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肯尼亚内罗毕,骄阳似火,却挡不住 “中非友谊学校” 建设工地的热闹。教学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在忙着铺设地板、安装窗户,远处的操场上,几名当地工匠正用相思木搭建篮球架 —— 那是卡玛和 “启智班” 的孩子们特意要求的,他们说想和中国朋友一起打篮球,就像在云南宁蒗县看到的那样。
叶菲和王剑站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手里拿着施工图纸,逐间检查教室的装修情况。“这间教室要作为科学实验室,” 叶菲指着墙上的插座说,“一定要确保电路安全,实验台的高度要适合孩子们使用,还有窗户要装防护栏,避免发生意外。”
王剑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我已经和施工队沟通过了,他们会在下周完成实验室的设备安装,包括显微镜、烧杯、试管这些基础器材,都是国内企业捐赠的,质量有保障。另外,图书馆的书架也已经运到了,下周就能开始摆放书籍,其中有一半是双语绘本,还有不少关于中国文化和非洲动物的书籍,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类型。”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他们走到窗边一看,只见卡玛、阿米娜带着十几个 “启智班” 的孩子,手里拿着鲜花和手工编织的挂毯,正朝着工地走来。“叶老师,王老师!” 卡玛一边跑,一边挥手,“我们来给工人们送水和水果,还想看看我们的新教室。”
叶菲笑着迎上去,接过孩子们手里的挂毯:“这挂毯真漂亮,是你们自己编的吗?”
阿米娜点点头,脸上满是骄傲:“我们编了一个月,上面有中国的向日葵、非洲的长颈鹿,还有咱们‘启智班’的标志。我们想把它挂在学校的大厅里,让每个来学校的人都能看到。”
孩子们跟着叶菲和王剑走进教学楼,当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时,都兴奋地叫了起来。“这是我们的教室吗?” 一个小女孩拉着卡玛的手,眼睛里满是期待,“以后我们就能在这里上英语课、做科学实验了吗?”
“当然可以!” 卡玛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等九月开学,妞妞和中国的朋友们也会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游戏。”
孩子们在教室里跑着、笑着,有的坐在课桌上想象着上课的场景,有的趴在窗户边看操场上的篮球架,还有的围在叶菲身边,问她中国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叶菲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给他们讲中国的课堂氛围,讲孩子们喜欢的课间游戏,听得孩子们眼睛都亮了起来。
当天下午,叶菲和王剑还邀请了当地的教师和家长代表,一起讨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方案。“我们计划在‘中非友谊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课程,” 叶菲拿出一份课程表,“其中英语课会采用‘跨文化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融入中国和非洲的文化元素;艺术课会教孩子们剪纸、书法、木雕、鼓乐,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艺术形式。另外,我们还会开设‘梦想课’,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梦想,学习如何为实现梦想努力。”
一位家长代表站起来说:“叶老师,我们非常支持你们的课程设置。以前孩子们只能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没有机会接触这么丰富的课程。现在有了‘中非友谊学校’,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这对他们的未来太重要了。”
另一位教师也说:“我们会积极配合你们的工作,认真学习‘跨文化游戏化教学’的方法,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讨论结束后,夕阳已经西下。叶菲站在教学楼的楼顶,看着远处的草原渐渐被染成金色,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再过两个月,这里就会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而她和伙伴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拥有更好的未来,让中非友谊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八月的云南宁蒗县,向日葵田已经进入了盛花期,金灿灿的花盘朝着太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妞妞坐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封来自肯尼亚的信,那是卡玛寄来的。
“妞妞,你好!” 妞妞轻声读着信,“‘中非友谊学校’快建成了,我们的教室特别漂亮,有崭新的课桌椅,还有大大的窗户,从窗户里能看到草原上的长颈鹿。工人们正在给操场铺草坪,下周就能安装好篮球架了,到时候我们就能一起打篮球了。对了,阿米娜画了一幅画,画的是我们在新学校里和中国朋友一起上课的场景,我把它寄给你,希望你能喜欢。”
妞妞从信封里拿出画,只见画纸上,中国孩子和非洲孩子手拉手坐在教室里,窗外有向日葵和长颈鹿,天空中飘着写着 “中非友谊” 的气球,画面充满了童真和温暖。妞妞看着画,忍不住笑了起来,她拿出彩笔,在画的旁边添上了几棵槐树 —— 那是北京的市树,她想让这幅画里既有云南的向日葵,又有北京的槐树,还有非洲的长颈鹿,象征着中非友谊的融合。
当天晚上,妞妞给卡玛回了信。她在信里告诉卡玛,自己和卓玛、张强已经准备好了去肯尼亚的行李,带了中国的剪纸、书法作品,还有给 “启智班” 孩子们的礼物;她还告诉卡玛,自己最近一直在练习英语,想在肯尼亚的课堂上,用流利的英语给孩子们讲中国的故事。
写完信,妞妞把画和信一起放进信封里,又在信封里塞了几颗晒干的向日葵籽 —— 那是从去年收获的向日葵上剥下来的,她想让卡玛把它们种在 “中非友谊学校” 的向日葵田里,让它们和肯尼亚的向日葵一起生长。
同一时间的北京,念菲和陈默正在忙着准备赴肯尼亚的物资。念菲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 “跨文化游戏化教学” 的教案和教具,有剪纸用的彩纸、书法用的毛笔和宣纸、木雕用的工具和木料,还有鼓乐用的非洲鼓和中国的锣。“这些教具都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兴趣准备的,” 念菲对陈默说,“比如剪纸课,我们会教孩子们剪中国的福字和非洲的长颈鹿,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
陈默则拿着一份 “中外青少年交流活动计划”,说:“我们计划在肯尼亚期间,组织中国孩子和非洲孩子一起参观马赛马拉草原、访问当地的村庄、开展‘梦想分享会’,让他们深入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文化。另外,我们还联系了当地的媒体,想通过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中非友谊学校’,了解中非青少年的友谊。”
两人正忙碌着,叶菲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这是参加‘中非友谊学校’开学仪式的嘉宾名单,肯尼亚教育部的代表、当地政府的官员、企业捐赠代表都会参加,还有国内的几位校长和志愿者,他们也想亲眼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
“太好了!” 念菲和陈默异口同声地说,“有了这么多嘉宾的支持,‘中非友谊学校’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更多孩子能受益。”
八月的最后几天,中国赴肯尼亚的交流团陆续出发。妞妞和卓玛、张强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的白云,心里满是激动。“你们说,卡玛和阿米娜会不会在机场等我们?” 卓玛兴奋地问,“他们会不会喜欢我们带的礼物?”
“肯定会的!” 妞妞笑着说,“卡玛说会带我们去看草原上的日出,阿米娜说会教我们跳非洲传统舞蹈,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见到他们了。”
张强则拿出天文望远镜,说:“我带了天文望远镜的模型,想在肯尼亚的草原上,和卡玛一起看星星,教他认中国的星座。”
飞机飞过山川、飞过海洋,朝着肯尼亚的方向飞去。孩子们的心里,充满了对相聚的期待,充满了对新学校的向往,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这次肯尼亚之行,将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将会是梦想旅程中重要的一站。
九月的肯尼亚内罗毕,天气格外晴朗,草原上的风带着青草的香气,吹拂着 “中非友谊学校” 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是 “中非友谊学校” 的开学仪式,校园里张灯结彩,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校门口,卡玛和阿米娜带着 “启智班” 的孩子们,手里拿着鲜花和彩色的气球,正在迎接中国交流团和嘉宾们的到来。当妞妞、卓玛、张强从大巴上下来时,卡玛立刻跑了过去,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妞妞,我终于见到你了!” 卡玛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我每天都在盼着这一天,盼着和你一起在新学校里上课。”
“我也是!” 妞妞笑着说,“这是我给你和孩子们带的礼物,有中国的剪纸和书法作品,还有我写的《大山里的外交官》续篇,上面有我对咱们友谊的祝福。”
阿米娜则拉着卓玛的手,给她介绍身边的孩子们:“这是我们‘启智班’的同学,他们都特别想认识中国的朋友,想跟你们学中国功夫和剪纸。”
开学仪式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台上,摆放着中国和肯尼亚的国旗,背景板上写着 “中非友谊学校开学仪式” 几个大字,旁边画着向日葵和长颈鹿的图案。来自中国、肯尼亚的嘉宾,以及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都坐在台下,脸上满是期待。
上午九点,开学仪式正式开始。首先,肯尼亚教育部的代表上台发言:“‘中非友谊学校’的建成,是中非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非友谊的见证。它为肯尼亚的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有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友谊学校’一定会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成为促进中非友谊的桥梁。”
接着,叶菲上台发言。她看着台下的孩子们,眼里满是温柔:“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是‘中非友谊学校’开学的日子,也是你们梦想启航的日子。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可以在这里学习知识、结交朋友、追逐梦想。我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互相帮助,成为中非友谊的小使者,让梦想的种子在全世界生根发芽。”
叶菲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妞妞和卡玛作为学生代表,一起上台发言。“我以前觉得,梦想离我很远,” 妞妞拿着话筒,声音响亮地说,“但自从有了‘启智班’,自从认识了卡玛和阿米娜,我知道了梦想不分国界,只要努力,就能实现。今天,‘中非友谊学校’开学了,这是我们梦想的新起点。我希望,我们能在这里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为实现梦想努力,一起让中非友谊永远长存。”
卡玛也激动地说:“我要感谢叶老师、王老师和中国的朋友们,是你们让我们有了这么漂亮的学校,让我们有了追逐梦想的机会。我以后要好好学习英语和科学知识,成为一名动物医生,保护草原上的动物,还要和中国的朋友们一起,把中非友谊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两人的发言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发言结束后,嘉宾们一起为 “中非友谊学校” 揭牌。当红色的幕布被拉开,“中非友谊学校” 几个金色的大字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气球被放飞到天空中,带着孩子们的梦想和祝福,飞向远方。
揭牌仪式后,孩子们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中国孩子表演了剪纸和书法,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一幅幅工整的书法作品,让在场的嘉宾和非洲孩子们赞不绝口;非洲孩子表演了传统的鼓乐和舞蹈,欢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也让中国孩子们看得入了迷。最后,中国孩子和非洲孩子一起表演了大合唱《友谊地久天长》,歌声在校园里回荡,温暖了每个人的心灵。
九月的课:跨文化的快乐时光
开学仪式结束后,“中非友谊学校” 正式开始上课。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是英语课,由念菲和当地的教师一起授课。教室里,中国孩子和非洲孩子坐在一起,桌子上放着 “跨文化游戏化教学” 的教具 —— 彩色的卡片、拼图、小鼓等。
“今天我们来玩‘文化拼图’游戏,” 念菲拿着一套拼图,笑着对孩子们说,“这套拼图上有中国的长城、熊猫,还有非洲的长颈鹿、草原,你们需要和自己的伙伴一起,把拼图拼完整,然后用英语介绍拼图上的图案,好不好?”
“好!”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妞妞和卡玛分到了一组,他们拿着拼图,认真地拼了起来。“这是中国的长城,对不对?” 卡玛指着一块拼图说,“我在电视上见过,它特别长,像一条巨龙。”
“是的!” 妞妞点点头,“长城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等你去中国,我带你去爬长城,感受它的雄伟。”
两人一边拼拼图,一边用英语交流着,很快就把拼图拼完整了。当他们站起来,用英语介绍拼图上的图案时,念菲和其他孩子都为他们鼓掌。“你们说得太好了!” 念菲笑着说,“不仅拼得快,介绍得也很详细,希望其他小组也能像他们一样,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科学课,王剑带着孩子们做了 “种子发芽” 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透明的杯子、一些棉花和向日葵籽,然后教孩子们如何种植向日葵籽。“首先,我们要在杯子里放一些棉花,然后把向日葵籽放在棉花上,再浇适量的水,” 王剑一边演示,一边说,“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每天观察向日葵籽的变化,记录它的生长过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生命的力量。”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卓玛和阿米娜一组,她们小心翼翼地把棉花放进杯子里,把向日葵籽放在上面,然后轻轻地浇上水。“我们要每天来看它,” 卓玛对阿米娜说,“看看它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长叶子。”
“好!” 阿米娜点点头,“等它长大了,我们就把它种在学校的向日葵田里,让它和其他向日葵一起生长。”
艺术课上,孩子们更是玩得不亦乐乎。中国孩子教非洲孩子剪纸,非洲孩子教中国孩子木雕。妞妞教卡玛剪向日葵,卡玛学得很认真,虽然剪得不是很整齐,但脸上满是笑容。“我剪的向日葵好看吗?” 卡玛拿着自己的作品,问妞妞。
“好看!” 妞妞点点头,“这是我见过最特别的向日葵,因为它是你用心剪的。”
卡玛也教妞妞木雕,他给妞妞一块相思木,教她如何用工具雕刻长颈鹿的图案。妞妞学得很专注,虽然手上磨出了小水泡,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她完成自己的木雕作品时,兴奋地拿给卡玛看:“你看,我雕的长颈鹿,像不像草原上的那些?”
“太像了!” 卡玛笑着说,“你真厉害,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做更多的手工,把它们送给更多的朋友。”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玩耍。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玩 “老鹰捉小鸡” 的游戏。张强和几个非洲男孩在打篮球,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通过手势和笑容,配合得格外默契。当张强投进一个球时,非洲男孩们都兴奋地围过来,和他击掌庆祝。
卓玛和几个非洲女孩则在跳皮筋,她们一边跳,一边唱着非洲的儿歌,虽然卓玛听不懂歌词,但她跟着旋律,也跳得很开心。阿米娜还教卓玛跳非洲传统舞蹈,卓玛学得很快,两人跳着舞,笑声在操场上回荡。
中午吃饭时,孩子们一起在学校的食堂里用餐。食堂里准备了中国的饺子、面条,还有非洲的烤肉、玉米饭。孩子们互相分享着食物,有的中国孩子第一次吃非洲的烤肉,觉得特别香;有的非洲孩子第一次吃饺子,吃得津津有味。妞妞把自己的饺子分给卡玛,卡玛把自己的烤肉分给妞妞,两人一边吃,一边聊着下午的课程,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梦想分享晚上,学校组织了 “星空下的梦想分享会”。孩子们坐在操场上的草坪上,抬头就能看到草原上的星空,明亮的星星像钻石一样,镶嵌在黑色的天幕上。
陈默坐在孩子们中间,手里拿着一个手电筒,笑着说:“今天晚上,我们要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梦想,就像在云南和肯尼亚的草原上那样。每个人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梦想,说说自己为实现梦想做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大家帮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