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田教习几乎是连跑带颠地冲进山长石坚的书房,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了“谢文选择加入崇实”这个惊天好消息时,正在伏案研究一份水利图纸的石坚山长,猛地抬起头,手中的炭笔“啪嗒”一声掉在了图纸上。
“你……你说什么?谢文?那个四院同录的谢文?选了咱们崇实?”
石坚的声音因为惊讶而提高了八度,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他原本对招到这种好苗子是不抱任何希望的,能捡到几个踏实肯干的中等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千真万确!山长!”
田教习激动得满脸通红,手舞足蹈地描述了当时千珍坊后院“四院对峙”以及谢文如何“抵住诱惑”选择崇实的场景。
“……您没看见青松老严那张脸,都快黑成锅底了!白鹭和瀚文那两位,也是目瞪口呆!咱们崇实,这次可真是扬眉吐气了!”
“哈哈哈!好!好小子!有眼光!有魄力!”
石坚愣了片刻后,爆发出爽朗的大笑,笑声震得书案上的茶杯都嗡嗡作响。
他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不仅仅是给崇实学院争取到了一个好苗子那么简单!
这简直是狠狠打了其他三个老家伙的脸!
想到这么多年,每次四院山长聚会,严松龄那个老古板总是炫耀青松的科举上榜率,白羽仙那个骚包总是显摆白鹭学子的诗词歌赋,连好脾气的藏书海也会不经意间提起瀚文又收到了什么孤本秘籍……
只有他石坚,往往只能闷头喝酒,或者硬着头皮夸几句自家学子“踏实肯干”、“于民生有益”,却总被那三人或明或暗地调侃“不务正业”、“难登大雅之堂”。
虽然他们四人私交其实不错,毕竟是同届进士,又一同执掌书院多年,颇有几分“相爱相杀”的意味,但这种常年被“压制”的感觉,实在憋屈!
今天,终于让他石坚扳回一城!而且是在最核心的生源质量上!
“快!为民!”
石坚停下脚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立刻准备最高规格的入学文书!要用最好的洒金笺!我亲自盖章!明天一早就给谢文小友送去!免得夜长梦多!还有那个叫谢吉利的娃娃,既然也考上了,文书一并准备好,彰显我崇实一视同仁!”
他已经能想象到,下次四院山长聚会时,他该如何“轻描淡写”地提起这件事,然后欣赏那三个老家伙精彩的表情了!光是想想,就觉得通体舒畅!
第二天一大早, 田为民果然亲自将两份制作精良、盖着山长大印的入学文书送到了千珍坊后院。
文书上写明,次日便正式开课。
由于四海千珍坊距离崇实学院极近,步行不过十分钟,谢文和谢吉利自然都选择了更为自由的走读。
事实上,四大学院九成以上的学子都住在学院的斋舍里,并非书院斋舍条件多好,恰恰相反,四大学院的斋舍条件都颇为一般,崇实学院的斋舍是十二人一间,青松书院稍好,也是十人一间,因为大多数学子家在外地,只有约一成的学子,或是云槐县本地人,或是家境优渥在附近租赁了院落,才会选择走读。
这也侧面说明了前来云槐县求学的学子甚多,不是四大学院不够宽敞,斋舍不够多,而是求学的学子太多,再多的斋舍也要挤满了人,人一多,斋舍的用水问题就尤为突出,学子们平日里洗漱都是排着队进行的,想要方便也是必须排队等待,万一一个斋舍里有某些合不来的,有脚气的,打呼噜的同窗,那就更加折磨人了。
对于谢文来说,住在斋舍最大的不便就是无法随时进入空间。
而对谢吉利而言,放着谢大虎那宽敞舒适的员工宿舍不住,去挤十二人一间的嘈杂斋舍,显然也不是明智之举。
于是,两人顺理成章地成了崇实书院少数的走读生。
在学院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到了正月二十八,月底是四大学院统一规定的休沐日,假期直到下月初一。
谢文和谢吉利便搭着村里来送木炭的牛车,返回桃源村。
现在桃源村的三辆牛车明显不够用,隔两日就得拉一趟木炭进县城交给谢秋实售卖,平时牛车在村子里也没闲着,拉木材,石料,铁矿石、土方之类的就没消停过,这事谢长河也早就在理事会上提出来过
会议上,谢长河拿着小本本,条理清晰地分析:“各位理事,眼看着开春后,村里不少人家都要陆续起青砖房了,到时候拉青砖、运粘土,对牛车的需求会更大。现在修桥工地上石料运输也主要靠牛车。我担心,就这三辆车,根本周转不过来,肯定会耽误大事。我建议,从公账拨款,再多购置几辆牛车,最好能做到专车专用。”
谢广福听到这个建议,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赞赏。
他看向谢长河,心里暗道这小子,最近进步神速啊!不仅能看到问题,还能提前预见未来的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确实是个可造之材!
不过,他觉得谢长河的方案还可以更完善一些。
谢广福接过话头,补充道:“长河这个提议很好,想到了点子上。不过,既然要买,咱们眼光就放长远一点。不仅要满足木炭和青砖的运输,还要考虑到其他项目和未来的需求。”
他掰着手指头算道:“首先,专供砖厂和炭窑的牛车,肯定要买,保证生产不受影响。其次,以后的果园建设、现在的桥梁工程,都需要牛车帮忙,再者,未来村里的公共建设、应急事务,也得预留牛车。这样算下来,刨去砖厂和炭窑那边的牛车之外,其他需求就要增加六辆。”
他顿了顿,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但这六辆车是村里的固定资产,不能光投入不产出,我的想法是,除了保证村里公用,平时若有村民急需,比如红白喜事、大宗货物运输,可以低价租用,收取些脚力钱,这也算是给公账增加一项进项。”
最后,他抛出了一个惠及村民的福利计划:“另外,咱们再专门改装一辆牛车!云槐县每逢带二、五、八的日子是赶大集的日子,也是村里人去云槐县最多的时候。咱们就弄一辆‘公交牛车’,专门在这些赶集日,定时定点接送乡亲们往返村里和云槐县。收费嘛,象征性地收一两文钱,就是个意思,主要为了方便大家。车夫的工钱,由公账支出。”
谢里正捋着胡子,仔细听着,越听越觉得有意思。
如今村里公账丰裕,确实应该做些惠及乡亲的好事,也能提升理事会的威望。
他当即拍板:“广福考虑得周到!就按你说的办!买十六辆新牛车!十辆用于生产,五辆村里备用,一辆用作赶集专车!这事长河你牵头去办,尽快把牛车买回来!”
谢长河听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并完善,还要委以重任,激动得连连点头:
“里正爷,广福叔,你们放心!我一定把这事办好!”
就这样,桃源村的“交通运输业”即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扩容。
牛车的轱辘声,仿佛也预示着桃源村前进的步伐,将越来越快,越来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