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龙府的密信快马加鞭送到冯胜与傅友德军中时,两人正在帐中研究地图。见是朱高炽亲笔墨迹,冯胜立刻屏退左右,傅友德则紧锁帐门,二人围坐案前,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
密信中,朱高炽将诱杀贵族番主与陈朝宗室的计划和盘托出。
两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越看越心惊,手中的信纸都微微颤抖。
冯胜捋着花白的胡须,低声感慨:“两位殿下年纪轻轻,手段竟如此狠辣!这连环计一环扣一环,不仅要将安南的地头蛇一网打尽,还要把所有脏水都泼到胡季犛身上,真是……真是算无遗策。”
傅友德面色凝重,指着重广平镇的字眼说:“计划虽妙,却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天下人并非傻子,我军十数万大军围追堵截,却屡屡让胡季犛逃脱,还恰好每次都让他能找到贵族宗室的聚居地!时间一长,难免有人会怀疑是我军故意纵容。一旦流言四起,不仅会动摇我军军心,更会让大明的‘正义之师’名声受损。”
冯胜点点头,深以为然:“傅老哥所言极是!两位殿下只想到了如何清除障碍,却忽略了人心向背的细节。咱们得想个办法,给这个计划补上这个缺陷,不能让两位殿下的心血白费。”
他们征战沙场数十年,深知舆论的重要性。
明军此次出征,打的是“吊民伐罪、恢复陈朝”的旗号,若是被人戳穿是借刀杀人、蓄意屠灭安南本土势力,不仅会激起安南百姓的激烈反抗,甚至可能引发其他藩属国的猜忌,动摇大明的宗主国地位。
两位老将军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担忧。
他们知道,这个计划的漏洞必须弥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两人沉默片刻,皆是人老成精,瞬间便有了主意。
傅友德压低声音:“不如……咱们演一场戏?”
“演戏?”冯胜挑眉。
“对,演戏。”傅友德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外界不是疑惑我军为何剿不灭胡季犛吗?咱们就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就说你我二人不和,为了争抢平定安南的首功,暗中互相使绊子!他追击时我故意放慢速度,我设伏时他故意泄露消息,才让胡季犛屡屡逃脱!这样一来,所有的质疑都会转移到你我身上,与两位殿下无关。”
冯胜愣了一下,随即拍案大笑:“好主意!还是傅老哥想得周全!只是这样一来,你我二人的名声可就毁了。到时候,陛下即便不惩处我们,恐怕也会让我们解甲归田了。”
傅友德目光一怔,随即释然地笑了:“解甲归田也好。你我征战一生,从濠州起兵到平定四方,现在大明国泰民安,也该歇歇了!常遇春、邓愈、徐达三位老兄弟都已相继病逝,李文忠也重病卧床,怕是时日无多。我们这一批开国元勋,也确实到了该交棒的时候了。”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唏嘘:“两位殿下年轻有为,有勇有谋!将来大明的江山,终究是他们的!这些脏活、累活,还有这些骂名,理应由我们这些老家伙来背,不能脏了他们的手。”
冯胜闻言,心中也是一阵感慨,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几十年前。
那时候,他还是个懵懂少年,跟着朱元璋在濠州起兵。
身边是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这些意气风发的兄弟,大家一起吃不饱饭,一起睡草堆,一起拿着简陋的兵器,跟元军拼杀。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却充满了希望。
大家都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能推翻元朝的暴政,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徐达沉稳老练,是他们的主心骨,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从不退缩;常遇春勇猛无敌,号称“常十万”,冲锋陷阵,无人能挡;邓愈年轻有为,心思缜密,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好建议;李文忠是上位的外甥,却一点架子都没有,跟他们亲如兄弟,打起仗来也毫不含糊。
他们一起打下南京,一起平定陈友谅,一起消灭张士诚,一起北伐大都,一步步把大明的旗帜插遍了天下。
可如今,常遇春早在洪武二年就病逝了,年仅四十,那时候他们还在北伐的路上,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邓愈也在洪武十年去世,走的时候才四十一岁;徐达是他们中最长寿的,却也在去年离开了他们,但死前是笑着的。
现在,连李文忠都重病卧床,听说已经不能下床了,恐怕也时日无多。
想到这里,冯胜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如今就只剩下他和傅友德两个人了。
傅友德也看出了冯胜的伤感,他拍了拍冯胜的肩膀,叹了口气:“是啊,时间过得真快!想当年,咱们在鄱阳湖跟陈友谅大战的时候,徐天德率领主力正面强攻,常遇春带领水师绕后偷袭,邓愈负责押运粮草,文忠保护后方,何等威风!可现在,就剩下咱们两个老骨头了。”
他顿了顿,语气中充满了唏嘘:“咱们这一辈子,打了太多的仗,杀了太多的人!现在大明太平了,百姓也过上好日子了,咱们也该歇歇了。解甲归田,种种田,养养花,陪陪家人,也算是善终了。”
冯胜点点头,擦了擦眼角的湿润:“你说得对!咱们这些人,早就把命交给大明了。现在能活着看到大明繁荣昌盛,已经很满足了。那些骂名,就让咱们来背吧,不能让年轻一辈的殿下们受委屈。”
“好!”傅友德重重地拍了拍冯胜的肩膀,“为了大明,为了兄弟,背些骂名又如何?!”
两位老将军心中都清楚,这样做的话,他们的一世英名可能会毁于一旦,但是即便如此,二人也丝毫不以为意。
朱高炽与朱雄英是他们看好的晚辈,是足以接替他们,带领大明走向更辉煌未来的继承人。
他们戎马一生,早已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
他们更看重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是天下百姓的安危福祉。
冯胜想起了自己年少时,亲眼目睹元军残暴统治下,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状。
正是为了改变这一切,他才毅然投身朱元璋麾下,南征北战数十载。
如今,大明终于安定下来,他绝不能让任何不稳定因素,影响到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傅友德则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的儿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有的在朝中为官,有的在军中任职,生活安稳幸福。
他深知,这份安稳,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
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永远享受这份太平,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自己的名声。
更何况,他们相信朱高炽和朱雄英的为人与能力。
这两位殿下不仅有雄才大略,更有一颗体恤百姓、尊重功臣的心。
他们相信,等平定安南之后,两位殿下一定会向朱元璋禀明真相,还他们一个公道。
就算不能恢复名誉,他们也无怨无悔。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
相比于大明的江山永固,个人的英名又算得了什么呢?
两位老将军相视一笑,眼中没有丝毫犹豫,只有对未来的坚定和对晚辈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