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 第六百四十八章 成功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 成功了

    科研室的灯亮到深夜,窗户里透出的光晕在厂区的夜色里格外显眼,像一颗正在酝酿的种子,只等破土而出的那天。

    墙上的挂钟“当”地敲了七下,沉闷的声响在热烈的讨论声中显得格外清晰。

    众人这才如梦初醒般抬头看了看时间,窗外早已被浓重的夜色笼罩,厂区里的路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透过窗户洒在散落着图纸的桌面上。

    李崇光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这才意识到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很久了。

    他看了看周围的人,大家脸上都带着疲惫,眼里却还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有人还在拿着铅笔在图纸上做着最后的标注,有人低声和旁边的同事交流着想法。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拍了拍手,清脆的响声让众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

    “好了同志们,先下班!”

    李崇光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今天晚上都回去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后面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呢。”

    他环顾了一下科研室,这里除了一些基础的工具和零散的零件,要研发小型烘干机所需的专用设备一样都没有,加热元件的测试仪器、外壳的冲压模具、电路的调试装置……全都得从头准备。

    “现在啥设备都没有,咱们留在这里也讨论不出更多实际的东西,还不如养精蓄锐,等明天设备和材料陆续到位了,咱们再卯足了劲儿干。”

    众人听了,也都纷纷点头表示理解。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适的设备和材料,光靠嘴说和笔画是研发不出产品的。

    一个年轻的研究员伸了个大大的懒腰,骨头发出“咔哒”的声响,笑着说:“李科长说得对,我这脑子都快转不动了,回去睡一觉,说不定明天一睁眼就有新灵感了。”

    “就是,我这眼睛都快粘到一块儿了,得回去好好歇歇。”另一个人也附和道,开始收拾桌上的图纸和工具。

    大家没有再多说什么,默默地整理着自己面前的东西,将散落的图纸小心翼翼地迭好收起来,把零件放回工具箱里,动作轻柔又仔细,仿佛这些都是宝贝一般。

    周益民看着大家有条不紊地收拾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科研室就恢复了整洁,众人跟李崇光和周益民打了招呼,便三三两两地离开了。

    走廊里传来他们渐行渐远的脚步声和说笑声,讨论的余温似乎还在空气中弥漫。

    李崇光和周益民送走最后一个人,关上门,科研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

    李崇光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明天,就是新的开始了。”

    周益民走到他身边,点了点头:“嗯,好好休息,明天咱们一起加油。”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李崇光就骑着自行车赶到了厂里。

    他先去仓库找老张,把列好的材料清单拍在桌上:“碳纤维发热板要十块,无刷电机得备五个,还有耐高温的硅胶线、冲压用的薄钢板,今天务必给我凑齐。”

    老张看着清单上密密麻麻的条目,咂了咂嘴:“李科长,这纤维板可不常见,库房里只有三块,剩下的得去市里的机电市场淘。”

    李崇光咬了咬牙:“那你先把现有的材料搬过来,缺的我让人跑一趟。”

    等科研室的众人陆续到岗时,李崇光已经在地上画出了烘干机的分解图。

    “小张负责电路组,先把加热元件和电机的线路图细化出来,注意电压稳定。”

    “小李带两个人弄结构,先用硬纸板做出折迭模型,确定合页的位置,老王你跟我去车间,看看能不能借到冲压机,把外壳的雏形打出来。”

    他一边分配任务,一边把从仓库搬来的材料分门别类摆好,镍铬合金丝和纤维板并排放在桌上,像两排等待检阅的士兵。

    众人围在材料堆前,脸上既兴奋又忐忑。

    小张拿着铅笔在图纸上打草稿,笔尖在“加热功率”那一栏反复涂改——之前做空气炸锅时用的是 220V电压,可烘干机体积小,功率太高容易过热,太低又烘不干衣服。

    他咬着笔头琢磨半天,索性拉来老王:“王师傅,你帮我测测这碳纤维板的电阻,我算算功率。”

    老王蹲在地上接好万用表,表笔刚触到发热板,指针就猛地弹了起来,吓得他赶紧断电:“这玩意儿电阻低,通电后升温快,得加个调温器。”

    车间里的小李正对着硬纸板发愁。

    他想做出能 180度折迭的结构,可合页一装就卡壳,要么折到 90度就再也动不了,要么松得晃悠。

    试到第五个模型时,硬纸板被折得发毛,他急得把模型往桌上一摔:“这破合页怎么就不听话!”

    旁边的年轻研究员捡起模型翻来覆去看:“要不咱们换种思路?用帆布做连接带,既灵活又省材料。”

    两人眼睛一亮,立刻找来几块旧帆布比划,用订书机固定住纸板两端,居然真的能顺畅折迭了。

    李崇光在车间折腾了一上午,总算借到了冲压机。

    他把薄钢板塞进机器,按下开关时手心直冒汗——这是第一次尝试冲压弧形外壳,力道没掌握好就会把钢板压裂。

    “嗡”的一声闷响后,钢板从机器里滑出来,边缘果然有些变形。他蹲在地上用砂纸打磨毛边,手指被划出道血口子也没察觉:“再来一次,这次压力调小两格。”

    直到第三块钢板出来,那个带着弧度的外壳雏形才算像样,他举起来对着光看,眼里的血丝都透着笑意。

    中午吃饭时,众人捧着饭盒蹲在科研室门口,话题还离不开烘干机。

    “我那电路总跳闸,估计是保险丝选细了。”小张扒着米饭嘟囔。

    小李立刻接话:“我们的帆布连接带倒是成了,就是怕不耐高温。”

    李崇光扒拉两口饭,突然站起来:“下午去仓库找隔热棉,裹在帆布外面试试。”

    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在地上投下工具的影子。

    小张蹲在地上接线路,烙铁头烫得发红,焊锡丝一碰到电路板就化成小珠子。

    小李他们正用胶水把帆布粘在纸板模型上,手指被粘得黏糊糊的。

    李崇光则拿着游标卡尺,一点点测量外壳的弧度,每测一个数据就记在本子上。

    没人说话,只有烙铁的滋滋声、胶水的刺鼻味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屋里交织。

    周益民午休时过来瞅了一眼,正撞见小张被突然冒出的火花吓了一跳。

    “别急,先断电检查线路。”

    他蹲下来帮着排查,发现是调温器的触点没接牢:“你看这里,线头得拧成麻花状再焊,不然容易虚接。”

    小张红着脸点头,按照他说的方法重新接线,果然再没出问题。

    太阳西斜时,第一个简陋的样机终于搭了起来。

    没有外壳,就用硬纸板糊着;线路裸露在外,像一团乱糟糟的蜘蛛网。

    电机临时固定在木板上,转起来“嗡嗡”响。李崇光抱着件湿衬衫塞进去,按下开关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三分钟后,衬衫的边角居然真的有点发烫,小张突然喊起来:“温度到 50度了!”

    众人爆发出一阵欢呼,连一直紧绷着脸的李崇光都笑出了褶子。

    虽然这台样机离合格还差得远,加热不均匀,折迭处还在漏风,但看着那微微发烫的衬衫,科研室里的每个人都觉得,那些从零开始的摸索,那些被汗水浸湿的图纸,都有了意义。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周益民几乎成了科研室的“救火队员”。

    每天处理完采购科的本职工作,他就立刻扎进科研室,从材料筛选到结构优化,哪里卡壳他就出现在哪里。

    第二天下午,小张团队卡在了温控系统上——烘干机运行半小时后就会突然断电,反复调试都找不出症结。

    周益民蹲在地上翻看线路图,手指在调温器的触点上敲了敲:“试试把温控阈值调高五度,现在的设定太灵敏,稍微升温就跳闸。”

    他又指着线路交汇处:“这里得加个散热片,电流集中的地方容易积热,时间长了会烧线。”

    小张半信半疑地照做,重新接线时特意把线头拧成麻花状,再裹上隔热胶带。通电测试时,烘干机稳稳运行了一个小时,温度始终稳定在 60度上下,小张激动得差点把烙铁扔在地上。

    第三天一早,小李拿着变形的帆布连接带犯愁——裹了隔热棉的帆布在高温下缩了水,折迭时变得僵硬。

    周益民摸了摸帆布的材质,忽然想起仓库里有批做防水布的尼龙料:“用那个试试,尼龙耐高温还抗拉伸,剪成长条当连接带,两边用铜铆钉固定,比胶水结实。”

    他蹲在地上帮着比划尺寸:“长度得留两厘米余量,折迭时才不会绷紧。”

    中午时分,新做的连接带试装成功,180度翻转时顺滑无声,小李举着模型转圈:“周科长,您这招太神了!”

    最棘手的难题出在第三天下午。

    冲压好的钢板外壳装上发热板后,总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靠近电机的一侧温度能飙到 70度,另一侧却只有 40度。

    李崇光急得满头汗,正打算加厚隔热层,周益民却指着外壳内侧:“问题不在隔热,在风道设计。你看这里,风扇的出风口正对着发热板,热气都憋在角落了。”

    他拿起粉笔在外壳上画了个弧形风道:“把出风口往斜上方移三厘米,让热气沿着外壳内壁形成循环,再在侧面开三个散热孔,温度自然就均匀了。”

    老王拿着电钻按他说的位置打孔,重新组装后测试,温差果然缩小到五度以内。

    三天后的傍晚,当最后一颗螺丝拧紧时,科研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这台小型烘干机终于有了像样的模样:银灰色的钢板外壳光滑圆润,折迭处的尼龙连接带泛着暗光,控制面板上的旋钮清晰地标着“低温”“中温”“高温”三档。

    李崇光抱着件刚洗过的毛衣放进去,周益民按下开关,电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出风口很快涌出温热的气流。

    半小时后,毛衣被取出来时干爽蓬松,用温度计测了测,里外温差不超过三度。

    小张盯着控制面板上的指针:“连续运行两小时,温度稳定,没跳闸!”

    小李反复折迭着机器,连接带灵活如初:“外壳温度 38度,不烫手!”

    众人围着这台凝聚了三天心血的烘干机,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李崇光紧紧握住周益民的手,指节都在发白:“益民,没有你,我们至少得多走半个月的弯路!”

    周益民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机器运转的指示灯:“是大家一起熬出来的,这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该让它接受市场的考验了。”

    窗外的晚霞透过窗户洒进来,给烘干机镀上了一层金边。

    这台从零开始诞生的小机器,此刻在众人眼里,仿佛已经插上了翅膀,正等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周益民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现在先去吃顿饭吧!”

    众人闻言,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才感觉到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

    连续三天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几乎忘记了饥饿,此刻被周益民一提醒,疲惫和饥饿感瞬间席卷而来。

    “周科长说得对,是该好好吃顿饱饭了。”李崇光揉了揉肩膀,笑着附和道。

    周益民笑了笑,率先迈步往外走:“走吧,我已经跟食堂打好招呼了,给咱们科研室留了饭。”

    众人一听,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连忙跟在周益民身后往食堂走去。

    一路上,大家虽然疲惫,但聊起刚刚研发成功的小型烘干机,语气里还是难掩兴奋。

    来到食堂,里面已经没多少人了,食堂师傅正准备收拾东西。

    看到周益民带着一群人进来,连忙迎了上来:“周科长,你们可来了,我把饭菜都给你们留着呢,刚热过,快趁热吃。”

    说着,师傅掀开旁边一个盖着的大蒸笼,一股浓郁的饭菜香立刻扑鼻而来。

    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馒头和包子,还有几大盘炒菜,有红烧肉、炒青菜、西红柿炒鸡蛋,甚至还有一锅炖得酥烂的鸡汤,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周科长,您想得太周到了。”小张看着这些饭菜,眼睛都亮了,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周益民笑了笑:“大家这几天消耗了太多体力,得补充点营养才行。快坐下来吃吧。”

    众人纷纷找位置坐下,拿起碗筷开始狼吞虎咽。

    李崇光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满足地叹了口气:“这肉炖得真烂乎,太香了。”

    小李则端起一碗鸡汤,小口小口地喝着,脸上露出了舒服的表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