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724章 沮授

第724章 沮授

    汉灵帝年间,沮授曾任仕州别驾,举荐为茂才,担任过两次县令,又任韩馥别驾,被拜为骑都尉。

    公元191年,公孙瓒以讨伐董卓为名发兵进入冀州,实际打算袭击韩馥,韩馥惴惴不安。

    恰逢袁绍还军延津,派遣高干、荀谌等说服韩馥归顺袁绍,沮授和长史耿武、别驾闵纯则劝谏韩馥守住冀州。

    他们认为:“冀州虽然小,能上阵的人有百万,粮食能支撑十年,袁绍是一个外来人且军队困顿,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手掌中,断绝哺乳就能立刻饿死他。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袁绍?”韩馥不听,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袁绍占领冀州后,任命沮授为别驾从事史,又向沮授发问:“现在贼臣四处作乱,朝廷四处迁移。我们家族世代受恩宠,应当意志坚定,竭尽全力光复汉室。然而齐桓公没有管仲不可能成就霸业,勾践没有范蠡也不能保国。我现在想和您齐心协力,共同安定国家社稷,您有什么计谋来帮助我呢?”

    沮授回答道:“将军您弱冠之年即受重用,扬名天下。正值董卓废立皇帝之际,您又奋力发扬自己的忠义之心,一人一马挺身而出,使得董卓畏惧,渡过黄河向北而去,渤海郡的百姓皆臣服于您。您拥有一个郡的军队,加之冀州的人马,势力可以延伸至黄河以北,名声大振。如果向东讨伐,则可以灭黄巾军,攻打黑山,可以灭掉张燕,向北攻伐,必定俘虏公孙瓒,以威势胁迫西戎地区,可以平定匈奴势力,横扫黄河以北,合并四个州的地盘,招揽英雄人材,坐拥百万之众,在长安迎接皇帝,恢复在洛阳的宗庙,号令天下,征讨不服从的人。用这种条件决胜负,谁能抵御!再过几年,建功立业并不困难。”

    袁绍听后大喜,表示赞成,立刻任命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公元195年,沮授劝说袁绍迎回汉献帝,迁都邺城,挟持皇帝并以皇帝名义统治天下,招贤纳士来讨伐不听从中央命令的人。

    袁绍听后很高兴,准备听从沮授建议。郭图、淳于琼则反对道:“汉室衰败多年,现在想兴旺,难道不难吗!现在您占有州郡,兵众多人,秦王朝失势,天下群雄皆起,先到先得。如果迎来天子,听从他权力会削弱,不听从则是违背命令,这不是好的计谋。”

    沮授反驳道:“现在迎回天子,是大义,是符合时局大计谋,如果不早点行动,必定有人先行迎接。权变而不失时机,成功在于行动迅速。将军要行动啊!”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

    沮授劝袁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派遣大儿子袁谭治理青州,又派遣二儿子袁熙治理幽州,外甥高斡治理并州。

    沮授劝谏说:“一只兔子逃跑,有一万个人追,其中一人捕获兔子,其他人都会停下,因为归属已经确定,选择用人时,年龄相仿要挑选其中的贤能之士,能力相仿则要占卜确定,这是古人的规矩。希望您以先人成败为戒,深思追逐兔子以定名分的内涵。”

    袁绍不听,反驳道:“我就是想让四个孩子各占据一州,来考察他们的能力。”沮授从帐中出来后说:“灾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袁绍要出兵讨伐曹操,沮授、田丰劝谏道:“军队出征多年,百姓疲惫,粮仓少有积蓄,赋税繁重,这是国家的重要隐患。应该先派遣使者告知天子,发展农耕,与民休息。如果不能解决,就上表说曹操阻断大王军队的去路,然后我们驻扎黎阳,在河内建造船只,修造兵器,把精兵分队派遣到周边驻扎。那么三年之内,我们的大事就成功了。”

    审配、郭图则认为,袁绍手握重兵,数量几倍于曹军,应该抓住良机,讨伐曹操。

    沮授则认为:“救乱诛暴的军队被称为义军,靠数量称强的军队称为骄兵,义军所向披靡,骄兵则必然溃败。曹操把天子安置在许都,现在举军攻打,有违背道义。而且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不在于强弱。曹操法令严明,不是公孙瓒之辈。现在放弃万安之策,兴无名之师,我为您感到忧虑。”

    郭图等反驳认为,袁绍攻打曹操,不存在师出无名。而且文臣武将都竭力尽忠,如果不早定大业,是思虑的过失啊。

    还向袁绍列举了吴国、越国的兴衰存亡的例子,认为沮授的计谋很持重,但不够随机应变。袁绍听罢,听从了审配、郭图的意见。

    官渡之战前夕,沮授会见其宗族之人,大散其财并说:“如果战胜的话,我们威无不加,如果战败,我们自身不保,真是悲哀啊!”

    弟弟沮宗说:“曹操的军马不如我们,你为什么要惧怕呢?”

    沮授回答道:“以曹操的智谋,又有天子这一资本,我军虽然攻克公孙瓒,但军士疲劳,将军骄横,军队的破败就在这一战了。现在就和扬雄所言的‘六国蚩蚩,为嬴弱姬’的情况一样。”

    公元200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遣颜良在白马津攻打刘延。沮授向袁绍进谏道:“颜良性格狭隘急促,虽然骁勇善战,但不可以独自指挥。”

    袁绍不听。曹操援救刘延,和颜良激战,后来打败并斩杀颜良。

    曹操攻破袁绍派遣的刘备、文丑等人的队伍,还师官渡。沮授建议发挥袁绍占据北方,物资财货优厚的优势,避开与曹操军队的正面激战,拉长战线,徐徐图之。

    袁绍不听从。袁绍军将要渡河时,沮授认为应该留守延津,分兵前往官渡,如果战胜,不耽误迎敌,如果有问题,还可以撤退。

    袁绍不听从。沮授在过河前感叹道:“为首者野心勃勃,部下只知贪图功名,悠悠的黄河,我的命运将如何?”

    于是以生病为由请辞,袁绍痛恨他,故将沮授所辖部队划分给郭图。

    袁绍挖地道准备袭击曹营。于是曹操在营内挖掘深沟来阻挡,又派遣奇兵袭击袁绍的运输车,取胜并焚烧了袁绍的军粮。

    曹操与袁绍相持已久,百姓疲惫,很多投靠了袁绍,军队缺少粮食。

    恰逢袁绍派遣淳于琼等带领万余人迎接从北来的运输车,沮授劝说袁绍:“可以派遣蒋奇另外带兵作为友军在外围突击,以此来切断曹操的包抄。”

    袁绍还是不听从。淳于琼驻扎在乌巢,离袁绍军队四十里。曹操让曹洪留守,亲自率五千骑兵夜袭淳于琼,袁绍派兵救援,失败逃走。

    曹军打败淳于琼等人,全部斩杀。曹操还军,还未到营地,袁绍将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投降。袁绍军大溃败,袁绍和袁谭骑马渡河逃走。

    袁绍逃走时,沮授没来得及渡河,被俘虏后见到曹操,曹操劝降沮授,让他与自己共谋大业。

    沮授以宗族性命皆在袁绍之手拒绝。曹操感叹:“如果早点得到沮授,平定天下就不足为虑了!”后沮授意图逃跑,返回袁绍处,被曹操所杀。

    沮授原名元让,字沮授,他的才智为袁绍阵营增添了不少光彩,年轻时沮授在冀州做官,以机智和口才声名鹊起。

    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应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沮授总是能从容应对,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最接近“谋士”的人物之一,聪明果断,见微知著。

    沮授的真正崭露头角是他进入袁绍阵营后,在袁绍的多次战略决策中,沮授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且常常能一语中的,帮助袁绍赢得了不少战役。

    他在官渡之战之前提出的“联合抗曹”计划,虽说最后这一计划并未完全实现,他提出的见解却精准地预测了曹操的军事动向。

    尽管沮授的谋略为袁绍带来了不少好处,袁绍却始终无法完全信任他,从沮授的立场来看,袁绍显然是一个疑心重的主,屡次因小事怀疑沮授。

    沮授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该成为袁绍心头的疑虑,这或许正是他一生中的一个深深烙印。

    沮授的能力、才华、忠诚心都没问题,问题出在了袁绍的心性,和他对待下属的方式,这样的领导不信任,才是沮授后来命运转折的根源。

    袁绍始终未能真正地完全信赖他,给他足够的权力与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沮授和司马懿两个人都是三国历史上重要的谋士,他们都处于那个乱世的核心,知道如何凭借智慧站稳脚跟,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应对局势的方式。

    沮授刚直,坚定,司马懿则是一个极为擅长低调行事、随时调整策略的人。

    司马懿的成功,在于他能迅速适应形势变化,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下,司马懿始终能将自己的立场放得较低,选择不做锋芒毕露的事情。

    他不急不躁,能在袁绍、曹操、刘备三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无论是在曹操手下还是在后来的魏国政治中心,司马懿都能利用现有的局势获取最大利益。

    沮授尽管才智过人,可他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直率性格,他缺乏一种必要的灵活性,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政局时。

    在袁绍死后,沮授对局势的判断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框架里,完全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到来,他对一些局势变化未能迅速作出反应,导致自己逐渐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司马懿的“随遇而安”哲学正好与沮授的刚直作对比,司马懿擅长调整策略和姿态,随着局势变化做出精准的应对。

    沮授则不同,他固守着自己对袁绍忠诚的信念,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做事原则,这种“原则性”是沮授的优势也是他最大的软肋。

    沮授的命运并未因为他的才智而得到应有的回报,他的结局反映了三国乱世中,那些既有忠诚又有智慧的人,在权力的漩涡中被吞噬。

    “马革裹尸”这个词,对于沮授来说并非空穴来风,他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袁绍去世后,沮授的命运急转直下,袁绍的儿子袁尚继位,袁尚心胸狭窄,对于父亲留下的谋士们反而多了几分戒心。

    袁尚年轻气盛,急于证明自己,对父亲旧部抱有强烈的戒心,像沮授这样的核心谋士,袁尚并未像父亲那样看重他,反而认为这些旧臣对新领导的忠诚度存疑。

    沮授的能力和声望非但没有帮助他赢得更高的地位,反而使袁尚对他更加提防。

    兄弟内斗只会给曹操提供机会,但袁氏兄弟都听不进去,他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调解矛盾,劝袁尚采纳一些稳固政权的策略,这些建议被一再忽视。

    沮授本以为自己能继续参与决策,却没有想到自己早已成为了新领导的眼中钉,他的失势不仅因为政治格局的变化,也与他自身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沮授曾试图投降曹操,寻求新的庇护,但曹操对他的态度极为冷淡,曹操对沮授的兴趣从未持久,在他深知沮授与袁绍的关系后,始终无法完全信任这位昔日的谋士。

    沮授虽然对曹操表现出一定的忠诚,但这种忠诚并没有为他带来实际的好处,“忠诚未必换来回报”,在曹操看来沮授只是一个曾经被对手重用过的角色。

    沮授的最后选择是自己结束生命,“马革裹尸”并非形容他死得悲壮,他没有选择死于非命,自愿走向了死亡,他不愿意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也不想再见到自己忠诚的投奔被无情拒绝。

    沮授的刚直与死板,司马懿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灵活应变”代表,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一位掌控时局的政治家。

    他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逐步积累权力,实现魏国的政治主导地位,“随遇而安”是司马懿成功的核心哲学。

    司马懿的成功,并非因为他拥有超凡的军事才能或绝世的谋略,因为他能深刻理解并适应时代的变动,在这个多变的环境中不可能永远按部就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