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万年急火火的叫人来拟旨,苏曜莞尔一笑,揽住了她的肩膀说:“且不急在这一时的。旨意可先发往洛阳,但不用说那么明白,给他们点暗示,把气氛先炒热起来。”
“就连禅让都要讲个三辞三让的,他们这一发请示你就急火火的应了,岂不是显得咱们太过急切,反倒落了下乘?”
万年闻言,脸颊微红,立刻领会了苏曜的意图,娇嗔地看了苏曜一眼:“夫君说的是,是妾身心急了。这‘天皇’尊号,非同小可,岂能一请便受?自当由群臣再三劝进,天下万民翘首以盼,方显天命所归,水到渠成。”
她随即唤来侍立在门外传讯而来的尚书郎,口述旨意,语气转为庄重沉稳:
“传朕旨意至洛阳:唐王殿下平定海东,功盖寰宇,万民景仰,朕心甚慰。然尊号之事,关乎国体礼法,不可轻决。着太傅卢植、骠骑将军袁绍还有侍中荀彧等公卿,广纳群议,详考古典,务求妥洽,以安社稷,以顺民心。议定之后,再行奏报。”
这道旨意看似将皮球又踢回给了洛阳朝臣,实则暗藏玄机。“功盖寰宇”、“万民景仰”已是定下基调,“详考古典”更是暗示要在故纸堆里找出“天皇”尊号的依据或类似先例,为其正名。
尤其是在圣旨最后,万年还漫不经心的又补了一条任命,即——扬州刺史卫明,升礼部尚书。至于原礼部尚书周忠,则转任工部尚书。
很快,这道旨意就由快马发出,直奔洛阳,当即就给朝堂一阵新的冲击。
太傅卢植与侍中荀彧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与一丝无奈。女帝旨意中“功盖寰宇”、“万民景仰”八字,几乎已是明示,而“详考古典”更是点明了方向——不是讨论该不该加尊号,而是要为这前所未有的“天皇”尊号找到合乎礼法的依据和辉煌的先例。这无疑是要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大臣,去完成一项“量身定制”的考据任务。
骠骑将军袁绍则心中暗喜,女帝点名让他参与议定,无疑是肯定了他此前在朝堂上力挺“天皇”尊号的立场,这让他在与新贵的交好中又占了一步先机。他立刻出列,声音洪亮:“陛下圣明!唐王殿下之功,确非寻常礼法可容。臣等必当竭尽全力,博览群书,考究古制,务使尊号之议,既合天心,亦顺民意,不负陛下与殿下重托!”他这话看似回应旨意,实则已将“天皇”尊号视为既定事实,讨论的只是如何使其“名正言顺”。
而原礼部尚书周忠,听到自己转任工部尚书之后,顿时是脸色煞白。他本想质问这是否陛下的本意,但很快就闭上了嘴,随即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工部虽看似与他的礼部同级,且掌天下工役、水利、器械制造等实务,权责亦重,但于他这等以经学传家、恪守礼法的老臣而言,离开清贵显要、掌管天下文教礼制的礼部,转而去负责那些“奇技淫巧”与土木工程,无疑是一种明升暗降,更是一种明确的信号——他的保守立场已不再适合主导即将到来的、颠覆传统的“天皇”尊号确立大典。陛下与唐王需要的是一个更能“体会圣意”、勇于“创新”的礼部尚书。
他瞥了一眼身旁那位因提出“天皇”尊号而新晋擢升的卫明,只见对方神色平静,坦然受之,眼中却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锐气。周忠心中了然,这朝堂的风向,是真的彻底变了。他最终只是躬身领旨,涩声道:“臣…周忠,领旨谢恩。”
新任礼部尚书卫明倒是宠辱不惊,出列躬身,谢恩后很快就以雷厉风行之势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之中。
比如,他先是召集礼部各司郎中、员外郎,将女帝“详考古典”的旨意逐条拆解,明确分工:
“祠祭司需遍查《礼记》《尚书》中关于至尊尊号的记载,重点梳理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圣王的封号礼制;仪制司要汇总历代帝王加尊号的流程典故,尤其是汉武帝封禅、光武帝定中兴尊号的成例;精膳司与主客司暂协理文书,收集天下各州郡关于唐王功绩的奏报与万民请愿书——凡涉及唐王平定四夷、造福百姓的事迹,哪怕是乡野歌谣、民间碑刻,皆需收录归档!”
而接下来,他的任务还不至于朝廷之内,同时卫明也以礼部尚书的名义,广召天下群贤齐聚洛阳,共议“天皇”尊号之事,并且在报刊上包了头版,每期都连载关于“天皇”尊号考据的最新进展和各地“万民请愿”的热烈场面。
《大汉月报》的头版头条立刻被“天皇”尊号的相关内容占据。卫明亲自操刀,或授意心腹文人,撰写了一系列考据文章。这些文章引经据典,从《尚书·尧典》的“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到《史记·封禅书》中关于“天皇大帝”星官的记载,再到谶纬书中模糊的“赤帝子”、“白帝子”传说,都被巧妙地与苏曜的功绩和“天皇”尊号联系起来,论证其“上应星宿,下合古训”的必然性与神圣性。
同时,报纸还用大量篇幅报道各地“自发”呈递的万民请愿书:幽州百姓感念唐王平定乌桓、公孙之乱,还边郡太平;徐州士绅称颂唐王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使仓廪充实;甚至远至交州,也有士人上书,言唐王声威远播,南海诸国望风归附……一桩桩,一件件,都被描绘成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铁证。
很快,就出现了无数洛阳百姓聚集宫门外,山呼“请加天皇尊号”的盛大场面。这一事件很快又通过画师绘制的现场图登上报纸,传遍天下,煽动性拉满。
在卫明的精心策划和袁绍等人的推波助澜下,一股请求加尊号的舆论狂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州郡的官员、士绅乃至普通百姓,都通过《大汉月报》感受到了这股强大的风向,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也纷纷上书表示支持,生怕落后一步。
而就在洛阳朝野为此事忙得热火朝天,舆论被炒得沸反盈天之时,苏曜却正带着万年和莎菲娅,优哉游哉地乘着格里芬,巡视他的“龙兴之地”太原。
他们俯瞰着下方熟悉的山水城郭,看着因他的到来而沸腾欢呼的并州军民,苏曜心中一时是感慨万千。
万年也是第一次来到这片她夫君崛起的土地,看的心神摇曳,莎菲娅虽然没那么多想法,但也对中原北地的风貌感到些许新奇。
他们偶尔落地,接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朝拜,苏曜甚至会与一些老卒或乡老闲聊几句,全然不似正处在帝国权力更迭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