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626章 舆论战争!咱可是你祖宗!

第626章 舆论战争!咱可是你祖宗!

    朱高炽率领二十万大军从南京出发后,并未选择全军集中推进,而是在抵达广西边境的当日,便召集冯胜、傅友德及一众将领召开军事会议,果断决定分兵三路,对安南形成合围之势。

    他指着地图上的路线,沉声部署:“冯将军率八万大军从广西凭祥出发,沿左江而下,直取安南东部重镇谅山,打通通往升龙府的陆路通道;傅将军率七万大军从云南临安府出发,攻略安南西部的乂安、清化,牵制胡季犛部署在西线的兵力;我则率领五万精锐,乘坐战船从广州湾出发,走海路经琼州海峡,直抵红河入海口,在安南腹地登陆,截断胡季犛的后路联络,互相策应,一月之内在升龙府外围会师!”

    冯胜、傅友德二人深知此战略的精妙——胡季犛此前一直盯着广西、云南的陆路防线,定会将主力兵力部署在这两处边境,试图依托山林地形阻挡明军推进。让两路陆路大军从广西、云南出兵,正好能吸引胡季犛的注意力,将其主力牢牢牵制在边境地带,使其无暇顾及沿海防御。

    而朱高炽率领的海路大军,从红河入海口直接登陆安南腹地,相当于绕开了胡季犛布防的重点,趁其后方空虚长驱直入。

    这样一来,既能避免全军扎堆在山林中,被胡季犛利用地形拖延,陷入粮草消耗巨大的持久战;又能让海路大军快速插入安南核心区域,截断胡季犛的粮草运输线与退路,与陆路大军形成东西夹击、南北合围之势。届时胡季犛将腹背受敌,兵力被分割,根本无法集中力量抵抗,明军便能以最小的代价快速掌控战局。

    二人当即领命,各自率领麾下将士奔赴指定方向,而朱高炽则带着朱雄英、常茂、康铎等人,登上早已集结在广州湾的战船,朝着红河入海口进发。

    十日后,朱高炽率领的水师顺利抵达红河入海口。

    此时胡季犛的注意力全在陆路,沿海防御极为薄弱,明军几乎未遇抵抗便成功登陆,迅速控制了红河沿岸的港口。

    刚站稳脚跟,各地的战报便源源不断地送到朱高炽手中:冯胜大军已攻克谅山,正朝着升龙府方向推进;傅友德大军在乂安与胡季犛的西线守军展开激战,虽遭遇些许抵抗,但已占据上风;更让朱高炽关注的是,探子传回消息,胡季犛已在安南境内张贴檄文,将明军称为“明寇”,煽动百姓抵抗,甚至编造“明军入城后会烧杀抢掠”的谣言,试图蛊惑人心。

    常茂、康铎二人看完探子带回的檄文,顿时勃然大怒。常茂猛地一拍桌案,拔出腰间佩剑,怒声道:“胡季犛这奸贼,自己篡权乱政,倒反过来污蔑我大明!末将愿率军即刻进攻升龙府,亲手砍了这贼子的脑袋,让安南百姓看清他的真面目!”

    康铎也附和道:“将军所言极是!胡季犛的谣言若不及时戳破,恐会有百姓被他蒙蔽,对我军造成阻碍!”

    一旁的朱雄英却神色平静,缓缓开口:“常将军、康将军稍安勿躁。胡季犛不过是想靠舆论扰乱我军,若咱们此时冲动出兵,反倒中了他的圈套。”

    朱高炽也笑着点头,拿起胡季犛的檄文看了一眼,随手放在案上,语气轻松:“玩舆论战争,他胡季犛还嫩了点,咱可是他的祖宗!他想靠谣言蛊惑人心,朕便用事实戳破他的谎言,让安南百姓自己做判断。”

    话音刚落,朱高炽便召来文书,以大明天朝征南大将军的名义草拟檄文,同时通传全军,要求各路人马在推进途中,务必严明军纪,不得惊扰百姓,若遇流离失所的安南民众,还要拿出部分粮草接济。

    而檄文中,朱高炽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胡季犛父子的恶行,细数其“***罪”:包括“弑杀前安南国王,扰乱朝政”、“屠戮陈氏子孙宗族百余人,以绝后患”、“施行苛政,加重赋税,百姓流离失所”、“滥用酷刑,凡有反抗者皆被处死”、“暗中勾结占城叛军,危害安南边境”等,每一条都有据可查,直指胡季犛的残暴与僭越。

    檄文中还明确表示,明军此次出征,并非为了侵占安南土地,而是“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待平定胡季犛之乱后,大明会寻访陈氏宗室贤能,扶持其重登王位,同时减免安南百姓三年赋税,帮助其恢复生产。

    最后,檄文还呼吁安南官员“认清大势,归顺大明者,既往不咎;若执迷不悟,助纣为虐,必严惩不贷”。

    这篇檄文很快便通过明军将士、安南境内的义士,传遍了安南各地。

    原本被胡季犛谣言蒙蔽的百姓,在看到檄文中列举的罪行后,纷纷恍然大悟——胡季犛专权以来,赋税日益加重,不少人家破人亡,这些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苦难。

    对比之下,明军入境后不仅秋毫无犯,还接济灾民,两相对比,百姓心中的天平渐渐向明军倾斜。

    许多安南百姓“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甚至有不少地方官员与守军,在看完檄文后选择开城投降,明军推进的阻力大大减小。

    与此同时,冯胜与傅友德的大军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冯胜率领的东路军攻克谅山后,一路势如破竹,胡季犛部署在东线的守军要么投降,要么望风而逃,短短十日便推进了三百余里,逼近升龙府东部的重镇海阳;傅友德率领的西路军则在乂安大败胡季犛的西线主将杨章,斩杀敌军数千人,缴获大量粮草与军械,成功控制了乂安通往升龙府的陆路通道。

    朱高炽在红河入海口接到两路大军的捷报后,当即下令水师沿红河北上,同时命陆路部队向升龙府靠拢。

    此时的胡季犛,早已没了此前的嚣张气焰——他精心策划的舆论战彻底失败,原本煽动百姓抗明的檄文被明军的“***罪”檄文戳破,安南百姓看清他篡权苛政的真面目后,不仅没人再主动参军,反而有不少人暗中给明军带路、传递情报,他彻底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连都城升龙府的百姓都对他怨声载道。

    而且更致命的是,三路明军的逼近让他陷入合围之势:冯胜的东路军已攻克海阳,距离升龙府不足百里;傅友德的西路军控制乂安后,正朝着升龙府西侧的清化推进,切断了他向西撤退的通道。

    他手中的兵力虽仍有十余万,却已是人心涣散——不少士兵本就是被强征入伍,如今听闻明军善待百姓、归降可免罪,纷纷生出退意;将领中也有不少人私下联络明军,密谋投降;再加上粮草被明军袭扰,士兵们常常吃不饱饭,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连国都升龙府的禁军都出现了逃兵,根本无力抵挡明军的攻势。

    安南的战局,在朱高炽的精准布局下,已然朝着大明期望的方向快速推进,升龙府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