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青色官袍的年轻官员出列,躬身跪在金砖上。
这官员面生得很,胸前补子是九品鹭鸶,显然是刚入朝不久。
朱雄英认得他,名叫李明远,是去年新型科考录取的进士。
这科考与传统科举不同,除了经史子集,还考算术、地理、海外事务。
李明远便是当年海外事务科的榜首,被分到礼部,负责整理西洋藩属的文书。
朱雄英的语气缓和了些,轻声道:“你且起身说话!你为何愿去西洋?可知那里的艰险?”
李明远站起身,身姿挺拔,声音朗朗:“回殿下,臣自幼便喜读海外游记,深知西洋之地虽险,却藏着大明兴盛的机缘。
此前整理藩属文书时,见吕宋百姓仍以渔猎为生,不知耕种。
若能带去大明的农具与农技,不仅能让他们饱腹,更能让他们感念大明恩德。
再者,臣年轻,无家眷拖累,孤身一人,正适合前往西洋历练。
一年之期,臣定能将当地政务打理妥当,不辱殿下所托!”
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李明远不仅有勇气,还想得长远,知道去西洋不是只做个“官”,还要做 “引路人”。
他正欲开口嘉奖,又听得右侧武将列里,一个年轻的千户也出列了:“臣王承佑,愿随李大人同往西洋!”
王承佑是前几年武举出身,一直在京营任职,年纪不过二十五岁,脸上还带着几分英气。
他抱拳道:“臣熟稔军务,可协助李大人整顿西洋据点的防卫,保护商队安全,也能教当地藩属将士大明的军纪,免得他们再起冲突。
臣家中父母康健,妻子也支持臣去西洋建功,一年之期,臣定不负殿下!”
有了这两人开头,殿中像是被投了颗石子,瞬间起了涟漪。
紧接着,又一个身着青色官袍的年轻官员出列,是陈敬之,与李明远同批新型科考进士,分到户部,负责核算西洋集团的账目。
他躬身道:“臣愿往西洋!臣懂算术,可帮当地整理财税,制定合理的赋税制度,既保证大明藩属的收入,也不让百姓负担过重。
此前核算西洋集团账目时,臣已对据点的财政状况有所了解,去了便能上手。”
“臣愿往!”
“臣也愿去西洋!”
短短片刻,又有七八个年轻官员相继出列,有文有武,皆是入朝不久的新人,官阶最高的也不过七品。
他们有的懂民政,有的通律法,有的善农耕,一个个眼神明亮,语气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老臣们看着这一幕,脸上渐渐露出羞愧之色。
杨尚书垂着头,手指不再摩挲朝笏;
兵部尚书叹了口气,看向那些年轻官员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敬佩。
英国公张辅更是忍不住点头,朗声道:“殿下,这些年轻臣子有如此胆识,实乃大明之幸!
臣以为,可让他们前往西洋,再从军中选派些有经验的校尉随行,协助他们处理事务。”
朱雄英的怒容早已消散,嘴角露出了笑意。
他站起身,走到殿阶前,目光扫过那些请缨的年轻官员,声音里满是欣慰:“好!好一个‘愿往’!
本皇孙没看错你们!你们有开拓之志,有务实之才,西洋之地,正需要你们这样的臣子!”
他顿了顿,又道:“凡请缨前往西洋的官员,即刻升一品官阶。
李明远、陈敬之升为七品,王承佑升为六品。
朝廷赐银百两,作为安家之资,家眷若在京城,由礼部负责照料,子女入学可优先选入国子监。
任职期间,俸禄加倍,若有政绩,期满返京后,优先提拔!”
这话一出,年轻官员们顿时面露喜色,纷纷跪地谢恩:“臣谢殿下恩典!”
朱雄英抬手让他们起身,又看向吏部尚书:“吏部即刻着手,统计请缨官员的专长,根据西洋各据点的需求,分配任职之地。
吕宋需懂农耕的,南洋矿区需懂律法的,西洋港口需懂通商的,务必人尽其才。”
“臣遵旨!”
吏部尚书连忙应道,此刻再无半分犹豫。
朱雄英又看向兵部尚书道:“兵部,选派五十名精锐校尉,护送官员前往西洋,同时协助据点防卫。
再调拨十艘快船,运送官员及所需的农具、种子、文书,务必确保他们安全抵达。”
“臣遵旨!”
兵部尚书躬身领命。
朱雄英最后看向礼部侍郎道:“礼部,负责照料官员家眷,制定西洋官员的奖惩制度。
每三个月派快船传递一次消息,让官员们能及时了解京城情况,也让朝廷知晓西洋的进展。”
“臣遵旨!”
太和殿里的檀香重新流动起来,这一次,烟气里多了几分振奋的气息。
年轻官员们站在列前,身姿挺拔,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老臣们也渐渐抬起头,看向那些年轻人的目光里,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认可。
朱雄英回到龙椅上,拿起御案上的西洋地图,指尖落在吕宋的位置。
那里将是李明远的任职之地,也是大明西洋管理的第一站。
派官前往西洋,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
要应对当地部落的猜忌,要解决据点的粮草短缺,要协调商队与藩属的关系……
可看着殿中那些年轻而坚定的身影,朱雄英心里充满了信心。
这些年轻人,就像大明投向西洋的火种,迟早会在万里之外,燃起一片兴盛的火焰。
散朝后,李明远、王承佑、陈敬之等人结伴走出大殿。
晨光洒在他们的官袍上,青色与蓝色交相辉映,格外醒目。
王承佑拍着李明远的肩膀,笑道:“李兄,咱们这一去西洋,可是要做开创基业的大事!
到了吕宋,我先帮你把防卫整顿好,你再教百姓耕种,咱们分工合作,定要让吕宋变成大明的富庶藩属!”
李明远笑着点头:“王兄说得是!我还带了些新培育的稻种,据说耐旱高产,正好在吕宋试试。
陈兄,到时候还得劳烦你帮着核算粮草,可别让咱们刚到就断了供给。”
陈敬之也笑了:“放心,我早就把西洋各据点的财政账目理清楚了,到了地方,咱们先盘点库存,再制定赋税,保证收支平衡。”
三人边走边聊,身后跟着其他请缨的年轻官员,讨论声不绝于耳。
他们有的在说要带哪些书籍,有的在说要教当地百姓哪些技艺,有的在说要如何与部落首领打交道……
阳光透过宫殿的飞檐,落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向远方。
那是通往西洋的方向,也是大明开拓万里海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