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一十六章军校与迁民

第三百一十六章军校与迁民

    五月一日,张虞东巡至中条山,在山中学舍中接见新一批学生。

    中条军第一期招收三百胡夷少年,经多年的学习早已毕业,并已投入到天下征战当中。然因张虞忙于征战、登基,且与钟繇、杜畿、郦嵩等中央官员无利益瓜葛,便无人提及中条军招收二期学生。

    今随着朝政渐安,张虞在搭建太学的同时,同时下令挑选羌、氐、賨、鲜卑、乌桓、匈奴六胡子弟各一百人,总计六百人。并让人修缮扩建简陋的中条军屋舍,及更名为‘中条军校’。

    在二期招生六百人中,因一期毕业生分散在益、雍、荆、豫、凉、并、幽等七州任职,故他们在招生过程中出力不少,或是归乡招揽后生,或是深入夷部招生。

    而今一期毕业生三百人迄今为止,除了不幸战死的二十来名学生,剩余两百余人几乎皆在军中效力。有资质、机缘最差者,仅官拜为什长、骑吏。资质、机缘出众者,如丘郎凭斩袁谭之功,官拜奋威校尉。

    如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校派’必定会渐在军中冒头。话语权上或不及开国勋贵,但几代下来军校派必然会成为军中最大一股势力之一。而军校派出身的将校反叛概率很低,且平均忠诚度必然高于非军校出生。

    若非考虑到影响甚大,张虞都有念头让皇子们至军校习读,以便在外镇藩王前团结一群的跟班。然因骇人听闻,张虞遂断绝此念。

    今在张虞巡视前,六百学生分属二十端,每端大概三十人。而其中规矩与太学相同,分为外、内、上三舍,比例为在10:3:2。但太学不同的是,每半年就会调舍,且非个人成绩,而是端与端之间的较量。

    单体成绩另有比较方式,如钱、马、私厨等相应奖励,并在毕业分配工作时,会将单体成绩考虑其中。毕竟武与文不同,前者虽强调武艺,但同样看重团队;后者更强调才能,团队需求稍弱之。

    二期新生在为期一月的军训下,军官凭考核成绩,暂将三舍有了安排。而其中的校官与端谕不少是一期毕业生转职,或是受伤的将校转业。而负责考核军官,由郦嵩、徐晃、赵云、丘郎四人出任。

    丘郎年纪小,本无法与其余三将并坐,张虞主要是考虑到丘郎是一期中最拔尖的学子,考核军官有一期毕业生,算是加强新老学生之间的同窗之情。

    “陛下,优秀学子十名上台了!”

    在丘郎的提醒下,张虞身披彩甲,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接见军训期间的优秀学子。

    “学生拜见陛下!”

    “免礼!”

    十余岁少年陌生面孔上的紧张,看得张虞不由笑了几下,从侍从手上接过礼品,一一赐与十名少年。

    赏赐之物谈不上珍贵,但却胜在实用,如前三名赐弓箭,四至六名赐长槊,七名以下授佩剑。

    “你等学长学成时,名列前茅,朕赐甲胄,经历数年历练,今官拜校尉!

    张虞指着丘郎而勉励学子,说道:“朕望每岁能在此再见你等,似丘学长建功立业,为朕效力!”

    “谢陛下!”

    “今在此既称山长便好!”

    张虞摸了摸少年的脑袋,笑眯眯说道:“我虽不教授你等,你等却仍为我门生!”

    少年们不知天子门生概念,仅知山长称谓比所谓的陛下更亲近人,遂纷纷称张虞为山长。

    今中条军校,张虞不打算交给任何人管理,而是由他出任山长。将来等他去世前,他就会交于新君出任山长。而及天下承平,军校生保持‘天子门生’的身份,他们即便为胡人,但有皇帝作为支持,也不至于会被打压太狠。

    至于随行的官吏深谙政治多年,深知‘天子门生’的含金量。这批军校生如有能力,估计仕途一路畅通。若非学子乃胡人出身,招之为婿恐人笑话,估计他们都想找些优秀学子为婿。毕竟如这般年轻而为校尉者,军中能有多少人?

    当然了,官吏有所不知。张虞为了避免军校生产生世袭权利,规定军校生不得与大户成亲,其所生子弟严禁入读军校。

    张虞又走到一黑衣少年面前,见其样貌与鲜卑、乌桓部落子弟不同,遂问道:“观你面相不似北疆子弟,不知是氐人亦或賨人?”

    “禀山长,仆乃賨人,巴西宕渠人!”

    “是何姓名?”

    “养于外家时,随母姓何。今复姓王,名王平!”

    闻言,张虞神色微微有些恍惚,没想到军校在賨人中招生招到蜀汉名将王平。

    “賨人名声在外,以勇武轻悍著世,你在校中学习,勿负賨人之名!”张虞照常勉励抚道。

    “誓为山长效死力!”王平脸上满是憧憬,大声道。

    王平家境贫寒,不得已投靠外公为生,虽说是外公,但难免有歧视,否则他也不会改姓。时遇唐人官吏至部落招生,王平有心外出打拼,见其福利待遇甚好,便干脆将自己卖身于唐军。

    见王平与众少年斗志昂扬,张虞满意地点了点头。

    军校里北胡人太多,张虞始终有所担心,这些胡人会形成恐怖的关系网。然随着羌、氐、賨三族被征服,反而能招收三族少年入军校,以平衡北疆三胡子弟数量。尤其氐、賨二族与汉人习俗相差不大,能够成为汉化的目标对象。

    至于是否担心因胡人掌兵权而滋生张唐版安禄山?

    张虞只能说他引入了很多势力以平衡朝政,但却架不住后代皇帝愚笨。

    表彰会结束,张虞退下休息时,荀攸上前劝道:“陛下设军校以育将校,臣以为乃是好事。但校中尽为胡人,恐非好事。假使军校十期之后,学生当有数万之众。而学生历多年教导,其武艺、才略必胜募兵子弟,且为天子门生,彼时军中将校岂不尽为胡人?”

    “胡人为将校,汉人为兵丁,陛下如此安排岂不荒唐?”荀攸直言不讳说道。

    闻言,张虞面露沉思之色,他之前本想将中条军打造为奥斯曼禁卫军专门用于统治异族人,及维护自己的统治。但随着他一系列操作,渐渐偏移了最初目的,以培养军官的形式培养这些人。

    “公达所言不无道理!”

    考虑了下,张虞说道:“军校中名列外舍及武略不出众者,毕业学成之后单编一军为中条军。其中非上舍生不得外任军官,而中舍生任外舍生所部之校官。”

    顿了顿,张虞补充说道:“令关西州郡招强壮汉家少年郎两百人,此汉家少年郎特批入校,二期共招八百人。再算校中氐、賨、南匈三胡子弟,则知汉家习俗者众。”

    “陛下英明!”

    见张虞为军校的漏洞打上补丁,荀攸心满意足赞道:“军校操练艰辛,人人善武,有此子弟为兵,我朝武德不衰!”

    张虞摆了摆手,说道:“谈起賨人,朕记得朝中曾有士卿上疏,以陇右人口空虚为由,迁賨人至陇上诸郡,不知可有此事?”

    “有此事!”

    郭图记忆好,说道:“陛下时以巴蜀初下为由,拒迁賨人入陇。”

    迟疑了下,郭图问道:“今陛下莫非有意迁賨人至陇上?”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昨日孙资奏疏至,其疏中言賨人习俗与汉人无异,善种苎麻,好纺织,男丁勇斗。而陇右诸郡人口稀少,羌、氐几占半数。故如能迁賨人至陇右,则能用其勇而慑恶羌。”

    荀攸捋须说道:“用賨人以威恶羌野胡,攸以为此策可行。賨人聚集陇城,免收十年赋税,既能渐复北地、安定二郡,又能威慑陇上恶羌。”

    张虞虽以长安为都,并大体解决了南匈奴与近塞鲜卑、乌桓。但之前由东汉放弃的上郡、北地二郡没有恢复,河套的五原、云中、朔方都没复郡。

    因此将賨人充实到陇上诸郡及上郡、北地二郡中,可以强化唐朝在这些地区的威慑历练。毕竟賨人虽有君长,但无一统的中央。作为与汉人习性相近的民族,唐朝可视賨人为自家百姓。

    賨人好勇善斗,又是农耕民族,可以将其当作开拓军团。等随着天下一统,有賨人在前几年的开拓,则方便汉人后续迁入。

    时机成熟之时,便能改土归流,让汉人官吏去治理賨人。或是说以从军的形式充当徭役,以便唐朝随时征调讨贼。

    “公则有何见解?”张虞问道。

    郭图说道:“賨人虽依附我朝,但想让其迁徙不易,需由太常与孙巡使同迁賨人。而为避免賨人迁徙叛乱,需让沿途州郡提供粮草,并择选肥沃之地以供其耕作。国中补耕牛,免收赋税,方能令賨人心悦。”

    “有理!”

    张虞吩咐说道:“让雍州刺史在诸郡中选宜居之所,如耕牛筹备不足,让尚书台寻机调度。巴中賨人户籍不下十万户,如能迁半数至关西,则能充实雍、凉人口!”

    谁都不想突然搬家,故想让賨人离乡,必须做好賨人的思想工作。而光做好思想工作不行,需要经济补贴,及沿途粮草保障。否则沿途将会有大量人口逃乡,且会因迁徙而病逝途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