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725章 审配

第725章 审配

    审配字正南,魏郡阴安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

    审配早年曾在魏郡担任郡吏,因不得志转投靠冀州牧韩馥,没有得到重用。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渤海太守袁绍逼迫韩馥让出冀州,自领冀州牧,任命审配担任治中别驾,将其视为心腹。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消灭割据北方的公孙瓒之后,势力大增,于是便委任审配与逢纪统率军事,打算进攻曹操占据的许昌。

    审配认为袁绍军队强盛,极力主张与曹操展开决战,这一建议得到袁绍认同,袁绍于是让审配留守邺城,自己亲率大军攻打曹操。

    次年,袁绍与曹操两军相持与官渡;期间由于谋士许攸家人犯法,审配将其拘捕,许攸愤而叛投曹操,并献计袭取了袁军存放粮草的乌巢,导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审配的两个儿子也被曹操活捉。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审配和逢纪私改遗命,拥立袁绍幼子袁尚继位,致其与袁绍长子袁谭兄弟相争,相互攻杀,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大军攻破邺城,审配被活捉,拒不投降,被曹操所杀。

    魏文帝曹丕将审配定性为是扰乱国政的奸佞小人,一手促成了袁绍的覆灭。

    同时代的曹魏谋臣荀彧则认为,审配专横霸道,没有什么过人的谋略。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审配甘愿为袁氏而死之举,堪当忠烈之臣。

    元初史学家郝经认为审配的慷慨赴死,是其君子节气表现。

    审配早年曾在魏郡担任郡吏,因为不得志转而投靠冀州牧韩馥。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时任渤海太守的袁绍逼迫韩馥让出冀州,自领冀州牧。

    此前审配在韩馥的帐下,由于为人正直而一直未得重用。袁绍上任之后,任命审配担任治中,对他很是信任。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天,袁绍在消灭北方割据军阀公孙瓒后,已经坐拥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地盘以及十万军队,想要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审配认为彼时袁绍势力正盛,正是伐曹的最佳时机,力主袁绍与曹操展开决战。

    这一建议也到了袁绍的认可。于是,袁绍便任命审配与逢纪总领军事,准备率军攻打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留下审配留守邺城,自己则亲率大军讨伐曹操。

    袁绍与曹操两军交战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相持百余日。谋士许攸进言,要袁绍趁着曹操防御空虚,夜袭许都,但是袁绍没有听从。

    恰逢当时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将其收捕拘禁。许攸一怒之下转而投了曹操,并献计曹操,建议曹操轻兵袭取袁绍存放粮草的乌巢大营。

    曹操听从许攸之计,袭击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辎重;袁绍军心大乱,曹操乘胜追击,大败袁军。

    在官渡之败中,审配的两个儿子都被曹操抓获。袁绍部将孟岱与审配素有嫌隙,便通过蒋奇向袁绍进言,审配在位专权,宗族盛大,手下又兵力强盛,而且两个儿子现在还在曹操的手中,必定怀有反叛之心。

    袁绍便以孟岱为监军,代替审配镇守邺城。护军逢纪与审配私下不大和睦。

    袁绍曾拿审配的事情去问答,逢纪却抛弃个人嫌隙,回答说审配为人刚烈正直,一言一行都有节义操守,绝对不对因为两个儿子在曹操之手而做出不义之事。

    袁绍因此决定不再罢免审配的职位,而审配与逢纪二人也从此尽释前嫌。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袁绍病逝,死前还没有确定继承人。袁绍生前宠爱幼子袁尚,有将他立为继承人的意图,但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

    当时审配与逢纪因为作风骄奢,被袁绍长子袁谭所厌恶,故而审配与逢纪便支持拥立袁尚;而当时与他们争权的辛评、郭图则支持袁谭。

    其他人也认为袁谭年长,都准备立他为主。审配等人担心袁谭继位后,辛评等人会陷害自己,于是便假称袁绍曾留下遗嘱,拥立幼子袁尚为继承人。

    袁谭从青州赶回大本营邺城后,未能成为继承人,便自称车骑将军,兄弟二人从此产生隔阂。

    曹操出兵北上,进攻袁氏兄弟。袁谭驻扎在黎阳,阻击曹军,但是袁尚却不肯给他兵马;还派遣自己的亲信随同监视他。

    袁谭请求增兵,遭到审配等人的拒绝。袁谭一怒之下杀了逢纪。同年九月,曹操渡过黄河攻打袁谭。

    袁谭向袁尚告急求援,袁尚留下审配镇守邺城,自己亲率兵马与袁谭共拒曹操。

    袁谭、袁尚屡战屡败,被迫退兵坚守邺城。曹操想要趁势继续攻打邺城,谋士郭嘉谏言,不如暂时退兵,等到袁氏兄弟放松戒备,又开始两相争斗,再出兵平定。曹操听从。

    袁谭认为自己不敌曹操,是因为铠甲和兵器不够精良,兵力太少。曹操退兵后,袁谭便向袁尚讨要铠甲武器与士兵,打算追击退兵的曹操。

    袁尚却怀疑袁谭的用心,既不给他铠甲武器,也不增加他的兵力,袁谭大怒。郭图与辛评便趁机进言,称袁尚之所以能够继位,都是审配的计谋。

    袁谭在两人的挑拨之下,又率领军队攻打袁尚,别袁尚击败,退回南皮驻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三月,袁尚前往平原郡攻打袁谭,令审配镇守邺城。

    期间,审配曾给袁谭写信,希望他能以社稷为重,顾念兄弟之间的手足情谊,不要再和袁尚相互攻杀,但是袁谭并不听从他的劝阻。曹操因此趁机进兵,攻打邺城。

    审配的部将冯礼做了曹操的内应,打开突门接纳曹军三百余人入内。审配发现后,从城楼上以大石击门,将入城的曹军统统杀死。

    同年五月,曹操又毁坏土山、地道,并在邺城四周挖掘了长达四十里的深沟。起初曹操只是命令浅挖,让袁军看起来可以越过。

    审配看了,付之一笑,也不出城与曹操作战。结果曹操经过一夜的加紧挖掘,就挖掘出了深达二丈的深沟,并引来漳水灌城。审配据城坚守数月,城中饿死的百姓超过一半。

    袁尚听说邺城危急,于同年七月领兵一万余人回来救城,并事先派遣主簿李孚入城,欲与审配里应外合,但是计策却被曹操识破。

    当时袁尚的兵马在距离邺城十七里,面临滏水的地方驻扎。夜里,袁尚与邺城守军举火为号,约定行动。

    审配出兵到城北,打算与袁尚内外配合,冲破敌军的包围,却很快被曹操打败。审配只能退回邺城。

    袁尚逃到曲漳一带安营,曹操又来合围追击。袁尚心下畏惧,派遣阴夔、陈琳去向曹操请降,曹操不许,反而围攻得更加迫切。

    当时袁尚手下的马延等人全部临阵投降,归附了曹操,袁军溃散,袁尚只能逃到中山。

    曹操沿路收缴了袁尚的全部辎重,包括他的印绶、旄节、斧钺以及衣服,并把这些东西拿给守城的将士们看。

    一时间,城内军心大乱。审配为了鼓舞将士,称曹军现下疲惫,幽州刺史的军队也已经在路上,要手下务必坚守阵地,拼死作战。

    守城期间,审配还亲自设下弓箭埋伏,差点射中出营巡视的曹操。

    同年八月,担任东门校尉的审配侄儿审荣叛降曹操,在夜里打开城门让曹军入城。审配奋力抵抗,最终被曹军活捉。

    当初,辛评的家人被审配逮捕下狱,邺城被攻破时,辛评之弟辛毗打算前去解救,却发现他们都被审配杀死。

    后来辛毗投降了曹操,看到审配被捆着送到曹操的军帐里,辛毗迎上去就用马鞭去打审配的头。

    审配痛斥正是辛毗这样的败类,导致冀州为曹操所破。后来曹操见到审配,想让他投降,为己所用;

    但审配却言辞贞烈,始终不愿求饶,曹操因此下令将他斩杀。因为袁绍葬在北方,行刑前,审配还喝令刽子手让自己面向北方而死。

    可以说,许攸的临阵反水,几个儿子祸起萧墙,直接导致了袁氏的基业毁于一旦,特别是掌握袁军绝顶情报和机密的许攸的临阵反水,可以说简直是如泰坦尼克撞上了冰山。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不难发现,这两件事,竟然都与袁绍麾下第一谋士—审配,有着莫大的关系,若非这位袁氏最大忠臣的两番骚操作,袁氏基业何至于如此一败涂地?

    有人则会问,袁绍家大业大,麾下谋士众多,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辛毗等人,凭什么就说审配是第一谋士,有凭什么说他坑袁氏一族最深,难道不是在官渡前线上窜下跳的小人郭图和逢纪这两二货?

    一个在曹操劫乌巢大营时,不但成功地误导了袁绍,拒绝了猛将张郃的提议,后来还索性一个神助攻,逼反了张郃与高览两位大将。

    另一个则屡进谗言,活生生坑死了一代奇人田丰。这两个二货虽然坑,但却不是最坑。

    张郃与高览是遭郭图陷害,不得已才临阵反水的,那么决定了官渡之战胜负关键的许攸,又是被遭谁套路,不得决定投降,帮曹操干了一票大的呢?

    许攸好歹也是大将军袁绍身边的大红人,谁这么大的胆子,他的家人说收就收?这个人是审配。

    从诸多历史典籍的记载中,审配跟随袁绍去前线作战,而是充当后方大留守。

    谁是刘备第一谋士?法正吗?肯定不是,谁都知道,绝对是诸葛亮,因为他留守后方。

    南朝宋时期,刘裕北伐,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原本可以再一鼓作气,取得更大战果,可放着大好的形式,他却突然退兵了,为什么呢?

    帮他留守大后方的刘穆之病重要走了。汉高祖刘邦在评定功臣,就以留守后方的萧何为功劳第一。

    因为前线谋士,可以有很多,而后方留守,却只能一个,后方的事情,全权负责。

    袁绍选的是审配,足以说明,至少说明他对审配是信任的。

    可官渡鏖战正急,许攸还是随军主要谋士之一,审配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将他和他的家人下狱,这玩的是哪一出?

    要知道,许攸是很作,蛇鼠生一窝。他的侄辈也确实是喜欢显摆,可这大家都知道啊,就连花花太岁袁术都知道,“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

    可为什么不早不晚,非要在官渡之战这个节骨眼上,接到相关举报,处理得如此迅速,还生怕前线的许攸不知道?

    赶紧将消息送到前线,还到处宣扬?就没有稍微顾及一下许攸的颜面吗?或者这事没有更好更有智慧的处理方式吗?

    可以说,这与审配的个性有关,“审配少忠烈慷慨,为人正直,有不可犯之节。”这注定了,他眼里揉不得沙子。

    可也正是如此,他是无法立足于大局,去思考和处理众人控告许攸“子侄贪纵”这个问题的。

    同样的事情,其实也曾在诸葛亮也曾面对过,可他却处理和应对的非常之好。

    刘备得法正之助,好不容易才拿下了益州,兴复汉室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于是,他任命足智多谋的法正为蜀郡太守。可这个法正,于郭嘉等奇谋之士一样,负天下之大才,可也常负世俗之讥,没成功成名前,遭受了太多白眼,于是,一朝掌握了权力,他和他子侄儿辈,也狠狠地报复了一些当初冒犯过他的人。

    于是,在法正又随军做谋士,帮刘备征伐天下的时候,各种告状信,附各种详尽的证据资料,雪花一般飞到了诸葛亮哪里,都是控告法正和他的家人的,希望诸葛亮处理一下,诸葛亮却对众人开诚布公地讲了这么一番话:

    其实,诸葛亮没有说的是,如果他真的就在后方,抓捕和处理了法正的家人,那将会如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