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零八章伐南与释奴

第三百零八章伐南与释奴

    凭借背盟突袭,曹操夺荆州前后时间发生不到两月,远在长安的张虞在信息处理上总慢上一拍。而今随着各方面信息汇总,张虞及其决策层不仅理清事情经过,且还决定趁荆州动乱之际有所动作。

    如贾诩曾随郦嵩南下江陵,遂向张虞提出新灭曹方略。

    其上疏言,兵马动用而无功,必伤唐室威名于内外,且将穷尽钱粮,故必有灭曹之略方能用兵。

    如何能百分百确认必灭东南之势,大体有三条必为之事。

    其一,益、荆二州虽同享长江,但二州尚无水道互通。因此如果能让上下航道通行,鱼复、秭归、夷陵三险畅通,则益、荆二军水师汇合,南渡荆楚易尔!

    其二,积聚粮草以便供给大军,今江陵有沮、漳二水,灌溉膏腴之田能有数以千亩;江夏安陆左右,陂池沃野宜耕。故可挑选精壮操练水师,老弱耕作田亩,水陆并农,北粮南调,军资勿缺。

    其三,占据夷陵、夏口等诸险要,谷物浮江而下供给,令南贼知官兵有久持之势,并不断散布消息,让关、张招纳刘备旧部,并联络楚蛮以为内应。

    以上三者如能做到,大军南征之时,楚蛮攻其内,精卒讨其外。益、荆兵马汇合,则夏口以上可拔,扬州以外州郡难以固守。

    时伐扬州,中国之兵南征寿春,益、荆水师伐柴桑,二军并力击之,淮南不能保全。淮南复土,东南岌岌可危,曹操旦夕将亡!

    贾诩伐南策环环相扣,每步动作都透露出慎战的思想,深得张虞心意。

    毕竟如贾诩所说,张虞举兵南征,因为唐伐汉之关系,只能胜不能败。一旦兵威受挫,不仅死伤兵卒,空耗军粮,更会动摇新建立的唐王朝威信。

    于是,经张虞与荀攸、钟繇、郦嵩等高层商讨,决意依照贾诩的伐南策,筹备南征东南事宜。

    先是,命荆州刺史郝昭、南郡都督文聘在次年春向夷陵用兵,扫清江北的敌寇势力。令益州都督高顺、江州都督郭淮东出,打通二州水道,与郝、文二将汇于夷陵。

    不仅于此,依荀攸建议,遣楚人桓阶写信劝降吴巨,看能否让吴巨倒戈向唐。

    伐南前期战略前前后后商讨三日,张虞先后召集十余位上卿策问,才将诸事安排妥当。

    待南征事宜稍通,张虞又在年关前审查尚书台存档的全国户籍。

    益州诸郡初降,户籍来不及核查,延续之前孙氏在位时期的人口,其户二十万,百姓九十万,旧时兵吏合计十一万七千人,故计一百万出头,

    中国户籍因称王时统计一遍,故数据虽有浮动,但却谈不上大。其中主要人口变化,在于二袁旧部及陶商、臧霸等门下部曲大概有一、两万家被迁到京畿与陇右地区居住。

    如河北三州户籍不变,依旧维持在四十万户出头,人口在两百万左右。雍、司隶、并三州户籍爬升至五十六万余户,人口则逼近两百八十万。

    徐、青、豫、荆四州虽有不少人口被迁徙到关西地区,但因多是隐匿户籍,其数据下滑不大,仅略少两、三千户,户籍依旧维持在七十万户上下。

    如果算上五万户的凉州,而今全国总户数达到一百八十六万户,人口九百四十余万,逼近千万大关。

    张虞浏览各州郡户籍,说道:“今天下四分,朕有其三,然口数未有千万,可知户籍隐匿之多。从明岁始,尚书台务必督促各郡核查户籍。”

    “陛下,自黄巾之乱以来,中国兵戈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豪强据坞而揽民,民为求生甘为部曲、奴隶。故以臣之见,陛下欲大检户籍,需再颁布释奴令。”

    崔琰说道:“去岁时,陛下令释河北释奴,虽粗有成效,但未触及根本。而今宜当再下释奴令,让州郡官以出奴多少为课考业绩,不达者则免官。厉行律法下,人口当年年岁增。”

    神武二年时,在崔琰的建议下,张虞在河北颁布释奴令,主要针对的对象乃是袁绍时期卖身为奴,或因战乱为奴者。去年至今年,河北大体析出奴隶三万老弱,略有些成效。

    而今随着巴蜀平定,户部尚书崔琰希望能够将释奴令的范围扩大,乃至辐射全国州郡。

    “今天下未安,却令州郡释奴,恐会令豪强、大族不满!”钟繇担心道。

    “非也!”

    崔琰不畏丞相钟繇,直言不讳说道:“天下稍安,陛下武功威加海内,山寇宗贼闻风丧胆。故不趁势为之,不知丞相欲待何时?”

    说着,崔琰向张虞作揖,说道:“昔光武未安天下,便数下释奴诏。及下巴蜀,光武六下释奴令,天下民众由此纷出。陛下治中国以来,仅去岁首下释奴令。陛下开创基业,今岂会不及光武哉?”

    刘秀作为小地主出身,深知民间隐匿奴隶情况,因此刘秀对释放奴隶的态度非常积极,在曾连续三年下诏释奴,且释奴的范围不断扩大。

    如灭公孙述时,刘秀根据巴蜀内部奴隶众多情况,专门下诏赦免巴蜀奴隶,鼓动巴蜀奴隶倒戈。

    故考虑到今下情况,张虞选择采纳崔琰之见,继续加大释奴力度,说道:“中国广袤,郡有百数,而人口单薄,其中必有隐匿。今天下既安,朕为黎民而计,当广释奴隶。”

    “诏殷、海、幽、并、司、雍、凉七州,自汉末而为奴者,一切免为庶人,卖者无还钱。兖、豫、青、徐、荆、益六州因兵事而奴者,或诉讼在身,但非死囚者,一律赦免。以上民众准许自行归乡,州郡不得阻挠。而大族、豪强阻者,以抗拒罪治之。”

    “诏蜀中年六十五以上为官奴婢者,务必放免。其公私奴婢,有年至七十以外者,所在官府赎为庶人。”

    “南征巴蜀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如发为兵将奴,官府赎钱半数,自行归乡!”

    张虞看向众臣,问道:“以上释奴诏可有不足?”

    杜畿沉吟了下,说道:“陛下赦免奴隶虽广,但未触及民间。不如诏令乡亭,令各亭长、三老查隐匿民众,如隐五户者受罚。”

    钟繇皱了皱眉,说道:“陛下释奴令本是严苛,而今又触及民间,不宜并行,以免贼寇兴于海内。”

    “丞相所言谨慎,宜当从之!”

    张虞笑了笑,说道:“天下十三州,今释奴诏皆有涉及,可先观情况,而后视情况再下诏令。”

    农业社会下,因生产力的不足,奴隶一直存在。而作为中央的君臣们对不能控制的人口尤其排斥。故开国皇帝凡有心建功者,无不着重赦免奴隶。

    莫说刘秀六次下诏赦奴,连刘邦在开国后都多次释奴,仅是效果各有不同。对奴隶管控最松的时期莫过于历史上的魏晋,故在奴隶管理松弛之下,魏晋可谓是士族盛宴。

    魏晋士族因奴隶管制松弛而壮大,至于其之所以衰弱,则是有多方面因素,其一北方持续的战乱,导致了北方士族力量不断衰弱,而南方士族力量逐渐抬头。

    其二,异族统治者对北方士族长期拉拢与打击,不断更替政权对士族而言,都是一次洗牌。且异族统治者的基本盘问题,不太热衷与北方士族合作,导致了中原士族力量持续衰弱。

    其三,南方虽被汉人王朝统治,但每次王朝更迭,及孙恩、侯景二次大规模叛乱带来的打击,让南方士族自身都在分化。其中寒门武人及上卿的出现,更是打击了士族。

    南北朝时期因长期战争,大量土地抛荒,加之授田于兵丁,故在隋唐时期诞生出一支强大的庶族力量,这些庶族遂成为府兵制强有力的基础。而直到唐朝商品经济发达,庶族逐渐开始分化,垄断土地形成了新的大地主阶级。

    因此纵观魏晋南北朝,仅有东晋是名副其实的门阀王朝,后续的王朝都在不断打击门阀与豪强,去扶持庶族地主。

    张虞粗知魏晋社会,他虽推行所谓的门阀税,其目的在于变相收税,然不代表他允许他的王朝被门阀所掌握,让门阀垄断社会各阶级,因此奴隶释放乃是必为之事。

    奴隶释放虽是必为之事,但如何释放需要讲究技巧,不可能一上来释放所有奴隶,而且释放所有奴隶不现实。

    比如唐统一战争中成为唐军兵将奴隶者,因是张虞统治基本盘故不能赦免。数代为奴者与士族形成长期的附庸关系,唐室缺乏释放的法理。那些汉末以来不得已为奴者,属于是唐室比较好的释放对象。

    “陛下!”

    钟繇建议道:“昔光武伐蜀,多次下诏赦免蜀中奴隶。今东南士民倾心曹操,以繇之见,陛下可下诏及今起,向官府申诉者,可归为民籍。及我军南征时,或能诱吴奴骚乱。”

    “丞相之言可行!”

    张虞考虑一番,说道:“让荆、豫、徐三州官吏联络东南兵民,看是否有归顺者。”

    曹操在东南施行的政策沿袭了在中原的制度,依旧是屯田制与士家制,故此诏书的颁布将会戳中曹操的大动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