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455章 荣光下的满载而归

第455章 荣光下的满载而归

    专机穿越云层,机翼下掠过熟悉的华夏大地轮廓。

    洛珞靠在舷窗旁,窗外是京郊冬日的薄暮,那份属于故土的坚实与厚重感扑面而来。

    刘艺菲轻轻握了握他的手,两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归家的踏实感已悄然弥漫。

    当搭载着华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专机,稳稳降落在京城西郊某高度戒严的机场时,时间已近傍晚。

    夕阳的余晖为跑道镀上一层庄严的金边。

    舱门缓缓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寻常的舷梯车,而是早已静候、铺着深红色绒毯的专用登机梯。

    梯旁,两位身着笔挺礼宾服、佩戴绶带与白手套的礼兵,神情肃穆,身姿挺拔如松,呈现最高规格的迎宾姿态。

    这一切瞬间与他记忆中五年前菲尔兹奖归国时的场景骤然重迭,但规格显然高了不止一筹。

    踏着红毯走下舷梯,洛珞立刻感受到了与斯德哥尔摩截然不同、却同样隆重的氛围。

    没有喧嚣的媒体长枪短炮,只有两只手就能数清的几个记者在记录着这一时刻,相比于正常的热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而内敛的庄严。

    整个接机区域处于最高级别的安保戒严中。

    除可见的、身着便装或特定制服、眼神锐利的安保人员在关键点位警戒外,更有着“无形”的防护:

    接机区域外围由多重警戒线隔断,非核心人员无法靠近。

    针对性的电磁屏蔽确保通讯安全。

    从下飞机到乘车离开,路线提前规划,全程覆盖,无死角监控。

    洛珞和刘艺菲始终处于菱形护卫阵型的核心,护卫人员步伐一致,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任何细微的动静。

    洛珞瑞典一行都有惊无险的过来了,回到自家门口,自然不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掀起任何波浪。

    依旧是那条专用通道与车辆,红毯直接延伸至数辆早已静候、车窗经过特殊处理的国家礼宾用车前。

    场面虽然盛大、庄严、一丝不苟,但整体氛围是温暖、自豪与尊崇的,这点从两个小朋友敬献花束上也不难看出来。

    没有过分的喧闹,空气中流淌的是国家对顶尖科学家至高成就的正式认可、对功臣凯旋的最高礼遇,以及对英雄平安归来的欣慰。

    在场的每一位官员、工作人员,眼神中都充满了敬意,一切都在高度戒严的氛围中有序进行。

    等候在红毯尽头的,是几位重量级人物:

    主管科技与教育的领导站在最核心位置,神情庄重而欣慰,他亲自到场,这本身就是对洛珞贡献及其所获荣誉的极致肯定。

    他面带温和而郑重的笑容,第一个上前,主动伸出手,语气沉稳有力:

    “洛教授,一路辛苦了!欢迎载誉归来!国家为你骄傲,人民为你自豪!”

    话语简洁,分量却重逾千斤。

    科学院院长紧随之后,紧紧握住洛珞的手:

    “洛珞,祝贺你!这不仅是你的荣耀,更是我国基础物理和能源科技的重大里程碑!”

    基金委主任则补充道:

    “你的成就,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能源局梁敬仁和张云超这位直接负责洛珞安全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高级官员,也出现在迎接队伍中。

    盘古堆的成功运行与伏羲堆的宏伟蓝图,让能源局与洛珞的工作密不可分。

    局长的握手充满力量,眼中是对国家能源未来掌舵者的期许与敬意:

    “洛教授,辛苦了!你的安全归来,对能源战略至关重要!”

    “平安回来就好,辛苦了。”

    张云超低调地站在稍侧后方,虽身处要员之中,神情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和急切,仿佛在等待一个更为重要的时刻。

    与洛珞握手时微微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这之后是两名身着素雅礼裙的少先队员,男孩女孩都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小脸冻得微红,眼神却明亮而充满崇敬。

    他们郑重地向洛珞和刘艺菲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然后在礼宾人员引导下,手捧盛放的、象征高洁与坚韧的白色百合与象征和平与尊贵的黄色康乃馨组成的大型花束,恭敬地献给洛珞和刘艺菲。

    童声清脆:

    “欢迎洛叔叔、刘阿姨回家!祝贺您获得诺贝尔奖!”

    洛珞有些惊讶的挑了挑眉,微微俯身,接过花束时,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轻声对孩子们说了句“谢谢你们”。

    这还是他第一次被喊叔叔,这感觉真有些奇妙。

    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他过完年就要28了,眼看直奔而立之年,原来不知不觉中他都到了可以被叫叔叔的年纪了嘛。

    至于另一边的刘艺菲则已经把给她送花的小女孩揽在了怀里,亲切的拥抱了一下。

    相比洛珞,刘艺菲绝对是被牵连的一方。

    过完年才二十五岁的她和面前不过七八岁的小同学相差不到二十岁,虽然被叫阿姨也不是很过分,但搭配上她看上去跟十八岁毫无差别的容颜……就显得有些牵强了,但总不能喊洛叔叔和刘姐姐吧,只好如此了。

    而她估计也是所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演员里,第一个被在公众场合喊阿姨的了,这要是放在其他明星身上,怕是少不了一场热搜和热议的风暴,但在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人有这种想法。

    相比于“洛教授”、“刘女士”的称呼,“洛叔叔”和“刘阿姨”不知道要亲近了多少,想来肯定是宣传部的安排了。

    这一刻,国家的未来向科学的巅峰献上纯真的敬意。

    巨大的条幅和画卷环绕着接机区域核心,上面书写着醒目的祝贺标语:

    “热烈祝贺洛珞教授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向科技功臣致敬!为民族复兴奋斗!”

    一面巨幅的五星红旗在寒风中轻展,猎猎作响,背景色是深沉而庄严的暗夜。

    短暂的官方欢迎后,一行人被引导至旁边预先设置好的采访区。

    在安保人员的严密隔离下,仅有三家最权威的国家级媒体,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获准在指定区域进行极短暂、高度受控的拍摄和一些简短的提问。

    洛珞面对镜头,神情平静而庄重,一如他在诺奖领奖台上:

    “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培养与支持,荣誉属于所有为之奋斗的科研工作者,属于伟大的祖国,我回家了,将继续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语调沉稳,字字千钧。

    这种新闻采访当然不会任由记者自行发挥随意采访。

    他们的每一个提问都有宣传部预设了方向,而且在问题编写后还要经过层层的审查,完全不会有任何意料之外的难题,更不会引导群众往其他地方想的语言陷阱,因此也就没有给洛珞准备回答的稿件。

    这种采访即兴回答的效果更真实,至于洛珞如果有回答不好的地方……自然没有一点可能被人看见。

    今天的所有采访影音录像,都不是任何记者个人或者报社有权拥有的。

    当然了,这种采访对于洛珞来说早就是轻车熟路,自然不可能有任何的波折。

    “洛教授,作为华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此刻踏上祖国的土地,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谢,踏上祖国的土地,第一感觉就是踏实,像终于回到了家。”

    面对镜头,洛珞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

    “能拿到这个奖,我确实很开心,但这份荣誉,真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所有在我身后默默支持、一起熬夜、一起‘头秃’的团队伙伴们,也属于所有在基础科研领域深耕、不断挑战未知的前辈和同仁们,没有这个巨大的集体,就没有我站上斯德哥尔摩领奖台的机会。”

    记者追问获奖的意义和对青年的期许。

    “您的获奖被评价为‘重构了基础理论的认知疆界’,对华国科技界乃至国家发展意味着什么?”

    洛珞沉稳作答:

    “洛氏理论的价值,在于它为人类理解复杂世界、驾驭聚变能源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很高兴它能服务于国家能源结构的战略转型,服务于和平利用太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基础研究的突破,是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安全的根基。”

    “您的获奖感言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反响,您提到科学服务人类未来,对年轻一代投身科学事业有什么具体的期望和建议吗?”

    洛珞的眼神亮了一下,这个问题好!

    “期望不敢当,更多的是分享一点个人体会吧。”

    洛珞调整了一下站姿,显得更放松了一些:

    “科学探索这条路,听起来很高端,但其实……”

    他停顿了一下,带着点自嘲的笑意:

    “大部分时间挺枯燥的,充满了失败和重复,我推导洛氏湍流方程的时候,不知道撕了多少草稿纸,差点把自己绕进去出不来,但正是那些‘啊哈’灵光一现的瞬间,那种解开谜题、看到世界运行规律多一分清晰的快乐,是无可替代的。”

    “我觉得,科学最大的魅力,可能就藏在这‘枯燥’和‘顿悟’之间,年轻人如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股子想‘搞明白’的劲儿,那就试试看吧!别怕犯错,别怕看起来傻里傻气的提问,科学家本质上就是一群‘大孩子’,只不过我们玩的玩具更贵一点,更费脑细胞一点。”

    这个接地气的比喻让现场气氛顿时放松了不少。

    “我们看到,在斯德哥尔摩的街道上,有许多海外同胞为您加油助威,这次在机场,大家也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家国情感,您对此有何感触?”

    洛珞的目光变得柔和而深远,仿佛又看到了斯特兰大街两旁挥舞的五星红旗。

    “那是我在斯德哥尔摩最感动的时刻之一,当你在异国他乡,看到熟悉的国旗,听到乡音喊你的名字……那种感觉很难形容。”

    洛珞的声音带着一种深沉的情感:

    “那一刻你会深刻地意识到,你的根在哪里,你做的一切,最终是为了谁,这份荣誉,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和自豪,它很重,但也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巨大力量。”

    刘艺菲在一旁安静听着,偶尔看向洛珞的目光充满了柔情与自豪。

    不过没想到的是,这次采访她也有份,

    “刘小姐,作为洛教授最重要的支持者,您如何看待他取得的这一历史性成就及其对国家意义?”

    当被问及感想时,她只是温和而坚定地表示:

    “我为洛珞感到无比自豪,他的成就源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和对国家深沉的责任感,我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他,他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采访在轻松而真诚的氛围下结束。

    记者们显然也感受到了洛珞不同于传统科学家的那份亲和与活力,记录下的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整个接机仪式至此,庄重、高效、充满荣誉感,也兼顾了必要的舆论传达。

    随着流程步入尾声,洛珞和刘艺菲在安保簇拥下走向等候的国家礼宾车。

    然而就在洛珞和刘艺菲即将登上这辆车时,身着便装却气场沉稳的张云超便悄然上前半步,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稍等一下。”

    “艺菲同志,辛苦了。”

    张云超先是对刘艺菲温言道,随即又看向一旁的另一个司机不着痕迹的安排道:

    “先送刘小姐回去。”

    洛珞闻言眼神微动,敏锐地捕捉到张云超话语中那份不同寻常的紧绷感。

    他尚未从长途飞行的疲惫和斯德哥尔摩高光时刻的余韵中彻底抽离,但长久以来肩负的责任感瞬间盖过了一切。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刘艺菲,刘艺菲立刻回以一个理解而宽慰的眼神,轻轻点头——无需多言,这份默契早已融入骨髓,显然张云超这边有很重要的事。

    “好。”

    洛珞和刘艺菲应得干脆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疑问。

    张云超微微颔首,侧身引路。

    两辆黑色轿车静静停在红毯尽头不远处,张云超的秘书亲自拉开了其中一辆的后车门,洛珞弯腰钻了进去。

    红旗轿车的防弹车暖气开得很足,隔绝了车外的严寒,也隔绝了机场的喧嚣,洛珞看着刘艺菲乘坐的车辆汇入另一条通道,深红色尾灯在暮色中渐行渐远。

    车内空间宽敞,隔音极佳。

    张云超坐在洛珞对面,没有立刻开口,而是从包里拿出了一份文件,直接递给了洛珞。

    “洛教授,实在抱歉。”

    张云超的声音在静谧的车厢内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歉意,但更多是公事公办的凝重:

    “按理说,你刚下飞机,历经长途奔波,又载誉而归,无论如何也该让你先回家休整一下的。”

    他顿了一下,目光锐利地看向洛珞:

    “但事关重大,希望你可以理解。”

    洛珞点了点头,这他早就猜到了,如果不是事关重大,张云超也不会直接跑到机场来截他,尤其是还带着能源局的梁局长,他当下便有所预料。

    不过即便他有些猜测,当他打开文件后,还是震惊不已。

    只见他迅速翻开,目光扫过那些高度加密的简报和关键数据图表,脸上最后一丝归国后的放松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极度震惊与随之而来的兴奋:

    “伏羲堆已经完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