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一十章试验田

第三百一十章试验田

    长安宫,尚书台。

    “二年时,朕下诏令荆州民众所出户赋、徭役折算为钱,用于招募船工造船,不知情况何如?”

    张虞审查尚书台文书,忽而问道:“可有台吏至郡县督察民情?”

    “禀陛下,台中去岁曾两次遣人查访,据官吏所报,及观去岁所下修补政令,民间以钱抵赋税,其影响甚大。”

    杜畿拱手说道:“乱世之下,五铢钱本无人问津,而自陛下下诏起,中原商贾车载钱币入荆州。民众先以粮换钱,再以钱缴赋税。官府以钱币募船工,众多不愿受钱,刺史不得已求我台调配辎重。”

    “经臣与丞相商议,调发粮草一百万石,盐十万石以援荆州,以换购船工手中五铢钱,并严令大族遣人兑粮。故去岁秋冬以来,钱、粮之价遂渐稳。去岁秋赋民踊跃以五铢钱抵赋,船工以钱兑粮,民间市津畅通。”

    用五铢钱缴赋,荆州士民肯定是愿意,毕竟两汉生产出来的五铢钱太多,且在乱世背景下,粮草才是硬通货,而五铢钱反而价值越来越低。

    官府按相对合理的钱粮比来五收税,而不少商贾抓住机会,用低价收中原五铢钱,之后再卖给荆州士民。荆州百姓以粮换钱,再用于缴纳赋税。其中两重程序下,商贾赚了笔钱,荆州士民用粮换到更多的钱。

    官府收到五铢钱,民间百姓担心五铢钱会贬值,船工不愿以钱币为五铢钱。而为了稳定市场,尚书台从其他地区抽调物资用来平稳物价,有了官府的背书,荆州地区的钱、粮比渐渐稳定下来。

    去年秋赋,荆州维持了五铢钱抵税的政策,则是让民间看到政策的持续性,五铢钱与粮、盐比渐渐回到官府所制定折算比的区间内,大体是稳定了物价。

    今荆州物价大体回落到乱世前的较高水平,如一斗盐兑五斗多的粮,折算成钱为一百钱,一石盐为一贯钱。而依照正常的比例,盐:粮在1:5,一石盐为八百钱。

    张虞沉吟了下,问道:“赋税折钱既可行,朕欲在中国推广,不知杜卿以为如何?”

    “不妥!”

    杜畿沉吟少许,说道:“赋税折钱虽便利于官府收取赋税,但边疆州郡常粮贵而钱贱。而陛下悉以五铢钱为度支,调配于军费时,则会因粮价不同而军费折算不同。故赋税折钱虽利于百姓,但却不利朝廷与边民。”

    赋税折钱与大明推行的一条鞭法无区别,仅是大明用银子为货币,而今用五铢钱为货币。杜畿所说推行赋税折钱的弊政,与大明推行一条鞭法后出现的弊政几乎一样。

    国家用赋税折钱有利于货币充足的地区,且粮价稳定的地方。而放在边疆地区,赋税折钱法恐会不利于当地百姓。毕竟二地的粮价不一样,低粮价地区收取的钱,花在高粮价的边境,朝廷手上的货币就会出现贬值。

    如历史上,大明执行一条鞭法时,南方多银,北方少银。北方百姓为了缴纳赋税,便会出现钱荒,大户向百姓提供兑银服务,趁机以低价收购粮草,从而达到收割目的。

    而在政府层面,朝廷在低粮价的东南地区收到银赋,在高粮价的动荡地区如辽东,需要花费数倍于东南粮价的银子才能买到粮谷,辽东地区甚至会出现银贱而粮贵的现象。

    如以一贯为赋税,在荆州能买到五石米。换到凉州地区,可能就是四石米,其中货币贬值了20%,这对朝廷而言,若想换购同等粮草,需要支付一千二百钱才能在凉州地区买到五石米。若是动荡年间,一贯钱贬值50%,或是100%都不足为奇。

    因此,杜畿指出了张虞试图推行的赋税货币化最大的问题,即物价在不同区域会有浮动。

    当然了,如果张虞强行推行赋税货币化的话,会比大明更有优势。因为大明缺少法定货币,银子分布又极度不均衡,不像有两汉四百年发售多达数百亿的五铢钱为法定货币。

    思虑半响,张虞放弃赋税货币化的念头,说道:“天下动荡不安,粮价起起伏伏,不宜以钱抵粮而缴赋,但募役法可继续推行,让百姓以钱抵役。其中麻、绢为通用之物,今可稍改荆州赋税,除粮谷外,钱可抵帛、麻为赋。”

    赋税货币化对物价的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货币贬值会严重影响国家来年的支出,或许到了近现代随着生产力的跃进,及国家地缘政治稳定,才有推行赋税货币化的基础。

    既然不具备赋税货币化的基础,张虞只得退而求其次,在徭役与麻、绢实体赋税上执行货币赋税化,单独以粮为实物税。

    为何单独将粮用于实物税征收?

    则是考虑到粮价在不同时期、地区浮动大,朝廷手上有足够的粮草能够更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水灾、干旱、兵祸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

    如果将麻、绢、锦等物品当做实物税征收,可能会出现蜀汉后期的极端现象。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确立以蜀锦为国家性支柱性产业,用蜀锦向魏吴获取资源,及向百姓兑换粮草,形成较为良性的循环,并得以北伐。

    但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则是走向极端化,过度依仗蜀锦,导致蜀汉后期经济崩溃。如蜀汉灭国时,蜀锦有二十万匹,而米仅四十余万石。

    其中米四十万石仅能覆盖十万人两月支出,不够供给两万兵卒一年支出。而如果发生灾害,蜀锦价值会大幅度下降,甚至缺乏流通性。

    不仅于此,蜀中人口数量有限,过度发展蜀锦行业,将会浪费大量人力在纺织业,导致农业人口减少。因此,蜀汉后期时百姓面有菜色,除了朝政混乱外,或许与其太过依仗蜀锦产业有关。

    “可是依陛下所言,更改荆州赋税收取,以钱、粮二物并重?”杜畿问道。

    “准!”

    荆州环境特殊,属于南北过渡区,州内人口又多,南又与曹操接壤,属于是合理的赋税试验区。毕竟之前虽说确定了差级赋税征收,但实物税与钱税二者还需进一步实验,看哪一种更适合征收。

    将荆州试验区放在一边,张虞又询问道:“蜀锦官营之事,邵然考量如何?”

    “禀陛下,蜀锦官营,经臣与丞相、尚书令商议,以为可行!”

    庾嶷说道:“天下大乱,襄邑织文少产,而蜀中承平少乱,蜀锦年年多产,大族渴求制衣。我朝如能官营锦绮,则能从中赚取不菲赋税。”

    “可有官营方略?”张虞问道。

    “臣以为或可由官营盐之策,低价购入蜀锦,再由官府售卖于天下,其中之差价则为计司之所得。”庾嶷说道。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官营宜交由计司曹部至诸郡中筹办,以免蜀锦官营之后,如旧时铁器般岁岁恶减。”

    盐铁官营虽丰富了国家收入,但低劣的品质让百姓饱受其苦,且断绝了地方百姓的生计。

    经过不少官吏的反应,张虞在去年底改革了盐铁官营,将盐铁官营从郡县剥离出来,学习后世国企自营。如盐铁官营的机构直属于计司,受郡县长官监督,与地方士民合作生产,转销售于别处,不禁地域流通。

    而今官营蜀锦,张虞为了避免蜀锦质量下滑,那么必须准许天下州郡自行发展锦绮产业,以便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

    因此,相比之前由僵硬的行政机构官营,张虞用计司自营的方式,让各地机构蓬勃发展产业,以便让各地官营机构充分竞争。

    而大族、豪强依附于地方官营机构盈利,那么当机构出现了经营问题,便有政治力量督促地方曹司作出变革,以维持产业的盈利。

    这种情况下,虽说会大大增加计司的话语权,但官营收入却能大幅度提高。然即便这样,计司依旧不具备地方行政权,具体政治执行需要由尚书台负责,算是极大限制了计司的权利。

    庾嶷考虑片刻,说道:“臣稍有方略,但具体施行,需容臣至蜀地巡查,方能上承经营之略!”

    “善!”

    张虞笑了笑,说道:“朕王叔之婿诸葛孔明初举郎中,其有经略之才干,卿若南下巴蜀,不妨招其入属司。”

    “诺!”

    庾嶷追随张虞十余年,最让张虞欣赏的一点便是脚踏实地,时常到地方上考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