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抱着酒瓶昏昏欲睡,李世民喊了几句,始终没将人喊醒,确定承乾睡着了,李世民这才吩咐人进来把酒都收了,扶着承乾到内殿。
显德殿闹这么大的动静,太子妃那边不可能一无所知,李世民看了看榻上的承乾,心中对姗姗来迟的太子妃十分不满。
“你是太子元妻,太子醉酒,你到现在才知道?今日朕若不在这里,太子岂不是没人管了?”
苏氏早就要过来了,只是皇帝在这里她不好打扰,这才一直待在寝殿,想着皇帝离开之后,她再过来,没成想皇帝一直没走,太子醉酒的消息到了,她就顾不得许多,赶紧过来了。
“殿下轻易不吃酒,今日突然要了酒,臣猜测殿下心情郁郁,借酒消愁,原想着哄着翊儿睡下酒过来,又问陛下驾到。陛下与殿下商谈,臣不敢贸然打扰。还是宫人通报,说太子吃醉了,臣不放心宫人们伺候。”
此言一出,李世民也不好问罪,他跟承乾凑到一起,基本都是谈正事,苏氏有这个想法,倒也不奇怪。再开口说话,语气就温柔了许多。
“你是个好孩子,太子交给你,朕也安心,你好生照看太子。朕准了太子三日假期,明日太子不必上朝,让他好生歇一歇。”
苏氏拜下,替太子向皇帝谢恩。
李承乾一觉睡到日上三竿才醒,看到守在自己床榻一侧的太子妃,心中五味杂陈,他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夫婿,太子妃的情义,他多少有些受之有愧。
太子妃被惊醒,抬头看向给她披毯子的太子,四目相对,李承乾有些尴尬:“你醒了,我不知道你睡得这么轻。”
“妾身做姑娘的时候,睡得也沉,有了孩子之后睡得就轻了。”
李承乾明白,心中有了羁绊,就再难安眠
“昨夜我喝多了,麻烦你了。”
太子妃轻笑:“你我夫妻之间,说这些太见外了。对了,陛下要我告诉殿下,他批了您三日假期,算上今日还有两日,殿下都不必上朝。”
昨夜酒醉,依稀听到皇帝说批他三日假期,看样子皇帝这一次没有忽悠他。
“你好生回去睡一觉,明日我给穆穆请一日假,带你们娘俩出去走走。”
苏氏闻言,面上喜不自胜,进宫之后,一言一行皆有法度,随意出宫自是不能,更何况,她自绝于苏家,就算是出宫,也不知道往哪里去。
她独自出宫,不知往何处去,同太子一起出去,还是带着孩子一起,纠结的就不是去哪里了。
习惯了宅文化,还是独处更让人心静。李承乾让人弄了些吃食过来,填饱了肚子,就煮了茶水,静坐对弈。
午朝结束之后,皇帝来了,看脸色心情不怎么痛快,李承乾心下一沉,莫不是昨日酒喝多了,说了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就这么想着,李承乾捧了一盏热茶给皇帝,心中疑惑更甚,他小心开口:“父亲,可是臣昨夜酒后失言了?”
李世民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你舅父上疏,要吐蕃送质子来长安,我也有此想法,你意下如何?”
只是这个话题,不至于皇帝脸色这么阴沉,李承乾只道心累,今日又是一场恶战。
“吐蕃和暹罗那些国家不一样,吐蕃赞普就那么一个儿子,据说是赞普元后所生,除非大唐的兵马打到逻些城,不然的话,对方不可能同意。”
李世民道:“也就是想想,没真的要吐蕃送少主做质子。进入吐蕃的地界之后,好多的将士就出现了呕吐,昏迷,头痛喘不过气来。越往上,这样的反应就越厉害。咱们的大军,走到逻些城都难,策马上去跟人家作战,根本就是送死。”
李承乾垂眸不语,所以,皇帝的脸色到底为什么阴沉沉的。
“你说未来的人,是如何对高句丽那块地,进行有效治理的?不是羁縻州,是郡县那样的话治理。”
李承乾暗道:那是皇权高度强化之后的结果,眼下这个水平还达不到。从历史发展看,皇权高度强化和社会包容性,是一个反比例函数。莫说当下社会现实不支持,就是支持,他也不会帮着皇帝强化皇权。
皇帝在为将来攻下高句丽之后,难以进行有效治理而苦恼,所以,李承乾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感慨皇帝深谋远虑,还是说皇帝想的太多,都还没发兵,就想着治理的问题。
“这一次,水陆两线作战,一定要灭了高句丽。可你之前同我说过,李治打下高句丽之后,没能进行有效治理,很快又丢了。”
李承乾道:“李治打下高句丽没能进行有效治理,很大原因和吐蕃崛起有关。若是在父亲手里打下高句丽,应该不存在吐蕃的问题。比较令人头疼的就是高句丽人的反抗,以及高句丽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反抗可以武力镇压,自然环境这一块,只能慢慢改造。”
“我提出亲征高句丽,大臣们无一例外都持反对之声。我知道,他们的反对不是没缘由的。我的身体,确实经不起那么折腾。其实,从薛延陀折腾一遭回来之后,我的身体就不能跟从前比了。”
这么一说,李承乾就明白了,若说从前亲征高句丽,是怕李治“仁弱”,应付不了强臣和外敌,所以一把年纪带着李治出去打高句丽,留房玄龄在长安监国。
一来,李治走这么一遭,也算混了点儿军功,至少明面上太子跟随皇帝亲征高句丽,有助于树立李治在大臣们心中的伟岸形象。二来,高句丽自前隋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灭亡高句丽,文治武功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皇帝无论是军事战略,还是运气,都属于爆棚的那种,天崩开局打出天胡的效果,前半生戎马皇帝已经习惯了这种成绩,辽东一战没能完成灭国的期望,还把皇帝给搞抑郁了。
这一次,皇帝倒不用担心他震慑不住强臣和外敌,可从前宿怨未了,又有独眼龙太宗的传言刺激,高句丽这个中原心腹大患,成了皇帝如鲠在喉的存在,恨不能亲手斩灭,以解心头之恨。
然而,不管皇帝内心意愿如何,都必须考虑自己身体能不能支持的住这么一场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