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613章 民心凝聚!一切为了国策!

第613章 民心凝聚!一切为了国策!

    得到朱元璋与朱标的全力支持后,整个大明如同被上紧发条的巨轮,以惊人的效率转动起来,全力推进辽东移民计划。

    什么是国策?

    国策不是朝堂上临时商议的小事,也不是针对某一地区的短期安排,而是关乎大明国祚、惠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是需要举全国之力推进、君臣百姓共同遵循的核心政策。

    它意味着朝廷会将其放在所有事务的优先位置——从中枢到地方,从户部的粮草调拨、兵部的军队护送,到地方州府的登记组织、辽东的安置筹备,所有部门都要围绕这一政策运转,无需再为“是否该做”、“是否重要”争论,只需全力解决“如何做好”的问题。

    它代表着政策的稳定性与严肃性——一旦确定,不会因官员变动、短期困难而轻易更改,朝廷会投入持续的资源与精力,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让百姓能放心依赖,不必担心“朝令夕改”;同时,任何阻碍国策推进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影响大明长远利益的大事,必然会受到严肃处置。

    它更承载着国家的根本目标——此次辽东移民作为国策,核心是为了缓解北方人地矛盾、开发边疆资源、巩固大明北方屏障,最终实现百姓安居、国家长治久安,每一步安排都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展开,而非只图眼前的便利或利益。

    简言之,国策就是大明的“定盘星”,是整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核心方向,既需要最高统治者的坚定支持,也需要全国上下的协同努力,其影响会贯穿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关乎王朝的兴衰与百姓的长远福祉。

    朝堂之上,户部连夜调拨粮草、农具与银钱,将土豆种薯、玉米种子分装成份,按报名人数提前运往各集合点;兵部则下发调令,要求北方三省及沿途卫所派遣精锐将士,负责移民的护送与沿途安全;通政使司则每日传递各地进度,确保信息畅通无阻,让中枢能及时掌握移民筹备的每一步动态。

    地方州府的官员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各州府县衙的登记点外,官员们带着衙役逐人核对身份,将报名百姓按籍贯、家庭人数登记造册,再以百户为单位编成队伍,方便后续管理与护送。

    对那些年迈体弱或带着幼儿的家庭,官员们还特意标记出来,叮嘱护送人员多加照看。

    待同一区域的百姓登记完毕,官差与衙役便带着队伍前往朝廷指定的大集合点——山东的集合点设在登州、莱州,河南的集合点设在开封,山西的集合点设在太原,每个集合点都提前搭建了临时棚屋,储备了足够的口粮与饮水,供百姓临时休整。

    地方卫所的将士们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按兵部与五府调令,提前清理沿途的匪患与不安分的小股外夷,在险滩、山路等易出事故的地段安排人手值守;护送移民时,将士们或骑马巡逻,或步行跟随,将移民队伍护在中间,确保每一支队伍都能安全抵达集合点。

    途中所需的粮食、药材,由卫所提前运送到沿途驿站,百姓每到一处驿站,都能领到热饭、热水与御寒的草料,即便遇到阴雨天气,也不用忍饥受冻。

    待移民队伍陆续抵达沿海集合点后,早已等候在此的漕运船只便开始有序接驳。

    这些船只原本用于转运粮草,如今被临时改造,船舱内铺上干草,留出通风口,确保百姓乘船时的舒适与安全。

    负责押运的水师将士仔细清点人数,核对名册,待所有百姓登船后,船队便扬帆起航,沿着海岸线向辽东驶去——走水路远比陆路更快,原本需两三个月的路程,走海路只需二十余日,既能减少百姓的奔波之苦,也能让他们更快抵达新家园。

    而此时的辽东,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朱高炽此前留下的军政官员与军民,连同归顺的外夷部落,全部投入到迎接移民的筹备中。

    在辽阳、沈阳、开原等规划好的安置区域,军民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带着水泥、红砖与木材搭建房屋,这些房屋采用统一规格,墙体厚实、屋顶覆瓦,还预留了烟囱与储物间,短短半个月,便有上千间房屋拔地而起;另一部分人则沿着移民登陆的港口到安置点的路线,修建驿站与简易道路,驿站内储备好粮食、柴火与药材,道路两旁还设置了指引路标,确保移民上岸后能顺利前往新家。

    周兴与刘真两位镇守辽东的将军,更是将此事当成头等大事。

    他们亲自巡查安置点的建设进度,对房屋质量、物资储备逐一核查,还下了死命令:“凡移民船只抵达港口,必须有将士全程护送,不得让一人掉队;安置点要保证每户百姓有房住、有粮吃、有农具用,若出现百姓受冻挨饿的情况,相关责任人一律严惩!”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他们还从军中抽调郎中,组成临时医疗队,在各安置点设立医疗棚,随时准备为移民诊治伤病。

    因为周兴与刘真心中很清楚,多亏了朱高炽这位胖殿下,辽东移民才会被朝廷定为国策,辽东也终于有了摆脱“地广人稀、发展停滞”的机会。此前辽东虽有粮种推广的初步成效,却始终受困于人手不足,大片黑土闲置、工坊难以运转、边境防御薄弱,即便他们想推动发展,也只能有心无力。

    是朱高炽从辽东回京后,据理力争,不仅点透了北方三省的人地矛盾与人口疯涨隐患,还拿出了详实可行的移民方案,才让陛下与太子殿下放下顾虑,将移民提升为国策。

    这不仅意味着辽东能迎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更能借助朝廷的全力支持,完善村落、工坊、驿站等基础设施,让辽东从“边境戍守之地”真正转变为“百姓安居、粮草丰足”的富庶之地,甚至未来能成为大明的北方粮仓与防御屏障,这份机遇,全是拜朱高炽这位胖殿下的远见与坚持所赐。

    而他们现在二人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辽东做好一切准备!

    从南到北,从内地到辽东,整个大明都沉浸在一股热火朝天的干劲之中。地方官员为登记集合忙碌,卫所将士为护送安全奔波,辽东军民为搭建家园出力,就连沿途的百姓,看到移民队伍经过时,也会主动送上热水与干粮。

    那些踏上迁徙之路的百姓,虽远离故土,却没有丝毫愁容——他们看着护送的将士、充足的物资,想着即将拥有的良田与房屋,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远在金陵的朱元璋与朱标,每日接到各地传来的奏报,看着移民队伍顺利集结、船只有序启航、辽东房屋不断建成的消息,脸上满是欣慰。

    朱元璋指着奏报对朱标说:“朕当初还担心此事难以推进,如今看来,只要朝廷真心为百姓着想,上下一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朱标也点头附和:“这不仅是在开发辽东,更是在凝聚民心。等移民在辽东安稳下来,大明的根基只会更稳。”

    而朱高炽虽身在金陵,却时刻关注着辽东的动态,他通过驿站传递的消息,不断调整后续计划,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这场跨越千里的移民,不仅是大明开拓疆土的壮举,更是为百姓谋福祉、为王朝谋长远的关键一步。

    当第一批移民船只抵达辽东港口,当百姓们踏上肥沃的黑土地,住进崭新的房屋,领到属于自己的农具与粮种时,这场国策的成功,便已注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