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皖东人家 > 第一百八十六章 “802”演习

第一百八十六章 “802”演习

    五月底,医院接到分部通知,今年符合高考条件的士兵都可以报名,然后由分部组织预考,只有预考通过的人员,才能参加高考。

    根据这一变化,医院决定,本院不再举办高考补习班。这样,玉军就彻底解放了,可以集中精力,钻研专业技术,努力提升医疗器械检修技能和水平。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努力,玉军基本掌握了医院绝大多数医疗设备的安装、检测和维修技术。特别是对医用电子仪器和放射设备,具有浓烈的兴趣,同时,还掌握了放射科技师的常规工作。

    玉军提干后的第一个月,就领到了五十二块钱工资,比起之前每个月几块钱的津贴一下子翻了好几倍,他交完伙食费后,又到邮局给家里寄了三十块钱。

    三个月后,医院接到分部下达的紧急任务,要求迅速组建一支医疗保障所,参加即将在华北地区举行的军事演习。

    玉军得知消息后,立即找到院长、政委和药械科主任,请求参加这次演习保障工作。

    第二天,保障所人员名单公布,玉军如愿以偿,他和放射科的李医生编在保障所的放射室。

    小芳也参加这次保障任务,被临时安排到外科当护士,她的护士任命已下。因为她的婚期定在十月一日,院领导原本不同意她参加,可她执意要去,并且已经将婚期推迟到元旦,领导也只好同意了。

    医院原本就有一个战备医疗所,人员和物资都是现成的,这次只对部分人员进行了调整,对器械和药品进行了更新。

    这次代号为“802”的实兵演习,决定于九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在张北地区举行,玉军所在的医疗保障所的驻地指定在张北的狼窝沟村。

    九月十日早晨,三辆大解放卡车和一辆救护车,拉着人员和物资向张北出发。

    到达目的地,村里已将房屋准备好,但这里不通电,保障所带了两台发电机,玉军首先协助电工开始发电、拉电线、安装照明灯,通电后,才回到放射室。

    放射室一大间带一小套间,用着挺合适,大间工作和住宿两用,小套间用作暗室。

    设备主要就是一台五十毫安的X光机,既可拍片,也可透视,两人当天就将设备安装调试好,暗室的显影、定影、清洗、晾片干燥等设施都安置调整到位。

    九月十四日,演习正式拉开序幕,参演的部队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航空兵、空降兵和二炮等军兵种,是建国以来我军举行的规模最大、投人兵力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实兵演习,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向现代化迈进的战斗英姿和威武阵容。

    最先上演的是航空火力突击,轰炸机投下了一簇簇重磅炸弹,演习区内顿时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强击机群尾随跟进,向地面发起一波又一波俯冲,喷泻出团团火焰,歼击机群鹰击长空,装甲车队驰骋纵横,各种口径的加农炮、榴弹炮、火箭炮震耳欲聋。“红军”各部队全线出击,山谷里龙腾虎跃,杀声四起,地动山摇。“蓝军”部队在歼击机和火炮支援下实施反击,并施放化学毒剂和火箭布雷,“红”、“蓝”两军对阵激战,一幅人民战争威力无穷的壮丽画卷展开了……

    演习开始后,陆续有部队和地方的伤病员前来救治。

    一次,小芳来找玉军:“走,跟我们出去一趟。”

    “干什么去?”

    “还能干什么?接伤员去。”

    保障所小伙子少,接伤员时,经常要喊玉军一道过去,这次接收的是一位腹部被飞弹射中的士兵。玉军和小芳,还有一位军医,下了救护车,扛着担架,直奔伤员而去。

    伤员腹部已被飞弹击穿,背部伤口还在流血,小芳和那位军医对伤口进行紧急止血和处理后,用担架抬上了救护车,迅速朝回赶。

    途中,偶尔听到飞弹击中救护车的声音,吓得几个人不约而同地趴下。

    到达目的地,刚把伤员抬到外科,就遇上一个中年妇女背着摔伤的小男孩需要拍片子,玉军领着他们来到收费室。

    交费时,那位妇女解开了裤子,玉军感到不解,躲到一边观察,发现她从里面拿出一个小布包,揭开很多层后,取出一块多钱来。

    交完费后,玉军立即给孩子拍片子,诊断为右小腿胫腓骨骨折,经了解才得知,她家就住在不远处的一个村庄,孩子不听话,演习开始后,偷着跑出去,爬到房顶上观看,结果一颗飞弹从他耳边擦过,吓得他慌忙从房顶上跳下来,结果摔伤了。

    这个中年妇女背着孩子就要回家,他立即拦住她,说必须住院治疗,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留下终身残疾。她看了玉军一眼,只说了一句话:“没想到部队医院看病也这么贵”,无奈地摇了摇头,还是要走。

    玉军知道她没钱,当即掏出五块钱递给她,这位当母亲的放下孩子,跪在玉军面前要给他磕头,他赶紧扶起她,带到外科,办了住院手续,孩子终于可以住院治疗了。

    保障所年轻人占多数,晚上不甘寂寞,大家聚在一起,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有独唱、大合唱、舞蹈、快板、三句半等。

    一开始,只是村里的一些村民过来观看,后来,周围几个村子的村民都跑过来了,生产队还在演出场地挂起了两个汽灯, 观看的人越来越多。

    外科的《十送红军》大合唱,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强烈要求他们再来一个,可他们只准备了这一个节目,为了应急球场,一位大夫自告奋勇,上去唱了一首《小白杨》,同样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清晨,小芳过来找玉军:“懒猪,快起来,采蘑菇去。”

    玉军听见小芳喊他,一骨碌爬起来,穿上衣服就跟着小芳她们一起出发了。

    雨后的狼窝沟,在田野旁和山坡上,都能见到一些又白又胖的蘑菇破土而出,这就是著名的张家口特产口蘑。在一些树叶覆盖的山沟旁,你就能发现一个又一个胖墩墩、圆乎乎的口蘑顶开土层,探出头来,显得非常可爱,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就采集了许多口蘑。

    这里许多人家,不吃老母鸡,他们总是等它老死后埋掉,说老母鸡是家里的摇钱树,对家里的贡献很大,所以,不忍心吃它。

    炊事班的同志们有了口蘑,就到村里各家各户收购老母鸡,价格非常便宜,一只不下蛋的老母鸡几毛钱就可以收走。

    晚上,大家就能吃到老母鸡炖口蘑,味道非常好,觉得很开心。

    演习保障任务结束后,玉军找到政委,希望能到军区总院医学工程科进修学习,政委很快就帮他办成了。

    军区总院大型设备和进口仪器比较多,医学工程科人才济济,多数都是工程师,还有两位高级工程师,经常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且还承担两项全军的科研项目。

    玉军过来后,科里安排一位工程师带他。不久科里一位高工看中了他,主动要求玉军当他的助手,主要是协助他承担超声、监护和生化检验仪器的维修,以及科研方面的一些辅助性工作。

    这里的学术氛围很浓,玉军很喜欢在这里工作,每天他都早早地过来,打水、扫地,清洁桌面,科里的同志们都夸他勤快、好学、聪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还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

    半年进修时间很快就要到了,科主任找他谈话,提出要把他调过来,可杨政委说什么都不愿意放他走。最后,只好按期回原单位工作。

    四月初,医院批准他探亲,原本想春节期间回老家,但那段时间科研工作正忙,又在外单位进修,所以,只好推迟一段时间再说。

    他到了唐岭下车后,就听到有人喊他:“玉军,回来了?”

    “富祥,是你啊,赶集来了?”

    “今天不逢集,我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店,到我那坐一会?”

    “不了,我先回家。”

    “穿上四个兜了,看不起我们了吧?”

    “怎么会呢?我永远都是那个‘反穿皮袄屌朝外’的狗蛋。”

    “你还记得?不会记恨我吧?”

    “不会,这是一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不提他了,你的小店生意如何?”

    “还行,主要就是卖些烟酒和食品,赚不到大钱。”

    “你这是弃农经商,走在农村改革的前头。”

    “跟你这个大军官没法比,我们在农村,只能靠自己去奔。”

    “现在政策好了,只要努力,在农村也可以大有作为。”

    “好了,快回家吧,有时间到我的小店坐坐。”

    “再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