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 155招抚流民

155招抚流民

    正如朱龄石所言,邵平根本就没想跑,他不愿生活在鲜卑人的统治之下,带着部曲、同乡流亡中原,足见此人是一条血性汉子。

    只不过最终还是踏上了万劫不复的道路。

    刘义真听说司马顺明、司马道恭逃跑后,对此并不意外,这群人已经逃习惯了,从江南逃到关中,从关中逃到中原,如今又想从中原逃到河北。

    ‘逃吧,你们就逃吧,到时候让拓跋嗣将你们绑送回来,对我们刘家心怀不满的人自会知晓魏国并不可靠。’刘义真心中暗道。

    对于邵平的请求,刘义真决定答应,抛开立场不谈,刘义真其实很同情这群流民,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谁又愿意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造反。

    但立场这种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同情归同情,刘义真当然不会放过邵平。

    “回去转告丰城侯,我只要邵平的尸首,其余皆可赦免。”刘义真叮嘱来使。

    这是他的善意,死在洛阳,总好过被送往建康,当众处以极刑。

    傍晚时,洛阳宫的流民军们已经得到了朱龄石的回复。

    邵平将钢刀递给了族人邵荣,说道:“佛教有云,自杀者不复得人身,念在往日的情谊上,帮一帮我。”

    邵荣颤抖着手接过,眼含热泪道:“一路走好。”

    邵平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即,邵荣手起刀落,用尽全身力气砍断了邵平的脖子,因为干净利落,倒也没遭受什么痛苦。

    当邵平的首级被送往金墉城,朱龄石相信了流民军投降的诚意,当夜,便带了军士举火入宫,缴了流民军的兵械。

    随后,朱龄石召集一众降将,问道:“邵平的家眷何在?”

    众人面露惊慌,邵荣不忿道:“不是说好了,只罪邵公一人,怎可出尔反尔。”

    朱龄石此时已经控制住了局势,不怕这群人闹腾,他冷笑道:“父仇不共戴天,怎可留下邵平的后嗣,难道等着他将来向世子复仇吗?”

    降将们闻言,大多沉默不语,唯有邵荣辩驳道:“杀邵公的人,是我邵荣,将来纵是要报复,也当冲着我邵荣来,与世子何干,况且,世子开恩,准许邵公了断,邵公后嗣感激都来不及,又怎会心生怨恨。”

    朱龄石觉得此言确有道理,但他并没有轻易松口:“于世子而言,这始终是个祸患,等问过了世子再作处置。”

    说罢,朱龄石补充道:“你方才所言,我也会如实转告给世子。”

    “多谢丰城侯。”众人齐声称谢。

    朱龄石又问:“洛阳宫共计有多少户,又有多少丁壮?”

    丁壮,即成年男子。

    邵荣如实答道:“回禀丰城侯,洛阳宫有六千户,丁壮九千人。”

    朱龄石点点头,转头对自己的长史萧思话:“父子可以同户,兄弟需得分家,萧长史,这件事就劳烦你了。”

    东晋推行均田制,田租是按照一夫一妻进行征收,而非按户征收,因此分家与否,其实关系不大。

    但户调却是按户收取,户的数量越多,自然收取的户调也就越多,因此,兄弟成年之后必须分家。

    朱龄石对待萧思话非常的客气。

    只因萧思话出自兰陵萧氏,是宋国太妃萧文寿的侄儿,时年二十岁,初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后转任相国参军。

    此人年少时行为不检,后来改正恶习,他涉猎书传,精通音律,且弓马娴熟,深得刘裕的喜爱,赞许他是栋梁之才。

    此前朱龄石奉命出镇司州,刘裕提及要给他安排一名能吏辅佐,便选了萧思话这个表弟来洛阳,此举,也是为了历练萧思话。

    “下吏遵命!”萧思话应声道。

    话音刚落,就有人来报信:“丰城侯,司马楚之仅带十余骑出逃,柏谷坞来人请降。”

    “知道了,带人过来吧。”朱龄石语气平静。

    刘义真已经与他通过消息,捎带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朱龄石,既然知道司马楚之等人就算逃到了北魏,也早晚会被送回来,朱龄石自然不会在意此事。

    反倒是柏谷坞的那群流民军需要好生安抚。

    有了洛阳宫流民军投降为例,朱龄石无需再请示刘义真,只要求交出首倡叛乱之人,其余皆可赦免,待得知那人已经追随司马楚之逃亡后,朱龄石久久无语。

    果然,不是所有人都像邵平一样,能够坦然承担罪责,面对死亡。

    “罢了,你们且安心留在柏谷坞,世子宽宏大量,定会赦免你们,给你分配田地。”

    事实上,这些流民军之所以在走了主将之后,都派人前来请降,一方面是他们都是步兵,且拖家带口,而晋军骑兵就在邙山,他们根本就走不掉。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流民军听到了不少风声,譬如刘义真愿意给刁雍带来的叛军分田,同时此前放走了俘虏的一千河北汉军。

    既然投降没有危险,还能分到土地,谁又会负隅顽抗,或者抛下妻儿,独自逃亡。

    刘义真闻讯,知道以朱龄石的兵力,顶多也就只能看住洛阳宫,柏谷坞的一万流民军数量太多,只能自己亲自前去收编,立即决定亲率鲜卑精骑与飞骑军移师柏谷坞,由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带着俘虏、辎重回师洛阳。

    来到柏谷坞,刘义真算是故地重游,前年刘裕北伐时,曾留原身镇守此地。

    柏谷坞沟壑纵横,土崖遍布,因此地遍生柏树而得名。

    刘义真望其险要,与自己记忆中相符合,暗暗咋舌道:“若是强攻,不知伤亡几何。”

    “若有强攻此处险隘,不知伤亡几何。”刘义真看着这处与自己记忆中相符的坞堡,暗暗咋舌道。

    柏谷坞的大门已经敞开,但他并没有急着进去。

    不多时,一众投降的流民军将士耷拉着脑袋走了出来,他们手无寸铁,等候晋军发落。

    刘义真上前一步,对着他们喊道:“诸位,你们放下了武器,自今日起,即为大晋之民,待官府重新整理户籍以后,自会有人为你们分配田地。”

    众人闻言,立刻来了精神,齐声向刘义真谢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