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指尖的力道渐渐松了,他深吸一口气,殿内凝滞的空气仿佛也随之流动起来。
原本紧绷的嘴角缓缓放平,语气里的坚决褪去,多了几分感慨:“你这孩子,看问题竟比朕和标儿都远。之前朕满脑子都是洪武三年移民时,百姓哭着扒着门框不肯走的模样,只想着千万别再折腾他们,却没料到,若是不移民,等将来北方三省人挤人、地不够种,百姓没饭吃的时候,只会更苦——到时候流民四起,乱兵丛生,大明的根基都会跟着动摇,那才是真的危险。”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案上堆积的奏折上,那些来自北方三省的灾荒奏报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你说的这些,倒不是没有道理。北方三省的灾荒,朕头疼了十几年,每年都要从国库拨粮赈灾,可治标不治本。之前总想着‘等粮种推广开,百姓能吃饱就好了’,却没往深了想,粮食多了,人也会多,地还是那些地,矛盾只会越积越深!只是移民的风险,咱们不能不防——当年沿途的荒坟、百姓断手断脚只求留下的惨状,朕这辈子都忘不了,绝不能再看到第二次。”
朱标在一旁连连点头,接过话茬时,语气里已没了最初的反对,多了几分认同:“高炽说的‘人地矛盾’‘环境脆弱’,确实是北方的症结。之前我去河南赈灾,看到有的村落里,连院子墙角的空隙都种上了庄稼,农户们为了争一口水井,亲兄弟都能打起来。那时候只觉得心疼,却没往‘人口过载’上想。现在想来,若不把多余的人口分流出去,就算粮种能多产些粮食,也填不满人多的窟窿。”
他话锋一转,眉头又微微皱起:“只是迁徙之事,需得好好谋划。洪武三年的教训就在眼前,咱们得避开所有坑:怎么让百姓自愿前往,而非像当年那样强制拖拽?路上的粮草、医药怎么保障,避免百姓饿死、病死在半道?到了辽东,怎么让他们立刻有房住、有地种,不用再风餐露宿?这些问题若是解决不好,再好的想法也会变成祸事,不仅救不了百姓,反而会让他们更恨朝廷。”
朱高炽听到两人语气松动,心中的石头落下大半,连忙上前一步,语气急切却条理清晰:“孙儿早就琢磨过这些问题,已有初步想法!第一,绝不强制迁徙,只在北方三省设招募点,专门招募无地农户与流民。凡愿意去辽东的,朝廷不仅每户分二十亩良田,还免五年赋税,赠送足够的土豆种薯、玉米种子和铁犁、锄头;路上派军队护送,每五十里设一个驿站,提供口粮、热水和医药,确保没人饿肚子、没人因伤病掉队。”
“第二,在辽东提前准备安置事宜。孙儿已让人在辽阳、沈阳周边规划了十个安置村落,现在就组织工匠和归顺的外夷部落搭建房屋,先打好地基、盖好屋顶,等百姓到了,只需简单修缮就能入住;同时开垦出万亩备用粮田,提前种上一季土豆,等移民到了,正好能收获第一批粮食,不用等春耕就能有饭吃。”
“第三,化解移民与外夷的矛盾。挑选熟悉农事的农官,现在就去教归顺的女真、蒙古部落耕种技术,让他们先掌握大明的农具用法。等移民到了,让外夷部落帮忙带路认地,教他们识别辽东的气候、土壤,一来二去熟悉了,自然不会起冲突。”
朱标听着,脸上渐渐露出笑容,语气里满是赞许:“高炽说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粮种增产是好事,但好事背后的隐患必须提前化解。现在看来,移民辽东确实是眼下唯一能兼顾北方安稳与辽东开发的法子——既给北方百姓找了条活路,又能让辽东的土地活起来,还能加强边境防御,一举三得。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还需仔细谋划,绝不能再走洪武三年的老路,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老朱也欣然点头,眼中的赞许毫不掩饰——从最开始反对移民,到被说透人地矛盾与人口疯涨的隐患,再到如今认可这长远谋划,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朱高炽这胖小子的能力远超出同龄子弟。
别的宗室子弟要么盯着眼前的封地利益,要么只会按部就班执行政令,可朱高炽却能跳出“解决眼前问题”的局限,透过粮种增产看到人口隐患,透过北方灾荒看到环境与人口的深层矛盾,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连朝中不少老臣都未必具备。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能看到问题,还能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自愿招募、沿途保障到辽东安置,每一步都考虑到了百姓的安稳与朝廷的风险,既避开了洪武三年的教训,又能兼顾北方安稳与辽东开发。
这个小子,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让人出乎意料的见解,总能把看似棘手的难题,梳理出清晰的解决思路,这样的能力,怎能不让他这个皇祖父感到欣慰与赞赏?
朱高炽见两人终于完全认可,心中大喜,躬身行礼时,声音都带着几分激动:“孙儿愿意全力协助皇爷爷制定详细的移民方案!从招募百姓的细则、沿途护送的路线,到辽东安置的村落规划、耕种的技术指导,每一步都反复推敲,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考虑到,确保百姓自愿前往、安全抵达、安稳定居,绝不让洪武三年的悲剧重演!”
朱元璋看着朱高炽眼中的坚定,又侧头看了看身旁满脸赞同的朱标,缓缓点头,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好!那此事就交给你牵头。朕会下旨,让户部配合你调取北方三省的人口、土地档案,让兵部调拨护送的军队和所需物资。你先派人去北方三省摸清愿意迁徙的百姓数量,再去辽东细化安置村落与粮田的规划,务必把方案做细、做稳妥,不能有半点马虎。”
他顿了顿,补充道:“待方案拟定后,朕再召集群臣商议,只要没大的疏漏,定下来后就立刻推进。此事关乎大明未来几十年的安稳,咱们得抓紧,却也不能急功近利。”
朱标也笑着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你刚回京,不用急着一时。明日起,你先去户部熟悉北方三省的情况,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来问我。移民方案的制定,我也会帮你一起琢磨,咱们爷仨齐心协力,把这件关乎大明未来的大事办好,给百姓一个安稳,给大明一个长远。”
朱高炽再次躬身,心中满是振奋:“孙儿定不辱使命!定让移民之事顺顺利利,既解北方之忧,又兴辽东之地,不负皇爷爷与大伯的信任!”
此时,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温暖而明亮。
从最初的坚决反对,到听闻人地矛盾危机后的凝重深思,再到如今达成共识、全力支持,朱元璋与朱标的态度转变,不仅意味着移民辽东之事迈出了关键一步,更意味着大明在开拓疆土与稳固民生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长远可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