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625章 决心迎战!安南军的准备!

第625章 决心迎战!安南军的准备!

    控制住太上皇陈暊与幼帝陈颙后,胡季犛没有丝毫迟疑,当即以“太上皇病重,委托理政”的名义,在升龙府发布第一道诏令:将范泛、王可遵等八位心腹尽数提拔——范泛升任枢密院副使,执掌都城禁军;王可遵任兵部尚书,总领全国兵符调配;杨章任乂安镇总兵,镇守安南西部边境;韩子西、阮崇等分掌吏部、户部、工部等要害部门,连负责传递军情的驿站与掌管粮草的太仆寺,也都安插了他的亲信。

    短短三日,安南朝堂便被胡季犛彻底掌控,尤其是安南的兵马,从都城禁军到边境各镇的守军,尽数落入他手中。

    他还特意下旨,将原本由陈朝宗室掌控的地方武装收编,对不愿服从的将领直接以“通敌”罪名处置,以铁血手段巩固兵权。待军政大权彻底稳固后,胡季犛才召集八位心腹,在府中密议抵御明军之策。

    “大人,大明虽强,但并非无懈可击!”范泛率先开口,手中展开一幅安南地形图,指着上面的山林与河流道,“大明出兵安南,战线从广西、云南延伸至升龙府,长达数千里,粮草运输必定困难重重;而且明军多是北方士兵,不熟悉安南的山林地形与湿热气候,一旦深入腹地,必然水土不服,战力定会大减。咱们只要抓住这两个要害,未必没有胜算!”

    王可遵也附和道:“范大人说得对!当年元朝三次出兵安南,哪次不是声势浩大、兵力雄厚?可最后都因为粮道被断、士兵水土不服,只能狼狈撤兵!第一次蒙古将领兀良合台从云南率领三万大军来犯,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侵占了大越国的平原地区,眼看着就要逼近升龙府。可陈太宗亲自督战,与太子陈晃乘坐楼船,在东步头设下埋伏,趁着蒙古军渡河时突然出击,打乱了他们的阵脚;蒙古军撤退到归化寨时,又遭到寨主何俸召集的南蛮人袭击,粮草被烧、士兵伤亡惨重,最后只能仓皇撤出大越。战事结束后,咱们陈氏只是表面向元朝入贡,依旧保持着实际独立。”

    “第二次元朝右丞相唆都直接领兵五十万,还以征占城为借口,实则是想趁机吞并安南。唆都率军到占城后,立刻与其他元朝军在乌里州会师,随后一路北上,占据了驩州、爱州这些战略要地,甚至进驻到西结,距离升龙府不过百里。可咱们安南军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断袭扰元军粮道,还在山林里设下陷阱,让元军首尾不能相顾,最后唆都只能带着残兵退走,连占领的城池都没能守住。”

    “第三次战事更能说明问题!元军吸取前两次的教训,分兵多路进攻,历经云屯之役、白藤之役等多场胶着战事,可咱们安南军靠着水战优势,在白藤江利用退潮时的浅滩,将元军战船困住,再用火攻突袭;山地战中又靠着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消耗元军兵力。最后安南军成功击溃元军主力,把他们彻底赶出了大越国境内。随后咱们派出使者入元,请求按前例朝贡,元世祖当时也无心恋战,只能应允和议,双方便恢复了过往的宗藩关系。这三次先例都摆在面前,大明就算再强,也未必能打破咱们安南抵御外敌的铁律!”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如今的情况和当年何其相似!只要咱们效仿先祖之法,一方面派精锐小队袭扰明军粮道,烧毁他们的粮草囤积点,让明军前线断粮;另一方面利用山林地形设伏,避免与明军正面决战,拖上三五个月,明军粮草耗尽,士兵染上瘴气,朱元璋自然会觉得攻打安南得不偿失,到时候定会像元朝一样撤兵,咱们就能保住安南!”

    杨章曾在边境任职多年,对地形极为熟悉,补充道:“我建议在乂安、清化一带布防——那里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适合设伏!咱们可以在必经之路的山谷里埋上竹签、陷阱,在河流上封锁航道,等明军进入伏击圈,再从两侧山林杀出,定能重创明军!而且乂安是咱们的粮仓,守住这里,既能保障咱们的粮草供应,又能切断明军南下的通道!”

    韩子西则提出舆论战的思路:“光靠军事还不够,得让全安南的百姓都支持咱们!明军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来犯,咱们就反过来说他们是‘明寇’,是来侵占咱们山河、掠夺咱们财物的!发布檄文昭告天下,号召百姓奋起抵抗,让他们知道一旦明军攻破城池,他们的家园会被毁坏,家人会被欺凌,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全民抗明的局面!”

    心腹们你一言我一语,句句都离不开“效仿元朝旧事”、“拖垮明军”的核心思路,原本因大明出兵而压抑的气氛,渐渐变得热烈起来,众人眼中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胡季犛听着众人的谋划,原本焦虑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他此前只想着大明的强盛,却忘了安南有抵御大国入侵的先例,只要策略得当,未必不能重现当年的胜利。

    “好!就按你们说的办!”胡季犛猛地一拍案几,眼中闪过决绝的光芒,“军事上,由杨章率军驻守乂安、清化,王可遵负责调配粮草与兵力,范泛镇守都城,确保后方稳固;舆论上,由韩子西草拟檄文,明日便在升龙府及各州府张贴,号召百姓抗明!”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铿锵:“咱们安南虽小,但有山河之险,有百姓之心,更有抵抗外敌的勇气!当年能击退元朝,如今也能击退大明!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定能守住这片土地,不让‘明寇’侵占咱们的家园!”

    “愿随大人誓死抗明!”八位心腹齐声应道,声音里满是激昂。

    次日清晨,胡季犛以“大越国摄政”的名义发布的抗明檄文,便贴满了安南各州府的城墙。檄文中痛斥明军“无故兴兵,犯我疆土,欲灭我安南”,称明军为“明寇”,号召“凡我大越子民,无论老幼,皆当拿起刀枪,保卫家园,若有退缩者,即为国贼”。

    同时,他还下令打开粮仓,向百姓分发粮食,承诺“抗明有功者,赏银赐地”,一时间,安南境内的抗明情绪被调动起来,不少百姓自发加入军队,准备抵御即将到来的明军。

    而此时的胡季犛,站在升龙府的城楼上,望着下方忙碌的士兵与百姓,心中既有对胜利的期盼,也有一丝隐忧——他不知道,这次的对手大明,是否真的会像元朝一样,轻易被拖垮。

    但事到如今,他已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与大明的二十万大军一决高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