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我在唐朝当神仙 > 第122章 砍杀和尚后话

第122章 砍杀和尚后话

    “不过是曾经做了本手札,时日渐久,生了灵性。”

    江涉笑了笑。

    “并不是什么道法。”

    老者瞧着那手札,打量着上面写着的话。

    “岐王子瑾性风流,易怒,父病在宴。有僧言可以救疾,不见功,瑾乃杀之。”

    看完。

    张果老又偏过脑袋。

    院子里,和尚扶着皂荚树走路,歪歪扭扭的,适应身体。

    张果老忍不住一直捋着白须。

    “这就妙了。”

    惊叹完,也喝了一场酒,张果老就带着和尚告辞而别,说是等和尚下葬后再来补全他的身体。

    骑上驴子。

    在雪地中失了踪影。

    江涉也有困意,他起身回到房中,准备睡去。

    躺在枕上。他闭目数着今日宴上瞧到的事,未想到能在兖州瞧到公孙娘子的舞剑,英气风流,正当盛年。

    真是运气了。

    猫儿也从柜子上跳下,钻进被窝,一路拱出来。

    圆溜溜的眼睛望着他。

    江涉闭目了一会,重新睁开眼睛,对上猫清醒活跃的目光,叹了一口气。

    傍晚时他在宴上吃菜饮酒,看着歌舞。猫团在家里睡觉。

    现在已经睡饱了。

    夜半,正是猫儿清醒的时候。

    江涉想了想,道:“我要睡觉了。”

    猫跟着学。

    “碎、觉……”

    江涉摇摇头,退让了一步。

    “不要在卧房里跑。”

    在院子里跑跑就好,毕竟精怪不像人觉多。

    这回猫听懂了。

    跑去皂荚树上磨爪子,又悄无声息蹿上墙头,鬼头鬼脑听着四下的响声,去别人家瞧瞧有没有耗子。

    它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家里的耗子都是朋友,不能随便捉着吓唬它们。

    又过几日。

    江涉睡醒过来,院外的雪地上,还有十几串小小的猫脚印。

    恐怕这几日夜里,猫儿还忙的不轻。

    江涉感叹一句。

    洗漱过后,他瞧着缩成一团睡觉的猫,把猫抱起来,带着一起出门。

    猫困的东倒西歪,站也站不稳。

    早上豪奢一把,数出二三十枚钱,在巷口外的酒肆用饭。

    路过这两日常吃的饽饦摊时,摊主还一直扭头看着他,招呼道:

    “江郎君出来了……”

    一直等到江涉确真往酒肆里走去,摊主才收回目光。

    江涉也松了一口气。

    他吃饭的时间,说早不早,比城里百姓用早饭,晚一二时辰。说晚也没有很晚,比其他人用午饭又要早许多。

    早食摊的摊主看到江涉,往往就知道,差不多该收摊了。

    虽然在兖州没住几天,但也有些相熟了。

    现在去别家吃饭。

    摊主的目光像瞧负心汉似的。

    酒肆中浮动着面香、酒香、肉香、酱料的香气。

    他要了一碗汤中牢丸,也就是肉馅馄饨。里面卧上一颗鸡子,配一碟酱菜,一个热气腾腾的蒸饼,就足以让一人一猫饱餐一顿了。

    这个时候,伙计和掌勺的厨子也清闲。

    不一会就端上来。

    伙计额外瞧了猫几眼,见猫儿歪着脑袋蹲在地上,忍不住逗了逗。

    过了一会,伙计递过来一张干荷叶,笑着与江涉说:“这猫若是吃东西,郎君可以用这个垫着,也不污了自个碗筷。”

    江涉谢过。

    他用筷子给猫儿拨了两颗肉圆,小心放在荷叶,托在地上吃。

    一人一猫吃的都正香。

    那穿长衫的说书先生慢慢悠悠走来了。

    瞧见满堂空座,他不紧不慢先让伙计给他饶一壶热水,借用灶火,往里面加点盐,再从口袋里摸出自备烘好的茶饼,碾成茶末滚沸。

    半刻钟后,茶汤就煮好了,说书先生自己把茶壶提过来,舀入碗中。

    见了江涉这一个客人,还笑了笑。

    说书先生端着茶碗,问:“郎君是新来住着的人家?”

    江涉点头。

    说书先生目光落在那低头咪呜咪呜吃肉的猫儿,又笑:“郎君带着猫儿,倒是好意趣。”

    “不知郎君想听什么故事?”

    江涉:“就说些近来的奇闻异事,可好?”

    他放下筷子,从钱袋里倒出一把小钱,要递给说书先生,大约三十多枚,比这顿饭还要贵不少。

    说书先生推拒。

    “可使不得那么多。”

    江涉望向酒肆门外。

    不远处的巷子口,坐着几个说闲话的街坊,早食摊子已经要收摊了,只有饮子摊和卖炙羊肉的还留在那。

    江涉指着那要收摊的地方,道:

    “从前我在那摊子吃饭,也常常能听到先生讲书,白饶了几回。今日一并添齐,请不要见怪。”

    又坚持了两次,说书先生这才收下。

    最后用茶水润润喉。

    说书先生认真说起来。

    “说起最近城里的异事,无非是圣人东封泰山,近几日城里也热闹许多,想来郎君是感兴趣的。”

    他用余光觑着江涉的神色。

    见江涉听的专注,才继续道:

    “圣人领着百官来到咱们兖州,正逢着岐病重,圣人兄弟情深,便下诏令请来天下的医师术士。来了许多人。”

    “有的是和尚,有的是道士,还有据说是跟随晋代的神仙一起学道的女子,隐居在山上服用朝霞露水的山人……”

    这是说起石神娘娘庙的事了。

    这庙子传的广,江涉已经听了许多人说。

    说书先生念了一会前情。

    话锋陡然一转。

    “却不知,那和尚已经身死,便是由岐王府的人亲手杀的!”

    江涉放下筷子。

    “岐王府的人?”

    说书先生点头,“听闻是岐王府上的亲卫,见到这和尚行骗,岐王的病症始终不见成效,就杀了那和尚。”

    江涉听着。

    问:“那侍卫是如何发落的?”

    说书先生一怔,不知道这位郎君为什么会关心起一个亲卫。

    他想了想,没有骗这位,坦然道:

    “那亲卫也是忠心耿耿,岐王念在这亲卫护卫多年的份上,请求圣人宽赦他的罪过,后面再如何发落,在下就不大清楚了。”

    江涉又问:

    “那岐王的儿子呢?”

    这个说书先生晓得。

    “岐王唯生下一个孩儿,素来宝重,早早封了爵位。那小王侯重情重义,一直守在岐王病榻前,不曾离得半分。”

    江涉听着,重复了一遍。

    “不曾离得半分?”

    那说书先生是这样听说的,他道:

    “圣人登泰山,小王侯还要一起随行东岳,为父祈福。”

    江涉笑了一声,点点头。

    “原来是这样。”

    他说的平淡,说书先生纳闷瞧了这位郎君一眼,不知道为什么又是问护卫,又是问小王侯的。

    总不能认识这些人吧……

    说书先生端着茶碗,喝了一口润润嗓子。

    又继续往下说:

    “跟着圣人到咱们兖州的,还有一位画道大家。穷丹青之妙,圣人定然要诏他,为泰山东行作画。”

    “这位大家一路观摩,寻求造化……说不准还能把咱们画上去。”

    “郎君可知道这位大家是谁?”

    【求月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