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移民的洪流稳步向北推进,各地官员将士经此前的铁腕整肃后,无不倾力配合,从登记集合到护送安置,每一环都井然有序。
朱高炽每日看着通政使司递来的奏报,见移民人数稳步增长,辽东安置点一座座拔地而起,悬着的心渐渐放下,也终于有精力将目光投向早已在心中盘桓许久的南方——安南国。
这一日清晨,朱高炽特意约上朱雄英,两人一同前往御书房。
此时朱元璋正与太子朱标围着一张辽东舆图商议事宜,见两个孙儿并肩进来,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笑着招手:“你们两个小家伙,今日怎么有空过来?莫不是又要跟朕讨些新奇玩意儿?”
朱标也放下舆图,目光温和地看向两人。
朱高炽上前一步,神色比往日多了几分郑重,拱手道:“皇爷爷,孙儿今日前来,并非为了私事,而是有关于大明南方疆域的要事,想与二位商议。”
“哦?南方要事?”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好奇,身子微微前倾,“你且说说,是何事?”
朱高炽从怀中取出一卷早已准备好的堪舆图,直接递了过去。
朱标接过,缓缓展开,朱元璋也凑过来看——图上画的并非大明疆域,而是中南半岛与南洋诸国的地形,山川河流、港口岛屿标注得清晰明了,其中安南国的位置被红笔重重圈出,格外醒目。
“皇爷爷,”朱高炽指着图上的安南国,声音沉稳,“如今辽东移民进展顺利,大明北方的屏障日渐稳固,孙儿以为,此时大明是时候着眼于南方了,而安南,便是重中之重。”
这话一出,朱元璋与朱标皆是浑身一震。
他们此前虽也关注过安南,但多是因其时常侵扰大明边境,从未想过将其与“大明长远布局”联系起来,此刻听朱高炽这般说,两人都屏息凝神,等着他继续往下讲。
朱高炽手指在图上滑动,顺着安南国的疆域缓缓划过,继续道:“安南国地处中国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西接暹罗、真腊,东靠南海,北面又与大明广西、云南接壤,既是陆地交通的枢纽——从中原经云南、广西南下,穿过安南便能直达中南半岛腹地,不用再绕远路;也是海上航运的关键节点——南海的航线多要经过安南东部海域,商船若想从大明沿海前往南洋诸国,安南的港口是必经的补给站。若能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设郡县管辖,派驻官吏与军队,这里便能成为大明经略西洋的天然跳板,往北可衔接中原,往南可辐射南洋,比从广东、福建出发更具地理优势。”
他顿了顿,指尖落在安南南部的占城港,加重语气道:“你们看,从安南的占城港出发,向西沿着海岸线走,不出十日便能抵达暹罗的大城港、真腊的吴哥港,可直接与这两国开展贸易;向南顺着南海航线,二十余日便能直达满刺加——满刺加是东西方航线的交汇点,更是南洋贸易的核心;再往南,顺着满刺加海峡走,便是苏门答刺、旧港、爪哇、泞泥等南洋诸国。这些国家虽国土面积小,兵力薄弱,却个个掌控着海上贸易要道,比如旧港掌控着马六甲海峡东部入口,爪哇掌控着南洋东部的香料产地,若大明能以安南为根基,在占城港驻扎军队、部署战船,对这些国家形成军事与贸易双重威慑,便能将南洋的贸易权牢牢握在手中。届时,南洋的香料(胡椒、丁香、肉豆蔻)、象牙、红木、燕窝等珍稀物产,都能通过安南的港口集中,再由官府统一调度运往大明内地,既能避免民间商人私运导致的税收流失,又能充实国库,还能让中原百姓用上此前难得一见的南洋物产。”
朱元璋看着图上的航线,眉头微微舒展,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是说,控制了安南,就能拿捏住中南半岛与南洋诸国?”
“正是!”朱高炽点头,语气更为坚定,“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这些国家与安南接壤,若安南为大明郡县,他们便不敢再像往日那般与大明离心离德,甚至侵扰边境;远可控满刺加及南洋诸国——满刺加是东西方航运的必经之地,掌控此地,便能随时监测过往船只,防止倭寇或其他势力借道南洋侵扰大明沿海。”
历史上,朱棣出兵安南的决定与郑和下西洋战略意图的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需经南海前往南洋及西洋诸国,而安南地处南海西侧,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船队航线安全;同时,船队所需的淡水、粮食补给,以及与中南半岛诸国的联络,都需依托安南这一关键节点,二者在战略上形成互补,共同服务于大明拓展海外影响力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朱棣“郡县安南”的决定过于草率,指责他忘记了祖训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诫,觉得安南地处偏远、民风复杂,纳入版图后会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且难以治理。
若朱棣兴师动众出兵安南,仅仅是为了惩罚安南侵扰大明边境、杀害明朝使节,那确实显得草率且不负责任,毕竟以大明当时的国力,只需派遣军队震慑便可达成惩戒目的,无需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将其设为郡县。
但事实给出了明确答案,朱老四“郡县安南”的决定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核心便是通过“郡县安南”实现明朝在中南半岛的长期军事存在,与郑和船队形成海陆联动、遥相呼应的格局,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洋朝贡体系——郑和船队从海上巡航,向沿途诸国展示大明国力,招抚其加入朝贡体系;安南作为大明的交趾省,从陆路部署兵力,对中南半岛诸国形成威慑,防止其脱离朝贡体系,二者一海一陆,相互支撑,让西洋朝贡体系更具稳定性。
安南地处中国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既是陆路交通的咽喉,又是海上航运的重要补给站,天然具备充当大明经略西洋跳板的地理优势。
“郡县安南”后,大明可在安南驻扎军队、设立行政机构,以安南为基地,向中南半岛辐射影响力:近可直接制约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这些国家与安南接壤,大明通过安南的行政与军事力量,可随时干预其内部事务,确保其对大明的臣服;远可间接控制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爪哇、泞泥等国,这些国家依赖与大明的海上贸易,而安南作为大明经略南洋的前沿,可通过调控贸易航线、掌控补给节点,迫使这些国家遵守大明主导的朝贡秩序。
更关键的是,郑和船队的存在是暂时的——每次下西洋都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难以长期维持,且船队返航后,大明对南洋的海上管控力便会减弱;但大明交趾省的存在是长期的,作为常设的行政与军事单位,交趾省可持续发挥作用,不仅能稳定中南半岛局势,保障海上航线安全,还能持续吸纳南洋诸国加入朝贡体系,为大明长期掌控南洋、拓展海外利益提供坚实的陆地支撑,这正是朱棣“郡县安南”最核心的战略价值所在。
这一次,朱老四当真是雄才大略,目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