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 第六百四十七章 小型烘干机

第六百四十七章 小型烘干机

    李崇光和周益民凑在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完善着小型烘干机的想法。

    李崇光笔尖在纸上飞快游走,勾勒出一个又一个草图,周益民则在一旁补充细节:“得设计成可折迭的,不用的时候能收起来,不占地方。”

    “加热管得选耐用的材质,不然用几次就坏了,影响口碑。”

    “最好再整个定时功能,烘到时间自动断电,安全又省心。”

    两人越说越兴奋,额头上都冒出了细汗,却丝毫没觉得累。

    李崇光看着纸上逐渐成型的设计方案,忍不住拍手道:“就按这个思路来,保准能成!你想想,到时候国外市场一打开,咱们这小型烘干机说不定能跟空气炸锅一样,成为爆款!”

    周益民笑着点头,眼里也满是期待:“只要能解决能耗和体积问题,性价比提上去,肯定能大卖。”

    兴奋过后,李崇光却冷静了下来,他看着方案说道:“不过这事儿单凭咱们俩可不行,得让厂里支持,从资金到材料都得跟上,还得协调生产部门,不然再好的想法也落不了地。”

    周益民深以为然:“你说得对,得跟领导汇报一下,争取他们的支持。”

    李崇光当即拿起桌上的电话,手指在拨号盘上快速转动,拨通了胡厂长办公室的电话。

    电话响了没两声就被接了起来,传来胡厂长沉稳的声音:“喂,哪位?”

    “胡厂长,我是李崇光,在科研室呢。”李崇光语气难掩激动。

    “我跟益民琢磨出个新东西,您看您现在有空吗?过来一趟呗。”

    胡厂长一听“周益民”三个字,心里就有了数。

    周益民这小子眼光毒,脑子活,但凡他参与的项目,就没有不亮眼的,上次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炸锅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当即说道:“你们等我过来!”

    话音刚落,就“咔哒”一声挂了电话。

    胡厂长这边,刚放下电话就站起身,把手里的文件往桌上一摞,对秘书交代了一句:“我去趟科研室,这边的事等我回来再说。”

    说完,就大步流星地往外走。

    他心里也好奇得很,周益民和李崇光凑在一起,又能捣鼓出什么好东西来,脚步不由得加快了几分,朝着科研室的方向赶去。

    科研室里,李崇光放下电话,对周益民笑道:“胡厂长马上就到,等他来了,咱们把想法一说,准能得到支持。”

    周益民看着桌上的方案,点了点头,心里也盼着能尽快把这个项目推进下去。

    两人整理了一下桌上的图纸,静候胡厂长的到来,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即将迎来新开始的期待氛围。

    没过多久,走廊里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紧接着,科研室的大门被推开,胡厂长快步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几分急切,目光在科研室里一扫,就朝着李崇光的办公室走去。

    “胡厂长!”正在忙碌的研究员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起身打招呼。

    胡厂长摆了摆手,示意大家继续工作,径直推开了李崇光办公室的门。

    “胡厂长,您可来了!”李崇光和周益民连忙起身迎接。

    胡厂长走到办公桌前,目光落在桌上摊开的图纸上,开门见山地问:“说吧,你们俩又琢磨出什么好东西了?”

    李崇光拿起一张画得最详细的草图,递到胡厂长面前,兴奋地介绍道:“胡厂长,您看,这是我们想的小型烘干机。您也知道,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气候潮湿,尤其是梅雨季,衣服洗了好几天都干不了,还容易发霉有味道。”

    “这小型烘干机就不一样了,体积小,不占地方,家里随便哪个角落都能放,而且咱们打算做成可折迭的,不用的时候收起来特方便。”

    他指着图纸上的细节继续说:“这里面用的加热管是特制的,耐用还节能,烘干速度也快,一件湿衣服,个把小时就能烘干。我们还想加个定时功能,设定好时间,到点就自动断电,安全又省心。”

    周益民在一旁补充道:“胡厂长,我们还考虑到国外市场。很多国家气候比咱们这儿还潮湿,而且他们消费能力强,对这类小家电需求大。”

    “要是能把这小型烘干机推到国外去,既能解决国内市场需求有限的问题,还能为国家赚取外汇,是个一举两得的事儿。”

    胡厂长拿着草图,一边听一边点头,手指在图纸上轻轻点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听起来倒是有点搞头,想法确实不错,也挺实用的。”

    李崇光和周益民对视一眼,眼里都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胡厂长话锋一转:“不过,想法再好也得落到实处。这样,你们先把样品做出来。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我才能拿去给上面的领导看,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这东西的用处和优势。”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样品做出来后,咱们再开展市场调查,看看国内国外的实际需求到底有多大,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范围是多少。等这些都弄清楚了,确认这东西真的有市场,咱们再考虑大规模生产。”

    李崇光连忙应道:“没问题,胡厂长,我们一定尽快把样品做出来!”

    周益民也点头表示赞同:“胡厂长考虑得周到,这样一步步来,确实更稳妥。”

    胡厂长满意地笑了笑:“行,那这事儿就交给你们俩牵头。需要什么支持,人手、材料、资金,尽管跟我说,厂里尽量给你们协调。我等着看你们的样品。”

    说完,胡厂长拿起桌上的草图又看了两眼,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上衣口袋,对两人叮嘱了句“抓紧时间”,便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走廊里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办公室里只剩下周益民和李崇光。

    周益民看着胡厂长离开的背影,心里忽然打起了退堂鼓。

    他悄悄挪动脚步,想趁着李崇光整理图纸的功夫溜出去——上两次研发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炸锅时,没日没夜地熬了多少个通宵。

    那些查资料、改方案、试错的日子还历历在目,他实在不想再跳进这“火坑”里。

    可他刚挪到门口,手还没碰到门把手,身后就传来李崇光的声音:“益民,你去哪里!”

    周益民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缓缓转过身,脸上挤出一个不自然的笑容。

    李崇光已经放下手里的图纸,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我早就看穿你了”的了然。

    “这不是坐久了,起来活动一下嘛。”周益民挠了挠头,试图掩饰自己的小心思,目光不自觉地瞟向窗外,不敢和李崇光对视。

    李崇光走上前,伸手按住他的肩膀,把他按回椅子上,语气带着点无奈又带着点恳求:“别想溜了,我还不知道你?这事儿少了你可不行。”

    他拿起桌上的图纸,指着上面的细节:“你看这加热系统的设计,还有节能方案,都是你刚才提的思路,没有你在旁边盯着,我心里可没底。”

    周益民叹了口气,也不装了。

    他拿起一张草图,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李科长,你也知道,研发一款新产品哪有那么容易。上次空气炸锅,光调试温度就试了几十次,烧坏了多少零件?”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也是换了七八种材料才找到合适的。这烘干机看着简单,真要做起来,不知道要熬多少夜呢。”

    李崇光拍了拍他的胳膊,眼里闪着坚定的光:“我知道难,但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一起扛啊!”

    “你放心,这次我多分担点,不会让你一个人累着。再说了,等样品做出来,看着它能帮上大家,那种成就感,不是啥都换得来的。”

    周益民看着他眼里的期待,心里的那点不情愿渐渐淡了。

    他拿起笔,在图纸上圈出一个需要修改的地方,无奈地笑了:“行吧,算我怕了你了。不过说好了,加班可以,夜宵你得管够。”

    李崇光立刻笑开了花,连忙点头:“没问题!别说夜宵,早饭我都包了!”

    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小插曲烟消云散,又低头凑在一起,继续完善起烘干机的设计方案来。

    没过多久,李崇光抬起头,看了看办公室外忙碌的众人,对周益民说道:“益民,这事儿光靠咱们俩肯定不行,得让大家伙儿都参与进来,集思广益才能把事情做好。”

    周益民深以为然:“你说得对,人多力量大,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吧。”

    李崇光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有些凌乱的白大褂,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科研室里的众人见李崇光出来,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好奇地看着他。

    这段时间大家都因为没有新的发明而有些沮丧,看到李崇光脸上带着笑容,心里都隐隐有些期待。

    李崇光清了清嗓子,提高了音量说道:“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和周科长刚刚商量出一个新的研发项目——小型烘干机,胡厂长也很支持,让我们先做出样品来。”

    话音刚落,科研室里顿时一片欢腾。众人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

    “太好了!终于又有新活儿干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说道,手里的工具都差点掉在地上。

    “小型烘干机?听着就很有前景啊!”另一个研究员推了推眼镜,眼里闪烁着光芒。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整个科研室都充满了活力。

    “是啊,终于又有一样产品能拿得出手了,这段时间可把我憋坏了。”一个老研究员感慨道,之前因为一直没有新的进展,他心里一直很不是滋味。

    就在这时,一个小声的议论在人群中响起:“你们发现没有,每次周科长过来,都能有新的产品出现,上次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炸锅就是这样。”

    旁边的人听见后,点了点头,深有同感地说道:“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周科长的脑子太灵光了,总能想出好点子。下次是不是要多叫周科长过来转转啊,说不定还能有更多新想法呢。”

    “有道理有道理,周科长经验丰富,又懂市场,有他在,咱们研发起来也能少走不少弯路。”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道,看向周益民办公室方向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

    李崇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里更加坚定了要和周益民好好合作的想法。

    他拍了拍手说道:“好了同志们,现在不是高兴的时候,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周科长已经帮我们理清了大致的思路,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大家先把手头的活儿放一放,过来一起讨论一下具体的方案。”

    众人纷纷响应,簇拥着李崇光往办公室走去,准备为这个新的研发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益民在办公室里听到外面的动静,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一场新的研发攻坚战即将打响。

    科研室的长桌被迅速清空,图纸和样品零件被一一铺开,众人围站在桌边,气氛热烈得像要炸开锅。

    众人便开始发表着各自的意见。

    周益民靠在桌边,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插句嘴:“涡轮风扇噪音会不会太大?家里用的东西,得安静点才好。”

    “成本不能太高啊,不然出口价压不下来。”负责市场调研的小赵皱着眉。

    “上次空气炸锅就是因为用了进口轴承,价格才上去的,这次得尽量用国产配件。”

    这话一出,众人都沉默了片刻——谁都知道国产零件性价比高,但稳定性确实得打个问号。

    “要不咱们搞个折中方案?”周益民指着图纸上的核心部件。

    “关键的加热元件和电机用进口的,外壳、支架这些非核心部件用国产的,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证质量。”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响应,老王摸着下巴点头:“我认识家本地五金厂,他们做的冲压件精度不错,价格还便宜,回头我去跑跑。”

    两个年轻研究员为这事儿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李崇光拍了板:“都做个样品出来试试!三天后对比效果,哪个好就用哪个。”

    众人听到李崇光的话后,顿时就充满了力量,迫不及待想着来大干一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