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与朱雄英在辽东已驻守大半年,这半年里,两人分工明确,将辽东的治理打理得井井有条。
朱高炽主抓粮种推广与外夷整治,朱雄英则协助监督军政与民生事务,两项核心工作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在粮种落实上,从美洲带回的土豆、玉米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辽东平原的黑土肥沃,种下的土豆能长出拳头大小的块茎,玉米秆能长到一人多高,穗粒饱满;即便是丘陵地带的沙质土壤,土豆也能在石缝中扎根结果,玉米只需少量灌溉就能存活,完全不受当地温差大、降水不均的气候影响,远比当地传统种植的粟米、高粱更易生长。
朱高炽深知粮种推广是辽东发展的根基,亲自从大明内地挑选经验丰富的农官,在辽阳、沈阳、开原等核心城镇开设了十余个粮种推广点。
农官们不仅免费发放土豆种薯与玉米种子,还亲自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军民与归顺的部落耕种:教他们如何挑选饱满的种薯切块、如何控制种植间距以保证产量;教他们给玉米搭架引蔓、如何判断成熟时机;甚至还示范如何用玉米秸秆喂养牲畜、用土豆茎叶制作饲料,最大化利用作物资源。
这些作物的优势肉眼可见——土豆无需育苗,只需将种薯埋进土里便能发芽,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仅需三个月;玉米耐旱耐贫瘠,即便遭遇短期干旱也不会大幅减产,且产量远超当地传统作物,粟米亩产最多两百斤,而玉米亩产可达六百斤,土豆更是能突破千斤。
短短半年时间,在农官的指导与政策激励下,辽东各地军民与归顺部落积极开垦荒地,已开拓出万亩粮田。
当第一批土豆迎来秋收时,辽阳附近的农田里,农户们挖出的土豆堆积如山,经统计亩产竟达千斤,仅这一批土豆,就足够养活数万人。
这不仅让辽东军民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还储备了大量余粮,彻底扭转了以往辽东需从山东、天津等地长途运粮的被动局面,为后续开发辽东打下了坚实的粮食基础。
外夷整治方面,朱高炽以“恩威并施”为策:对拒绝归顺、屡次劫掠的部落,如之前屠灭的蒙古部落,他果断派兵清剿,以铁血手段震慑周边;对愿意归附的女真、蒙古部落,则授予他们耕地与农具,允许他们参与互市,让部落子民能通过耕种与交易获得温饱。
大半年下来,辽东境内的叛乱与劫掠几乎绝迹——此前那些拒不归顺、时常袭扰明军粮道与村落的部落,如女真兀良哈部、蒙古泰宁卫残余势力,在朱高炽的铁血清剿下,要么被击溃后分散归附,要么逃往边境之外,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劫掠;即便是曾有抵触情绪的小部落,在看到归顺部落能获得粮种、农具,还能参与互市换取生活物资后,也主动放下戒备,接受大明的管控。
大部分外夷部落都已纳入大明的管控范围——朱高炽在各部落聚居地设立了“抚夷司”,派驻官员负责登记人口、传达政令,还挑选部落中的青壮年编入“乡勇营”,协助明军巡逻边境;部落的赋税也改为缴纳粮食或皮毛,既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也让大明能更好地统筹资源。
边境逐渐趋于稳定——以往明军需常年在辽阳、开原等地重兵布防,防备部落突袭,如今巡逻队在边境线巡视时,极少再遇到武装冲突;周边部落与大明军民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有的部落子民会主动到明军城镇售卖渔猎所得,有的则学习耕种技术,边境线上的紧张氛围被和平共处的景象取代,为辽东后续的开发与移民创造了安全环境。
然而,平静之下,一个巨大的难题却始终困扰着朱高炽与朱雄英——辽东的人口实在太少。
据军政司统计,目前辽东境内的大明军民不足十万,加上归顺的外夷部落,总人口也不过十五万。
而辽东地域辽阔,从辽阳到开原,再到山海关外的广袤土地,若想全面开发,至少需要数十万劳动力。
更关键的是,归顺的外夷部落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即便有部分部落开始耕种,也只是浅尝辄止,缺乏系统的耕种知识与工具使用技巧,难以承担大规模开垦的任务。
许多已开垦的粮田,因人手不足,只能粗放管理;工坊、矿山因工匠短缺,迟迟无法扩大规模;甚至连边境的防御工事,都因士兵数量有限,难以做到全面布防。
“人口是辽东发展的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再好的粮种、再肥沃的土地,也无法发挥作用。”
这日,朱高炽与朱雄英在辽阳府衙议事,朱高炽看着手中的人口统计表,眉头紧锁,“咱们在辽东做得再多,若不能解决人口问题,辽东终究只是个空有潜力的边境,成不了大明的‘北方粮仓’与‘外防屏障’。”
朱雄英也深以为然,他补充道:“高炽,此前咱们已从辽东驻军家属中动员了部分人定居,但数量太少,杯水车薪。想要快速填补人口缺口,恐怕只能从大明内地迁徙移民。”
“没错,只有说服朝廷组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高炽眼中闪过决断之色,“我决定回京一趟,亲自向皇爷爷与朝臣们陈述辽东的现状与潜力。只要朝廷能下旨,从山东、河南等地迁徙无地农户、流民来辽东,并给予他们免税、分田、赠农具的政策,定能吸引大量百姓前来。”
朱雄英担忧道:“只是内地百姓多安土重迁,怕是不愿远离家乡。而且朝中或许会有大臣反对,认为迁徙移民耗费财力,得不偿失。”
朱高炽早已考虑到这些,他缓缓说道:“安土重迁是实情,但山东、河南等地常有水旱灾害,许多农户本就无地可种、无粮可吃,只要咱们给出足够优厚的条件——比如每户分二十亩良田、免除五年赋税、免费提供粮种与农具,再派人沿途护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百姓们未必不愿来。”
“至于朝臣的反对,”朱高炽语气坚定,“我会带上辽东的粮种收成、土地勘察图与外夷归顺的名册,用实打实的成果告诉他们,迁徙移民不是耗费财力,而是为大明开拓疆土、积累财富。辽东一旦发展起来,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为内地提供粮食与战略物资,这笔账,皇爷爷与朝臣们定然能算清楚。”
商议既定,朱高炽立刻着手准备回京事宜。
他将辽东的军政事务暂交周兴与刘真打理,又叮嘱二人继续推进粮种推广与部落安抚,切勿因他离京而松懈。
同时,他挑选了一批颗粒饱满的土豆、玉米,绘制了详细的辽东土地与人口分布图,还带上了归顺部落首领缴纳的贡物,作为说服朝廷的凭证。
三日后,朱高炽与朱雄英登上前往应天的船队。
临行前,周兴与刘真送至码头,望着两位殿下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此次回京,不仅关乎辽东的未来,更关乎大明开拓边疆的大计。
若朱高炽能成功说服朝廷,大量移民涌入辽东,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终将迎来真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