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452章 诺贝尔的荣耀

第452章 诺贝尔的荣耀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这是一座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此刻,在冬日的暮色中更显庄严肃穆。

    音乐厅门前,气氛达到了高潮。

    身着传统蓝色军礼服、头戴熊皮帽的瑞典皇家卫队士兵,身姿挺拔如松,手持仪仗,分列在正门两侧,构成一道威严的仪仗线。铺就的鲜红地毯从车道一直延伸到音乐厅内部,象征着通往最高学术荣誉的通道。

    红毯两侧,早已架起长枪短炮的全球媒体记者们屏息凝神,闪光灯在渐暗的天色下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捕捉着这历史性的一刻。

    车门由身着黑衣的影卫恭敬地拉开,洛珞先一步踏出,瞬间成为所有镜头的焦点。

    随后,他向车内伸出手,刘艺菲将手轻轻搭在他的臂弯,仪态万方地一同出现在红毯上。

    袖口的青瓷色缠枝莲刺绣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如同东方文化的幽雅低语。

    洛珞的目光沉稳地扫过激动的人群和闪烁的镁光灯,最终在红毯起点稍作停留,似乎是在心中默默向祖国致意,也像是在确认自己的使命。

    接着,他与刘艺菲交换了一个充满默契与力量的眼神,无需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严密但并不显拥挤的影卫拱卫下,这对承载着国家荣光与科学梦想的伴侣,携手踏上了那象征无上荣耀的红色地毯。

    步入音乐厅内部,时间正好指向下午四点半。

    恢弘的巴洛克风格雕花穹顶下,上千盏水晶吊灯的光芒被暂时熄灭,营造出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氛围。

    整个大厅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名流、顶尖学者、历届诺奖得主以及获奖者亲友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期待。

    随着庄严肃穆的《国王之歌》旋律响起,音乐厅的焦点瞬间集中到主舞台。

    十二名皇家卫队士兵迈着整齐划一、刚劲有力的正步,分列舞台两侧,如同守护智慧的卫士。

    乐声稍歇,在全体来宾的注目礼下,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陛下、王后西尔维娅殿下、维多利亚公主、菲利普王子等王室成员,在音乐声中缓步入场,依次在最前排中央的王室专席就座。

    当最后一位王室成员落座,乐声倏然转为《花冠颂》轻快的弦乐篇章。

    鲜红地毯尽头光柱亮起。

    洛珞作为物理学奖得主走在获奖者队列最前端,深灰色西装左襟的五星徽章在聚光灯下灼灼如星。

    他目光扫过观众席——刘艺菲素白礼裙袖口的青瓷色缠枝莲刺绣,在暗处静默绽放。

    七位获奖者依次落座于讲台右侧的座椅上。

    水晶吊灯的光芒如星瀑垂落,深蓝丝绒帷幕卷着鎏金纹路静默于舞台两侧,全场寂静如深海。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尔克在所有人目光汇聚下缓步登台,银发在聚光灯下凝成雪峰,他展开羊皮纸般的讲稿,醇厚嗓音撞破沉寂:

    “尊敬的陛下,尊贵的获奖者们,今夜我们聚集于此,礼赞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星火——那些洞穿黑暗的理性之光,抚慰生命的仁慈之手,以及叩击灵魂的诗性回响……”

    致辞声在巴洛克雕穹下回荡,洛珞左襟的国徽折射出一道微芒,在刘艺菲素白礼裙的青瓷缠枝莲绣纹上掠过。

    斯托尔克退场,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斯塔凡·诺尔马克踏上讲台。

    穹顶光柱骤然聚焦于获奖席首座——

    这一刻,无数目光聚焦于此,特别是来自华国方向的目光,充满了热切的期盼。

    诺尔马克教授的声音清晰而洪亮,通过麦克风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洛珞博士!”

    掌声如潮涌起,诺尔 markup的声音穿透声浪:

    “他以洛氏湍流理论重构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认知疆界。风洞中的气流低语,气象模型的云图变迁,乃至黄泽岛盘古核聚变装置的炽烈心脏——皆为这理性之美的见证,此理论不仅解开了流体混沌的百年枷锁,更将人类驾驭聚变之能的道路,铺向星辰!”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瞬间爆发,席卷整个音乐厅。这掌声,是对杰出科学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华国科学界历史性突破的见证与喝彩!

    在获奖者席位的第一排,洛珞沉稳地站起身。

    他没有过分激动的肢体语言,只是深深颔首,向诺尔马克教授,向皇家科学院,也向全场致意。

    他的脸上带着科学家的谦逊,眼神中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来自祖国和团队的底气。

    观众席上,五星红旗被高高扬起,用力挥舞,如同赤色的火焰,在璀璨的灯光下格外耀眼。

    这一刻,物理学王冠上的明珠,首次真正属于华国!

    诺尔马克展开新卷轴,光束移向白发苍苍的以色列学者: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他于铝锰合金中发现‘不可能’的准晶体——原子以永不重复的精密韵律排列,犹如波斯穹顶的数学之诗。此发现颠覆了固体物质的基本定义,催生从超强钢材到不粘锅具的科技革命。”

    谢赫特曼扶椅起身,镜片后眸光灼灼,仿佛仍凝视着1982年那台颠覆认知的电子显微镜。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代表扬-安德斯·希尔登台,光柱笼罩三位免疫学家:

    “布鲁斯·博伊特勒、朱尔斯·霍夫曼与已故的拉尔夫·斯坦曼!”

    “他们揭开了免疫防御的烽火台——博伊特勒与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如何点燃炎症烽烟;斯坦曼则寻获树突细胞,这位‘哨兵’教会T细胞辨认敌友,他们的战场在显微镜下的微观宇宙,却守护着亿万生命的疆土。”

    这届的评选除了洛珞这个特殊的获奖者外还有打破陈规的人。

    诺贝尔奖通常不授予已故人士,但评委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做出决定,最终经过商议,决定不取消斯坦曼的获奖资格。

    斯坦曼的空椅被白玫瑰环绕,其家人含泪抚胸致意。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手持诗集走向台前: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他用凝练的意象凿开现实冰层,‘地铁站台昏黄的光晕里,野花从混凝土裂隙探向钢轨’——如此诗句让我们在工业文明的机械心跳中,听见自然永恒的脉搏。”

    轮椅上的诗人指尖轻颤,仿佛正触碰波罗的海潮湿的薄雾。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肃立: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莱伊曼·古博韦与塔瓦库·卡曼!”

    “她们以非暴力抗争为武器:瑟利夫在战后利比里亚废墟中重建秩序,古博韦集结妇女以静坐终结内战,卡曼则擎起也门民主的火炬,今夜荣光属于所有为平等而战的女性——当她们昂首前行,世界必须侧耳倾听!”

    三位女性并肩而立,传统头巾、非洲彩袍与西装的色彩在讲台上交织成人类勇气的旗帜。

    每一位获奖者的名字被念出,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领域,却都在各自的疆域里,以非凡的智慧、不懈的探索、无畏的勇气或深邃的思考,拓展着人类认知与生存的边界。

    他们的名字,在这一刻被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荣誉殿堂之上。

    音乐厅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中央。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陛下,这位诺贝尔奖传统的最高见证者,亲自走向每一位获奖者。

    当他立于洛珞面前时,目光中既有对科学成就的由衷赞赏,也隐含着一丝对这年轻科学家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力量与复杂背景的了然。

    国王陛下郑重地将象征至高科学荣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证书、那枚镌刻着智慧女神形象的纯金奖章,以及代表着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信封,一一交到洛珞手中。这一瞬,凝聚了华国科学界数代人的期盼与奋斗,也凝固了历史。

    聚光灯追随着洛珞,他沉稳地走向演讲台。

    台下,刘艺菲紧握着双手,眼中充满骄傲与关切;远处,是无数同胞乃至全世界注视着这场直播的目光。

    他深吸一口气,清澈而平静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殿堂:

    “尊敬的国王陛下,皇室成员,各位诺贝尔奖得主,女士们,先生们:

    “站在这个承载着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伟大精神与人类最高科学理想的殿堂,接受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激与深深的敬畏。

    “数学方程,是我们理解宇宙奥秘的语言,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如同描绘流体世界的一幅宏伟却混沌的画卷,我的工作,洛氏湍流理论,旨在为这幅画卷寻找一种新的、更清晰的解读方式。”

    “探索湍流那无序表象下的有序结构,不仅是对纯粹理性之美的追寻,更是我们解锁未来清洁、无限能源——可控核聚变——所必须跨越的关键门槛,今天,这份荣誉不仅是对理论探索本身的认可,也是对它在华国黄泽岛‘盘古’装置风洞实验、气象模型验证中所展现出的巨大实用价值的肯定。”

    “然而,这份荣耀绝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属于那些在实验室里昼夜不息、在计算桌前绞尽脑汁的团队成员们,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思想转化为现实;它属于我的祖国,是它提供了稳定、强大的科研环境和不懈的支持,让大胆的科学构想得以生根发芽,让验证理论的宏伟工程‘盘古’得以拔地而起,我深深感恩于这片哺育我、成就我的土地。”

    “这份奖项,更属于所有在基础科学领域默默耕耘、勇于挑战未知疆域的探索者们,基础研究是科技大厦最深的根基,是驱动人类文明向前的核心引擎,它需要时间的沉淀、耐心的等待,更需要开放的国际合作与纯粹的对真理的追求,我期待,这份荣誉能够激励更多年轻的头脑,无论他们身在何方,都能勇敢地投身于揭开自然规律面纱的伟大事业中。”

    “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永无止境,对星辰大海的向往亘古不息,我们站在一个能源格局深刻变革、太空探索方兴未艾的时代路口,我深信,科学的力量,源于对真理的执着探索和无畏的应用实践,应当用于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服务于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而非筑起新的高墙,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与智慧的星光,不仅闪耀在这座奖杯上,更能照亮我们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谢谢大家。”

    洛珞的致辞,既展现了一位顶尖科学家对理论探索的深刻洞见和对应用价值的清晰认识,更饱含着对祖国培养的赤子之心和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切期许。

    他的话语没有煽情,却充满了理性的力量与厚重的责任感。当他结束发言,深深鞠躬时,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再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这掌声,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天才的褒奖,更是对一个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敬意。

    这一刻,洛珞左襟上那枚小小的国徽,在诺贝尔奖章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璀璨夺目。

    属于华国的第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终于实至名归地写入了人类科学史的荣耀篇章。

    此刻斯德哥尔摩时间正值下午五点半,但另一端大洋彼岸的京城已经午夜十二点多了。

    虽然诺贝尔颁奖典礼有CCTV的人现场录制还有全球直播,只是华国显然不可能在这个午夜时分,跟着一块同步直播。

    洛珞这一荣耀万千的时刻,以及那精彩的发言,都要等到明天,经过央视的主编记者们一同整理好文稿,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经过多个领导审批后,在新闻里跟大家正式见面。

    但却有人提前关注着这一幕。

    西山小院里,看着最新传回来的视频里,洛珞的获奖致辞,老领导欣慰的点了点头。

    这里面很多话不仅仅是洛珞的获奖感言,更是华国对能源发展的看法和方向。

    类似的话他们的能源部,外交部,电力局等部门已经在各种场合说了不知道多少,但恐怕加在一起都没有这次的声音大。

    即便是同样的话,也要看由谁来说,在什么场合说。

    距离伏羲堆的完成已经很近了,夸父项目甚至已经一口气规划了三个新的商业堆,只等伏羲堆建成就立刻动工。

    按照这个趋势,不出两年,整个华国的电力系统就将完全告别火力发电,大量的煤炭企业,工厂也势必会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他们却丝毫不担心,因为他们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循序渐进,徐徐图之。

    只不过到时候影响的肯定不是华国内部,整个世界的能源格局都将随之动荡,而现在伏羲堆建成并网有些事没有可能瞒住,那就不如慢慢的给世界吐露点消息,免得到时候被打个措手不及,搞出什么能源动荡,在反过来影响到华国就不好了。

    此时,正在领导感慨之际,秘书轻手轻脚地上前,递上一杯热茶,声音难掩激动:

    “领导,洛教授这奖拿得实至名归啊!华国等了百年,终于有了这枚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零的突破,硬生生用实力把西方人的傲慢砸开了口子,这荣耀,全是他一步一脚印拼来的——没有他,哪有今夜国人的沸腾?”

    他眼中泛光,仿佛又看到网络狂欢的盛景:微博瘫痪、街头欢腾,洛珞的名字如星辰般点亮了华国夜空。

    领导接过茶盏,指尖摩挲着温热的瓷壁,沉默片刻。

    他想起洛珞出发前夕,在西山那场密谈:伏羲堆的蓝图、“龙睛”构型的潜力,还有西方虎视眈眈的“能源霸权”炒作。

    他轻叹一声,欣慰化为更深邃的思绪。

    “你说得对,这奖是洛珞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荣光。”

    领导抬眼,目光如炬:

    “但别忘了,伏羲堆的商业化还没完成,聚变能源的规则尚未真正改写,世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洛珞的成就,岂止一个诺奖能囊括?”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有力:

    “再过十年、二十年,当伏羲堆点亮千万城市,当‘龙睛’构型重塑全球能源秩序,人们回看今天这一幕,只会说——‘让洛珞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不是华国的幸运,而是诺贝尔奖的荣耀!’”

    小院陷入短暂的寂静。

    秘书怔住,随即恍然大悟:是啊,洛珞早已不是“获奖者”,而是“定义者”。

    他的理论重构了物理疆界,他的武器震慑了太空,他的堆芯将焚尽旧时代的桎梏。

    诺贝尔奖不过是一枚迟到的勋章,真正的历史,正由洛珞在西山之外悄然书写。

    茶香袅袅中,领导望向院外层迭的山峦,仿佛看见伏羲堆的火焰已映红天际——那才是华国乃至世界科技的最顶尖冠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