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年,神武四年,正月。
随着释奴诏正式下达,中原州郡开始轰轰烈烈的释奴运动。而益、荆二州因毗邻前线,故优先专注于夺取长江水道。高顺、郝昭二将各有谋画,依照枢密院诏令准备在三月出兵。
而张虞在过完正旦之后,遂将目光放在河北运河上。
“陛下,经数年修建,河北诸渠渐成。董幽州开渠,自呼沲入泒水,号为平幽渠;又承滹沱水于泉州县,号为泉州渠;再开鲍丘水东入濡水,号为兴唐渠。故自董幽州上任数岁,大修三渠,与白沟汇于天津。”
杜畿指着河北水利图,向张虞介绍目前河北运河的情况。
“殷州修漳水至白沟河渠,引漳水注白沟,殷州刺史司马朗名为‘利漕渠’。今白沟之水大涨,能通行大船。从去岁末起,魏郡钱粮便从漳水注白沟,以舟舸逆行运至枋头,再入大河,运抵长安。”
“海州开二渠,从漳水连滹沱水,途径白马地,号为白马渠;滹沱水至泒水,因发自鲁口城,名为鲁口渠。今海州二渠先后竣工,如白马渠已通漕半岁,鲁口渠去岁冬初通。”
“故今河北三州水道畅通,舟舸北发燕山,南可抵河东,东抵渤海,西止太行。如朝发枋头,暮至邺城,中途千余里,舟行四日,能至渔阳。”
在称王后,彼时唐朝重心在中原与巴蜀,因此张虞让河北三州利用疏通南北的白沟建造运河,以便河北三州在水路上形成一体,节省转运钱粮的费用。
在董昭的主持下,及申屠备、司马朗的配合,以白渠为中心的河北运河已经形成。其中董昭负责幽州水系的疏通,司马朗负责漳水与白渠的联通,申屠备负责漳水与滹沱水,滹沱水与泒水的疏通,
如今随着利漕渠、白马、鲁口渠的完工,意味着河北、关西、河南三地通过渭水、黄河、白渠、鸿沟、济水等七条大河连通,不谈关键的漕运运达,及兵马调度。等天下太平时,凭借畅通无阻的水路,商业贸易将能蓬勃发展。
张虞微微颔首,满意说道:“殷、海二州本乃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为国家根基之府。两汉以来,河北为富庶之所。如世祖因据河北而定天下,袁绍有二州得以霸中原。”
“我唐定都关西,若河北水利不通,则钱粮赋税转运艰难,故乃京畿控驭河北之根本。”
东汉以来,河北为经济中心的趋势无法阻挡,因此乱世之下,邺城才为诸朝京城。今天下稍安,并、司、雍三州人口虽多于河北三州,非河北三州自身人口不多,而是乱世下人口迁徙所带来的结果。
如董卓迁河南之民入关中,张虞借势招河北之民入并州,方才有今关西人口多于河北的特殊现象。而若将并州归属于河北,关西人口不及河北之多。
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北注定会比关西更加繁荣。在此背景下,河北运河的迫在眉睫,成为张唐能否更好驾驭河北的关键。
“河北漕运大通,各州皆有河水注白沟,其河渠名繁杂,不如陛下命名之!”郭图笑道。
“请陛下赐名!”杜畿识趣道。
张虞饶有兴致,说道:“河北之物惠通于漕,商旅、游宦往来中原,得此河而通。今可以‘惠通渠’命之,令沿途郡县设河卒,岁月维护,不得有误!”
“诺!”
“河北渠成,中原诸州水渠未建,或能借平东南之际,疏通旧时河道!”张虞说道。
“今文远将军在豫州,不如其疏通河水以注淮河,便于后续中国之兵粮流注淮水。”杜畿建议道。
“可!”
张虞说道:“汝、颍二水经豫州,流注淮水。中原发兵粮,必经以上二水,故可让张辽修缮之。”
或许受后世观念影响,张虞对交通的通达非常看重,故对河水漕运的开凿、疏通颇是热衷。毕竟漕渠修缮不过度,便是利国利民之物。
不仅于此,漕运有个不为人知的作用,即是地方治理情况的晴雨表。
运河不单单只有运输功能,更负担着沿岸田亩的灌溉,及发展沿途城市的重任。故可用‘舍运道而言水利易,兼运道而筹水利难’来概括运河工程的复杂程度。
如北宋三易回河,便是典型的失败案例。黄河在唐后期起,便经常瘀堵,北宋为了解决黄河变道问题,希望能引黄河东注,然因各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治河失败。
然经三次的治理失败,最终导致了富冠海内的河北,变为千里无鸡鸣的贫穷地区。其中北宋花费了几乎一半的国家财政用于治河,变相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亦或是在元朝修大运河之前,黄河决堤问题严重影响地方,但因元朝以海运为主要补给手段,对黄河需求不大,故因朝廷在治理黄河上拖延了数年,直到不得已之时,才让贾鲁治河。
而彼时民怨沸腾,红巾军借修运河之际,正式掀起造反序幕,聚拢了一大批民夫。
明清两代之所以抱着漕运不松手,除了明朝早期受倭寇袭扰的因素外,便是看重漕运能反应地方治理情况的良好程度。
至于海运?
不谈运输沉没成本问题,其关键在于东南运抵京师的粮草无需经过中原地区。在没有漕运的情况下,朝廷便缺失了一种监测地方治政水平的工具。
因此当运河漕运出现问题,往往代表某地区出现严重的治理问题,能让中枢发现并尽快解决。
当然了,张虞考虑没那么多,他主要关注漕运能繁荣沿途地区,以及便于地方赋税上缴至中央。
在运河问题上,张虞与左右聊了半响,忽而想起黄河问题。
“大河自王景治理起,百余年未有水患。然大河性情无常,泥沙淤积为患,而今以防万一,当令河东、西河乃至陇右百姓植树,巩固河岸泥沙流入中原,以避下游泥沙堆积,使河水高于堤坝,引起决堤之事!”
张虞沉吟了下,说道:“匈奴民众宜耕牧并重,不宜舍牧而重耕,此乃巩固泥沙之法。”
汉明帝时期,黄河、汴渠同时决口,影响中原州郡。时明帝拜王景治水,前后历经半年,花费百亿巨资,方将黄河治理好。而此次的治理,让黄河安稳了八百年。
至于后续为何又发生黄河决堤之事?
主要与唐朝在河套、陇右大开发有关,唐朝在陇右、关中、河套地区供养了上千万人口,关西生态被严重破坏,土地肥力大幅度下降,泥沙流失严重,继而影响了下游中原地区。
唐之前为何稳定?
除了王景治河外,便是汉人在关西的人口不多,反而减少了水土流失,泥沙没有大量在黄河下游地区堆积。
今张虞不知黄河是否会因他而改变,故不管是为了本朝国祚,亦或是为了后世百姓,他必须提前安排制定植树的规则。
“诺!”
见陛下如此郑重下令,杜畿回应道:“陛下欲令沿河百姓植树,需下律法规定,并制以严惩之法。如每户百姓需植树五十株,如有不从而擅砍伐者,官府当治其罪。”
“如依卿所言,诏田十亩者,种桑麻半亩,十亩以上一亩。上户之家岁植百株,门阀之户岁植三百株。违者则迁户实边。”张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