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609章 人与环境!惨痛的例子摆在眼前!

第609章 人与环境!惨痛的例子摆在眼前!

    听到朱元璋与朱标坚决反对,朱高炽心中虽有准备,却也不愿就此放弃——辽东的人口缺口若不解决,此前的粮种推广与外夷整治成果,迟早会因人力不足而停滞。

    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语气愈发恳切:“皇爷爷,孙儿明白移民之事关乎民生,也知晓洪武三年的教训,可孙儿提议迁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看到了内地与辽东的根本矛盾。”

    朱元璋抬了抬眼,示意他继续说。

    朱高炽定了定神,缓缓开口:“皇爷爷可曾想过,为何陕西、河南、山西这三省,自古便是灾荒与战乱的重灾区?这三省是咱们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历史悠久,土地开发得最早,几乎所有能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垦成了耕地,连山间的坡地、河边的滩涂都没放过。可土地就这么多,人口却一年比一年多,到如今,三省的人口密度早已远超其他省份,有的地方甚至一户人家只能分到两三亩薄田,连温饱都难以为继。”

    “再看环境,”朱高炽的声音沉了几分,“孙儿曾在典籍里看到,秦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还有大面积的森林,可到了如今,那些森林早就被砍伐一空——百姓要烧柴、要盖房、要开垦新田,森林没了,水土就保不住了。下雨时,山上的泥土顺着坡地往下冲,淹了农田;天旱时,没了森林涵养水源,河里的水很快就干了,田地只能干裂。所以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自古便是‘十年九灾’,一旦遇到水旱,必然会烽烟四起。”

    他顿了顿,举出实例:“远的不说,就说前朝末年,陕西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才出了那么多流民,最后酿成大乱。历朝历代,大部分的战乱都从这三省爆发,归根结底,还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环境太脆弱,百姓活不下去了,才会铤而走险。”

    “可南方就不一样了,”朱高炽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笃定,“江南、湖广一带,人口密度远低于北方三省,森林覆盖率高,河流湖泊多,自然环境好。就算遇到水旱,森林能存水,河流能灌溉,百姓还能靠捕鱼、采摘野果度日,极少出现大规模饥荒……就算有灾荒,也能靠着良好的环境快速恢复,不会像北方那样,一灾就是数年,一乱就是千里。”

    说到这里,朱高炽的目光落在朱元璋与朱标身上,语气愈发恳切:“孙儿提议移民辽东,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辽东地域广阔,森林茂密,河流众多,自然环境比南方还要优越,可人口却不足十五万,大片土地闲置。”

    “若是将北方三省的无地农户、流民迁到辽东,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两方面。一来能从根上缓解三省的人地矛盾——现在陕西、河南、山西很多地方,一户人家守着两三亩薄田,收的粮食连自己都养不活,为了争一块能种的坡地、一口能浇田的水井,邻里之间打架、宗族之间械斗的事屡见不鲜;一旦遇到灾荒,地里没收成,没地的农户只能去抢、去逃,最后要么成了流民,要么跟着乱匪闹事。迁走一户,就少一户抢地的人,少一户灾年时需要救济的人,三省的官府不用再为了分配土地、赈灾粮发愁,地方治安也能安稳不少,这是从根源上减轻三省的压力。”

    “二来能真正开发辽东的土地与资源——辽东有大片肥沃的黑土,现在只开垦了万余亩,剩下的土地要是都种上土豆、玉米,每年能多收几千万斤粮食,足够养活几十万人,到时候辽东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往内地运粮,成为大明的‘北方粮仓’;而且辽东的森林里有优质木材,山里有铁矿、煤矿,移民过去后,农户种地,工匠开矿、造船,既能充实辽东的产业,又能让辽东的防御工事更坚固,成为抵御草原部落的屏障。”

    “这真不是折腾百姓,而是给他们一条活路啊!北方三省的无地农户,留在原地要么饿死,要么等着灾荒来了逃荒;流民更是居无定所,朝不保夕。迁到辽东,他们能有自己的田、自己的房子,还能免五年赋税,不用再担心没饭吃、没地方住。对大明来说,既少了北方三省的流民隐患,又多了一个富饶的辽东,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怎么能说是折腾呢?”

    这番话在当时的时代,堪称超前——此前朝堂讨论移民,无论是洪武三年的山西移民,还是往北平、宣府等地的迁徙,核心出发点始终围绕“填补边境空缺”、“充实国防”,要么是为了让战乱后的土地有人耕种,要么是为了让边境有足够人口抵御外敌,从未有人像朱高炽这样,从“人口与环境平衡”的深层逻辑去分析。

    以往的官员奏疏里,只会提“某地缺人”、“某地人多”,却没人想过“人多为何会成灾”、“环境为何会影响民生”,更没人把北方的灾荒、战乱与“人口过载、环境脆弱”直接关联起来。

    可朱高炽所说的,全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铁一般的事实:北方三省的灾荒频发,几乎是“十年一大灾,五年一小灾”,陕西的旱灾、河南的黄河水患、山西的蝗灾,每年都有奏疏上报,朱元璋与朱标为了赈灾,不知耗费了多少国库银两,也不知见过多少流民逃荒的惨状;三省的人口拥挤更是肉眼可见,有的村落里,房屋挤着房屋,连村口的小路都被开垦成了巴掌大的农田,农户为了争一块能种的土地,甚至会大打出手。

    而南方的环境优势、安稳度日,也是两人亲身感受过的——江南一带河流密布,森林郁郁葱葱,就算遇到雨水多的年份,也能通过河道排水,极少出现大面积涝灾;就算天旱,河里的水也足够灌溉农田,百姓不用靠天吃饭。

    每年南方上缴的赋税,比北方三省加起来还多,却极少听说南方有大规模流民或叛乱,这些都是朱元璋与朱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从未系统梳理过的现实。

    朱高炽的话,相当于把这些零散的现象串成了一条逻辑线,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北方的乱,或许真的不是“运气差、多灾多难”,而是“人太多、地太少、环境扛不住”的必然结果。

    御书房内再次陷入沉寂,朱元璋手指停止了敲击龙椅,眉头紧锁,目光落在案上的奏折上——那上面正好有一份河南布政使上报的奏疏,说今年河南部分地区又遇旱灾,已有农户开始逃荒。

    太子标也垂眸沉思,他曾多次前往北方赈灾,亲眼见过百姓因土地稀少、灾荒频发而流离失所的惨状,朱高炽的话,正好戳中了他心中一直隐隐担忧的问题:若北方三省的人地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迟早还会出大乱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