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
老朱与太子标对视了一眼,目光颇为凝重。
他们太清楚这个名字背后牵扯的过往,那片土地从秦汉时起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如今却成了大明南方边境的一块心病。
这安南就是以前的交趾,早在秦始皇南平百越时,就被纳入中原版图,设象郡管辖,此后两汉、魏晋、隋唐,交趾始终是中原王朝的郡县,当地沿用中原制度,推行汉字,连文化习俗都与中原一脉相承。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原陷入战乱,无暇南顾,交趾才趁机脱离控制,逐步形成独立政权。
到了宋朝,朝廷虽未将其重新纳入郡县,却与其建立了宗藩关系,安南君主需经宋朝册封,定期朝贡,才算名正言顺。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曾两度出兵安南,想将其重新纳入版图,却因安南地形复杂、气候湿热,加上当地军民顽强抵抗,最终未能如愿,只能维持宗藩关系。
而到了大明开国初期,安南君主陈日煃主动遣使来朝,向老朱称臣纳贡,朱元璋为了稳定南方局势,也为了践行“不征之国”的祖训,便承认了安南的藩属地位,赐其国号“安南”,并在《皇明祖训》中将其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希望通过和平的宗藩关系,维系南方边境的安宁。
朱元璋起初虽有心安南,但因当时大明重心在北方防御蒙古,加上对安南内部事务不愿过多干涉,便暂时默认了这一事实。
但他心里始终对安南存有戒心——他深知安南地理位置重要,若其倒向其他势力,或在边境挑起事端,定会威胁大明西南安全;可同时,他也记得“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初心,明白安南远离中原,治理成本极高,若轻易出兵,恐重蹈元朝覆辙,消耗大明国力。
所以这些年,朱元璋对安南的态度一直是“抚为主,防为辅”——既通过赏赐、册封维系宗藩关系,要求安南定期朝贡,约束其边境行为;又在广西、云南等地增设卫所,派驻兵力,防范安南可能的侵扰。
他始终觉得,只要安南安分守己,不主动挑衅,大明便无需兴师动众;可若安南敢突破底线,危及大明利益,他也绝不会姑息。
此刻听朱高炽突然提及安南,还将其与经略南洋的战略绑定,老朱与太子标心中都清楚,这意味着大明对安南的态度,或许即将迎来一场彻底的转变。
朱高炽笑呵呵地开口道:“皇爷爷,安南陈朝现在已经是摇摇欲坠了,您和父亲或许还不知道,如今的安南国内,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朱元璋抬了抬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朱高炽上前一步,手指在舆图上安南的疆域轻轻点了点:“孙儿此前让人伪装成商队潜入安南,暗中查探过安南的近况,如今的陈朝皇帝陈日炜,就是个傀儡,朝堂大权全被权臣胡季犛攥在手里。这胡季犛本是外戚,靠着女儿嫁给陈朝太子才得以掌权,这些年他排除异己,朝堂上凡是反对他的大臣,要么被罢官流放,要么被罗织罪名处死,现在安南朝堂里,全是他的亲信爪牙。”
“不仅如此,”朱高炽语气加重了几分,“胡季犛为了巩固权力,还大肆搜刮百姓,加重赋税,连农户的种子粮都要克扣,不少百姓被逼得卖儿鬻女,逃荒到边境,甚至有百姓偷偷越过边境,来咱们大明寻求活路。孙儿还听说,上个月安南国内爆发了流民起义,虽被胡季犛派兵镇压下去了,但百姓的怨气越来越重,这陈朝的根基,早就被蛀空了。”
太子标皱起眉头:“朝堂乱也就罢了,难道地方上就没人能制衡胡季犛?”
“丧标有所不知,”朱高炽摇了摇头,“安南的番主贵族也没闲着。胡季犛专权后,不仅打压朝臣,还想削弱地方番主的势力,收回他们的兵权和土地。那些番主哪肯束手就擒?现在安南南方的占城番主、西部的真腊番主,都已经自立门户,不再听从陈朝朝廷的号令,甚至还派兵与胡季犛的军队对峙,地方上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如今的安南,内有权臣乱政,外有番主割据,陈朝早就名存实亡,离灭亡不过是早晚的事。”
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目光落在舆图上的安南,沉吟道:“照你这么说,安南现在就是个烂摊子?”
“正是!”朱高炽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但这对大明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胡季犛乱政,百姓受苦,咱们大明若出兵安南,名义上是‘吊民伐罪’,救安南黎民于水火,替陈朝清除权臣,恢复正统,这是大义之名,大义人都会认可!咱们师出有名,不仅能得到安南百姓的支持,还能堵住其他国家的悠悠之口,没人能说咱们大明是恃强凌弱。”
太子标若有所思:“你是想借着安南内乱,顺势将其纳入大明版图?”
“丧标说得没错。”朱高炽语气坚定,“此前孙儿说过,安南是大明经略南洋的跳板,若能趁机郡县安南,既不用背负‘无故伐国’的骂名,还能减少阻力。而且,如今安南内乱,各方势力互相牵制,实力大减,咱们大明出兵,定能事半功倍,比等安南局势稳定后再动手容易得多。”
“更重要的是,控制了安南,咱们才能真正掌控南洋贸易,让南洋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明,充实国库,这对大明的长远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朱元璋看着朱高炽,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你这小子,考虑得倒周全。不过,出兵安南可不是小事,得好好筹划!”
“首先,得先派人去安南,确认陈朝的真实情况,收集胡季犛乱政的证据,让咱们的‘吊民伐罪’名正言顺;其次,兵部得提前调兵遣将,从广西、云南卫所抽调精锐,做好出兵准备,同时还要筹备粮草、军械,确保大军出征后后勤无忧;另外,还得派人去联络安南那些反对胡季犛的番主贵族,争取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在安南内部牵制胡季犛的兵力,咱们内外夹击,胜算更大。”
太子标也补充道:“还有,得考虑出兵后的治理问题。安南毕竟与中原风俗不同,若真能郡县安南,得选派得力的官员去治理,推广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同时也要安抚当地百姓,让他们尽快归附大明,避免出现反复……而且,郡县安南后,还要在当地驻军,防范周边国家的侵扰,确保安南的稳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作为经略南洋跳板的作用。”
朱高炽闻言,笑道:“皇爷爷和丧标考虑得比孙儿更周全。孙儿觉得,还可以让礼部先出面,谴责胡季犛乱政的行为,要求他归还政权给陈朝宗室,若他拒不从命,咱们再出兵,这样更能体现大明的仁义!”
“另外,南洋水师的筹备也得提上日程,等咱们控制了安南的港口,南洋水师就能以安南为基地,开始巡查南海航线,为日后经略南洋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