获奖者。

    他脸上保持着王室特有的含蓄微笑,眼神深处却难掩一份对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分量的深刻认知。

    盘古堆的成功、伏羲堆的蓝图、那场精准得可怕的“流星雨”……每一项都重塑着国际格局的认知,也使得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成为全球焦点中的焦点。

    “他来了!”

    人群中不知谁低呼了一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远处天际的一个银点吸引,那银点迅速放大,化作一架机身上涂有鲜明五星红旗标识的大型专机。

    它的飞行异常平稳,在呼啸的寒风中精准地切入降落航道。当巨大的机身阴影掠过地面,起落架稳稳触地时,引擎的轰鸣声似乎也为之一滞,仿佛整座机场都在屏息凝神。

    专机缓缓滑行至指定的停机位,精准地停在红毯的尽头,舱门打开,特制的、带有三道防滑金纹的舷梯车迅速对接。

    当那架喷涂着鲜艳五星红旗的专机轰鸣着,在严密引导下稳稳降落在指定机位时,整个阿兰达机场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所有便衣特工的手指都下意识地绷紧,狙击镜内的视野死死锁住舱门。

    王室卫队的士兵们下意识地将脚跟并得更拢,握剑的手心微微沁汗。

    轮胎触地的瞬间,海肯斯滕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他偷瞥一眼诺尔马克,对方正在调整领带。

    诺尔马克的思绪却已飞回几个月前斯德哥尔摩的那间密室——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的投票现场。

    9票赞成——只因为那些风洞实验和盘古堆的验证数据太耀眼。

    诺尔马克毫无疑问也是投了赞成票的,他当时还暗喜:终于能表彰这位东方天才了。

    谁会想到,这竟成了潘多拉魔盒?若早知这个奖项会引来华国这样的雷霆行动,仅仅为了这位洛教授来领个奖,就把五十四颗卫星化作流星雨,还让瑞典成了国际间谍的角斗场……

    上帝啊,他或许该听反对派的,投个反对票,这动静太大了,皇家科学院百年声誉,禁不起半点闪失。

    海肯斯滕的内心同样翻江倒海。。

    当初投票时,他支持洛珞,因为他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统一了湍流理论——那是纯粹的科学之美。

    可如今呢?华国为他清空了近地轨道,美国情报界虎视眈眈。

    机场外围,反狙击小组潜伏在制高点,SPO特工混在媒体群里,这哪是颁奖礼,分明是战场!若早知道洛珞的价值会让斯德哥尔摩变成火药桶,让科学院背上这泰山压顶的安保压力……

    ‘海肯斯滕啊海肯斯滕,你投赞同票时,可想过今天?一个失误,诺贝尔奖就成了国际笑话。’

    若时光倒流,那间密室里的自己,是否还敢举起手说“是”?

    不过他们的心理活动外人自然不会知晓,很快随着大家目光的汇聚,舱门缓缓打开。

    这一刻,时间仿佛被拉长。

    舱门口,首先出现的是一队身着便装但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的安保人员,他们迅速而不失礼数地占据有利位置,目光扫视全场,冰冷的通讯器紧贴耳际,无形的警戒线瞬间张开,让现场本就肃穆的气氛更添一丝紧绷感。

    紧接着,主角的身影清晰地出现在舱门口。

    洛珞。

    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西装,左襟上那枚小小的华国国徽在冷光下闪烁着内敛的光芒。

    尽管长途飞行和连日来的巨大压力在他年轻的面庞上留下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倦意,但他的眼神却平静无波的扫过下方严阵以待的景象。

    他敏锐地察觉到,现场的气氛远比预想中严峻——鲜红的地毯两侧,瑞典王室皇家卫队的士兵们身姿挺拔,深蓝色礼服和羽饰熊皮帽在晨光中闪耀,可他们紧握佩剑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海肯斯滕和皇家科学院院长诺尔马克的笑容虽热情,却掩不住眼底的紧绷。

    更远处,制高点上反狙击小组的镜头寒光一闪,防弹指挥车如同沉默的巨兽蛰伏在边缘,便衣特工的身影在媒体区的人群中若隐若现,像一道道无声的暗流。

    这一切,让整个欢迎仪式仿佛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可能崩裂。

    洛珞略一思索,就明白了为什么。

    瑞典皇家科学院本只欲以一场纯粹的盛典,为人类科学加冕,却被迫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成了安保森严的战场。

    想到此,洛珞心中泛起一阵苦笑。

    他不禁暗叹:

    “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次倒是承受了无妄之灾了。”

    他们何辜?无非是诺贝尔奖的执旗者,却因他的存在,成了风暴的中心,这份荣誉的代价,竟让东道主如临大敌。

    闪光灯的狂潮中,他稳步前行踏出舱门,挺拔的身影在红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在他身侧半步之后是刘艺菲,身着素雅得体的冬装,美丽的面庞上带着温婉而略带紧张的微笑,一只手自然地挽着洛珞的手臂,给予他无声的支持。

    她的出现,也缓和了洛珞身上那种因巨大成就和责任带来的疏离感。

    当洛珞和刘艺菲踏上舷梯顶部,准备走下时,下方的迎接阵容瞬间有了动作。

    “立正!”

    一声清晰嘹亮的瑞典语口令划破寂静。

    左侧皇家卫队的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唰”地一声,手中的佩剑以最标准的军礼姿态斜举于胸前,动作划一,金属撞击声清脆响亮。

    仪仗队奏响了庄严而悠扬的欢迎乐曲。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海肯斯滕先生、皇家科学院院长诺尔马克教授与菲利普王子立刻迎上前几步,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热情与敬意。

    “洛珞教授!欢迎您来到斯德哥尔摩!”

    海肯斯滕主席用流利的英语首先开口,声音洪亮而真挚,同时伸出了手:

    “我谨代表诺贝尔基金会,向您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您的成就照亮了人类理解宇宙的深邃图景。”

    洛珞沉稳地与之握手,力道适中:

    “非常感谢您和海肯斯滕主席先生、诺奖委员会,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是对我身后整个研究团队以及我的祖国的肯定。”

    诺尔马克院长紧接着上前,这位老科学家眼中充满了纯粹学术性的赞赏:

    “洛教授,我是苏尔·诺尔马克,皇家科学院对您的工作,尤其是您对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突破性贡献,感到无比振奋!风洞、气象模型,特别是贵国盘古堆的验证,令人叹服,您的理论正在重塑物理学的基础。”

    他的语气带着学者间特有的热忱。

    “诺尔马克院长,您过誉了。”

    洛珞微微颔首,谦逊而真诚:

    “理论的最终价值在于被实践检验。能见到它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价值,是对研究者最大的慰藉,科学探索的道路没有终点,我很荣幸能在此刻与各位同仁分享这份喜悦。”

    他巧妙地回应了验证的重要性,也契合了瑞典科学界注重实证的传统。

    菲利普王子这时优雅地走上前,行了一个标准的王室颔首礼,笑容温和而富有亲和力:

    “洛珞教授,刘艺菲女士,我代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陛下,对二位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陛下和王室衷心祝贺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您的成就不仅是科学的里程碑,更是激励世界的灯塔,瑞典和斯德哥尔摩为能举办此次颁奖典礼而感到荣幸。”

    洛珞与刘艺菲也向王子回以得体的致意。

    洛珞回应道:

    “非常感谢国王陛下和王子的盛情,以及瑞典人民给予的这份崇高荣誉,科学无国界,它属于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真理。”

    他的回答得体而大气,既表达了感谢,也体现了格局。

    此刻,红毯两侧的闪光灯彻底沸腾了!快门声如同暴雨般密集响起,无数白光疯狂闪烁,试图将这历史性的一幕定格。

    记者们竭力向前涌,各种语言的提问声浪瞬间爆发,大部分都聚焦在他获得诺奖的湍流理论、盘古堆的成功、伏羲堆的进展,气氛热烈到近乎喧嚣。

    可控核聚变的成功不只是华国的盛事,更是整个人类前行的一大步,可自从盘古堆点火成功后,洛珞就再没踏出过国门一步……虽然在此之前他也只出来过一次,还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来着。

    除此之外,就连克雷研究所的一百万美金的千禧大奖,这家伙都懒得去领。

    之前大家还猜测是因为淡泊名利,或者他本人不差这点钱,而随着盘古堆的点火,他们这才明白,原来最根本的还是安全问题。

    如今洛珞终于首次在国际上露面了,他们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问题都问个痛快。

    然而,洛珞只是向媒体区方向微微颔首致意,并未停留回答。

    他这次出行确实不只是为了领奖,作为华国科学家在整个世界眼里的代表,他的对外展示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就决定了外界对华国的看法。

    只是接机这个场合确实没必要回答太多问题,过几天的大会开幕后,有的是时间。

    他身边的安保团队已经默契地隔开了媒体,引导他走向贵宾厅。

    在他经过之处,无论是威武的皇家卫兵、德高望重的学者,还是见多识广的媒体,目光都紧紧追随着他。

    那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对科学天才的仰慕、对划时代成就的敬畏、对大国重器执剑人的好奇与尊重,甚至还有一丝因他背后所代表的无形力量而产生的忌惮。

    他年轻的身影,在波罗的海的寒风、瑞典王室的礼遇、诺奖委员会的敬意以及全球媒体的聚焦下,显得如此独特而挺拔。

    他不是一位普通的学者,而是一位携带着足以照亮人类未来之“火”与足以震慑宵小之“剑”的传奇人物,此刻正踏上属于他的、万众瞩目的舞台。

    洛珞在瑞典官方核心人员的簇拥下,步履沉稳地走向灯光温暖的贵宾厅通道,身后留下的是闪光灯构成的海洋和一段传奇正式拉开序幕的序曲。

    斯德哥尔摩冬日的寒流,似乎也被这位东方来客身上蕴含的能量所驱散,梅拉伦湖的晨雾中,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科学与外交盛典,才刚刚开始。

    他西装口袋深处,那枚银质的、看似普通的纽扣,在衣料的包裹下安静地散发着金属的微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