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612章 天下沸腾!流民的希望之地!

第612章 天下沸腾!流民的希望之地!

    得到老朱与朱标的全力支持后,朱高炽不敢有半分懈怠,第二日便召集户部、兵部与通政使司的官员,在东宫偏殿商议辽东移民计划的筹备事宜。

    他将自己拟定的方案逐条拆解,与官员们敲定细节——从北方三省招募点的设置,到护送军队的调度,再到辽东安置村落的建设进度,每一项都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确保计划能有条不紊地推进。

    筹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昭告天下。

    毕竟移民之事关乎万千百姓,只有让天下人清楚知晓朝廷的政策与福利,才能吸引更多无地农户与流民主动前往。

    几日后,通政使司按照朱高炽与朱标的商议,将辽东移民的国策以皇榜形式张贴在全国各州府县衙的显眼处,同时让驿站快马将消息传递到偏远州县,确保每一处都能知晓这桩关乎民生的大事。

    皇榜上的内容清晰明了,字字句句都说到了百姓心坎里:辽东地域远比江南三府加起来更广阔,虽冬季气候稍寒,却有连片的黑土,肥沃得能攥出油脂,且水源充足、河流纵横,极适宜种植从美洲带回的土豆、玉米等高产粮种——这些粮种耐旱耐贫瘠,生长周期短,亩产远超传统粟米、高粱,只要百姓勤劳耕种,哪怕是刚学会农事的新手,也能轻松实现粮食自给,不用再担心饿肚子。

    朝廷为迁徙百姓专门拟定三大福利,条条实在、毫不含糊:

    其一,凡自愿迁往辽东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每户可分得二十亩良田,且土地所有权永久归其所有,朝廷会统一发放地契,此后无需向官府或地主缴纳任何田租,种出的粮食全归自家支配;

    其二,免除五年赋税,不仅不用缴粮,也不用纳银,且头三年由朝廷免费提供足量的土豆种薯、玉米种子,确保播种无忧,同时赠送铁犁、锄头、镰刀等全套农具,连翻地、收割的工具都不用百姓自己筹备;

    其三,朝廷已在辽东辽阳、沈阳等核心区域提前建好安置村落,房屋虽不奢华却坚固保暖,门窗、灶台一应俱全,百姓抵达后即可拎包入住,无需风餐露宿;从出发地到辽东的沿途,朝廷会每五十里设一个驿站,免费提供口粮、热水与御寒衣物,还配备郎中与药材,避免百姓因饥寒、疫病掉队,同时派精锐军队全程护送,防备沿途匪患与外夷袭扰,确保一路安全。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短短几日便传遍大明各地,瞬间引发天下沸腾。

    在山东兖州府的流民聚集地,几个衣衫褴褛的汉子围着识字的秀才,听他念完皇榜内容后,当场便红了眼眶。

    一个名叫王二的汉子,此前因家乡遭旱灾,田地颗粒无收,带着妻儿逃荒至此,靠乞讨度日,听闻能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他激动得声音发颤:“二十亩地……还免五年税?朝廷还管吃管住送农具?这不是做梦吧!”

    旁边的流民也纷纷附和,有人当即决定:“俺们在这乞讨也是饿死,不如去辽东拼一把,好歹能有自己的地,让娃们不用再跟着受苦!”

    河南开封府的佃户们得知消息后,更是连夜聚集在一起商议。

    佃户李老栓租种地主的三亩薄田,每年收成的七成要交给地主,剩下的连全家温饱都难以为继,如今听闻辽东有免费的田地,他拍着大腿道:“俺活了五十岁,就盼着能有一块自己的地!就算辽东冷点怕啥?有粮种有农具,俺们有的是力气,肯定能种出粮食来!”

    不少佃户都与他想法一致,纷纷决定去官府登记,哪怕要走几千里路,也要去辽东寻一条活路。

    陕西西安府的百姓,常年受旱灾与土地贫瘠之苦,得知消息后,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移民之事。

    一个刚失去田地的老农,拉着去登记的儿子反复叮嘱:“到了辽东,一定要好好种地,把家安下来,将来俺也过去,再也不用在这守着破地饿肚子了!”

    连一些原本犹豫的百姓,在看到邻居们纷纷报名后,也动了心——毕竟对他们而言,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耕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是这辈子最大的梦想。

    不仅是北方三省,江南、湖广等地的无地游民也动了心思。虽然江南环境好,但土地多被地主掌控,普通百姓想租到良田难如登天,听闻辽东有如此优厚的政策,不少人也决定前往。

    苏州府的一个年轻工匠,手艺不错却没本钱开店,听闻辽东需要工匠建设工坊,他笑着说:“去辽东不仅能有地种,还能靠手艺赚钱,这不比在这给人当学徒强?”

    各地官府的登记点前,短短半日就排起了蜿蜒数里的长队——从清晨天不亮开始,就有百姓揣着身份证明往登记点赶,到了晌午,队伍从府衙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连周边村落的百姓都推着独轮车、牵着孩子赶来,生怕晚了就没了名额。

    排队的百姓们攥着户籍文书或地保开具的身份证明,眼神紧紧盯着登记台,时不时往前探着身子,急切地向值守官员询问:“官爷,啥时候能出发去辽东啊?”

    “咱们走哪条路?会不会经过俺老家,俺想顺便接下老娘”“到了辽东就能直接住房子、领农具不?”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期待与欣喜,连眉宇间的疲惫都被对未来的憧憬冲淡了。

    队伍里,有的人家已经提前收拾好了简单的行李——用粗布包裹着几件换洗衣物、几双布鞋,有的还带着自家织的薄毯,说“早收拾好早省心,啥时候出发啥时候就能走”;有的百姓则自发组织起来,同村或同乡的人聚在一起,互相约定“到了辽东也住一块,种地能搭把手,遇事也有个照应”,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商量路上谁负责照看老人、谁帮忙看管孩子,连沿途的照应都提前规划妥当。

    消息传回金陵,朱高炽看着各地上报的登记人数,心中满是振奋。

    短短半个月,北方三省的报名人数就突破了五十万,加上其他地区的百姓,总人数已近八十万。

    朱元璋与朱标得知后,也十分欣慰——原本他们还担心百姓不愿远离故土,如今看来,对“拥有自己耕地”的渴望,早已超过了对家乡的眷恋。

    朱高炽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随着第一批移民顺利抵达辽东,随着他们在辽东安家落户、收获粮食的消息传回内地,定会有更多百姓愿意前往。

    而这源源不断的移民,不仅能彻底解决辽东的人口难题,还能缓解北方三省的人地矛盾,为大明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奉天殿内,朱元璋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笑着对朱标与朱高炽说:“没想到这移民之事,竟能得到百姓如此响应。”

    “看来百姓要的,不过是一块能种出粮食的地,一个能安稳生活的家啊!”

    朱标与朱高炽纷纷点头,他们知道,这桩关乎大明未来的国策,已在百姓的期待中,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