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马伏山纪事 > 第一百六十六章 走出大山

第一百六十六章 走出大山

    二哥原计划在哈密五爷家耍几天后,再到航校看望那长辈子,这下时间紧,就打算快去快回。只要能够在老家顺利招工,看望长辈子的机会多的是。二哥在慢车上这样想。

    他回到马伏山,又是一个周末。他这次轻装疾进,让孩子好失望,没有先前进疆那样,总算带一些好吃的零食,比如葡萄干,蜜枣、哈密瓜之类的美味。等我们聊了好久,二哥才微笑着说,你们也别不开心,我再走得急,总不至于忘记跟你们带点见面礼。二哥到里屋去,提出一包最让人羡慕的黄灿灿的葡萄干,这是五爷家自晾的,干净,颗粒大,颜色鲜,味道香,你们快点吃吧。二哥是爱读长篇小说的青年,从小就会写作文,还懂得制造悬念,吊胃口,我真是服了。

    我问二哥怎么才一周多不到两周,花那么多路费,总还是该多玩几天吧。他把招工的事情跟我说了,叫我帮忙分析一下。可我也不懂修公路工程方面的事,一个外行,所谓隔行如隔山,还是不方便开口。

    二哥开玩笑地说:你吃了我的东西,还是要帮我做点事。

    我也开玩笑道:这几个小孩子,也一样享受了,怎么办?你也要叫他们帮忙。

    二哥说:那倒不至于。你就说说,我招工过去,有没有风险。

    我便开始分析起来。你要招工,找什么工,做什么,找多少,多大年龄的人适合做事,路费和生活费,还有打杂开支怎么办,大队人马一动,牵涉到安全工作,还有车辆组织,等等,麻烦事情多得很。你这是第一次组织民工,你要想细点,想远点,不然,就会费力不讨好。我知道,你学了不少手艺,做过煤炭生意、粮食生意、小百货生意,还到河南贩卖过大扫把,但做工程项目远比这些复杂。

    我还问二哥,你招工前,应该找到工程项目,至少要有意向,比如跟某位大包工头说好,在他旗下找一点活儿干,最好要有合同,不然的话,你把人拉过去,没有事干怎么办?

    二哥说,他与大哥研讨过,要是把工程找到先签合同,假设找不到人,或者人少了会延迟工期,那样就会亏大钱。

    我可不那么想。相比之下,招工更容易。自土地下户种植以来,从土地上节省了大量人力,光说马伏村的富余劳动力加起来有几百人,这是你以前跟我说过,光四队就有三四十人,还有附近几个队,还有亲戚朋友,凭你的影响力和信誉度,目前要招百把人去打工,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二哥,你说是不是呢?

    还有,这些无事可干的老乡们,时不时地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喝小酒,经济本来就困难,还要搞消费,家属意见大得很,有时还听见小两口打架吵架,影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二哥要是能够找到事干,老乡们会感激不尽的。

    我跟二哥建议:现在要做到两条腿走路。他问这是什么意思。二哥跟大哥商量一下,新疆和老家分别行动。那边,工程甲方由大哥负责找五爷的亲戚,最好整个合同,老家这边,二哥自己搞宣传发动,暂不定时间与人数,把风先吹出去,看有好多人,还可以多中取优。这样做就克服了被动与盲目的局面发生。

    我跟二哥这样一分析。他恍然大悟,做工程就不能象放鸭子一样,随随便便,必须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套路地进行。

    我还说,只要老家的人没有动步,就没有经济上的风险,大不了就是有风无雨。我跟他说,最好先找几个铁哥们任组长,分两三个组,让他们去说服关系好的人,一旦那边有眉目了,就正式启动计划。我跟他本子和笔,叫他要在平时做好记录。

    我们谈得很深入,我俨然成了二哥搞工程的军师。让二哥都产生了依耐性。可我有时也是纸上谈兵,说得多,做得少,缺乏实战经验。这可能是知识分子的通病。

    他还说,如果我能够在学校请脱长假,跟他一路去搞修路工程项目管理,写写画画的,就不另外请人手,还放心,该有多好。我知道大哥二哥都是小学文化,人虽然聪明,但考虑问题趋于简单化,缺乏周密的方案,有时凭意气用事,会出问题的。

    我还建议二哥跟二嫂商量一下。父母这边,我去说。老家这里二哥生意做得好好的,一下子就想抛弃熟悉的本行,改行到外地闯江湖,家人会不理解,不支持,就会产生阻力。

    二哥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他在深度思索中。

    在四队,二哥关系最好的要算煌。年龄相近,性格相合,从小一起玩,一起长大。几年前,煌不顾父母的阻拦,尽心教鞭炮手艺的第一个徒弟就是二哥。说起来他们还是师徒关系。他把包工程的事,先跟煌说了。煌目前跟二哥做的活儿不同,还是干老本行,做那安全风险最大的鞭炮。他说,他也想改行,可没有找到合适的,便一拖再拖。上面也因为安全工作在强调清理工作,还不止一次二次地打压,继续干活的已经没有几家了。者原材料可以做炸药,一再涨价,还在控制,利润越来越薄。二哥说起干工程,煌眼睛都亮了,给他带来了希望。还在萌芽状态,只能说过大概,成不成,还难说,就当是构想,等着瞧。说话留有余地。

    二哥接着找了童家二哥商量。童二哥满口答应,只要项目敲定了,随时一道去。

    接下来找姚铭,他是村干部,还有养猪场,暂时走不开。这是二哥早预想到的结果,但又不得不跟他通气,都是一家人,不能瞒着他。很快,上下几个队的人都知道二哥要包建筑工程,都跃跃欲试,外出挣点钱回来。

    大哥那边来信了,有市政工程,挖掘管道,如果愿意,马上就可以签合同。唯一要求的就是干活的持有乡政府开具的劳务输出证明。这个也简单,大不了把身份证拿去开一份就可以。

    二哥拜托大哥在新疆把生意包过来,找五爷家那位在市政工程公司工作的少爷把个关,早些把合同拿到,老家这边随时出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天是个周末,我在清流乡码头,等二哥一大队人马上船。一共五十多人,熙熙攘攘的,每一个老乡我都认识,个个身体强壮,应该是干体力活的好手。还有好几位亲戚老表都来了,覆盖马伏山下附近几个村的老乡。我看见他们,有说有笑,好高兴的。

    我到火车站,先找到以前冷江山介绍认识的罗美女,她父亲是大学教授,还是冷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一提起冷老师,罗美女就想起来了。她问我有什么事。到火车站能有什么事?当然是买票上车。我只有一个请求,这么多老乡要上车,又不能落下一个,就只有让罗大姐帮忙了。

    罗大姐欣然同意帮忙。还说,这个要求不高,我跟乘务员打个招呼,让你老乡们先上车,后补票。

    二哥听见这话,一下就放心了。他说:还说熟人好,不然,这么多人,列车只停留三分钟时间上车,好麻烦的。还说,幸好我来找到熟人,他一路上都着急,对上车这个环节没有把握。

    我送走了二哥那大队民工,我才放心地返回学校。一直等待二哥的来信与回音。终于等到新疆来信,一看那字迹就是二哥亲笔。好高兴了,终于等到了。然而,我打开一看,喜忧参半。喜的是,大队民工终于开工干活了。忧的是,有一位民工,也是亲戚,年龄最大的老王,我表妹桂花丈夫的老爸,在哈密车站附近一个小站,只停两分钟,车门不开,人太多,走丢了,他坐了一个星期的车,晕头转向了,人家喊下车,他却没有下车,没有下车的还有半傻的姚二娃。好在老王以前在北方当过兵,熟悉乘车的流程,应该会想办法走出困境的。二哥还要我回一下马伏山老家,跟老王的兄弟说一声,要是他回老家了,就跟新疆扯个回复,免得长时间牵挂。

    我不知道老王身上有没有打杂钱,要是身无分文的话,就该受苦了。这就看他怎么走出这个艰难的流浪时期。武威距离哈密只有几百公里,而离老家几千公里,要是让我选的话,还是继续往前走,别回头。当时,我跟二哥说过,尽量招那些年轻一些的,人不会昏头。可老王都年过半百,多年没有出远门,坐五天长途,还不是直达终点站,五次上下,都晕头转向,可想,这老王不适合外出。

    我找到老王的两个兄弟,他们又着急又生气,要求二哥安排人到哈密火车站找人接人。我不是当事人,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拒绝,也没有照单全收地答应下来,只能说给二哥带信,让他们妥善处理此时。人出门是为了挣钱,可人身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我给老王家的亲人说了一些宽心话,都是亲戚,出门挣钱的出发点是好的,对这样的意外,谁都不愿意,我们双方都要冷静处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