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从东宫回到甘露殿,又失眠了。
从前用太子妃母子和李象,或是魏征还能威胁到李承乾,现在不行了。
如今的李承乾,爱着太子妃、李象、李觉以及魏征、杜荷等人,但也绝不会因为这些人的性命屈服。
他要是敢拿这些人威胁,李承乾就敢拿性命跟他这个君父拼个你死我活,给自己爱的人殉葬。
李世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现在的李承乾,总而言之两个字:难缠!
睡了一觉之后,李承乾父子起身洗漱,用过早膳,换了常服就要出宫去玩儿。
皇帝晚间在两仪殿设宴,白日里空闲,把自己窝在东宫,实在是憋闷。
宫人套好了车,正要出门,又见鱼敬之匆匆进来通报,皇帝诏书来了。
李承乾吩咐人设香案,接诏书。
张阿难宣读的是封王的诏书,皇长孙李象为淮王,嫡长孙李觉为雍王,加雍州牧。年底李象回京,正式于太极殿行册封礼。
“太子殿下,这是大喜,您拾掇一二,带着雍王千岁去甘露殿谢恩啊!”
李觉年幼,尚在懵懂,不知封王意味什么,看向父亲:“阿耶,不可以出去玩了,对不对?”
李承乾拍拍儿子后脑勺,说话的声音十分温柔:“可以的,去见过皇祖之后,阿耶带你出去玩。”
去见皇帝,常服不合礼数,李承乾又换了正装,拉着李觉到甘露殿谢恩。
李世民受完朝拜,让人将李觉带走,又将殿内侍奉的人都赶出去。
“你身上发生的事情太过离奇,我只是怕魏征生事,这才一时起了杀心。”
皇帝的解释,李承乾并不在意,于他而言,没有实际的成本付出,嘴上说的都是扯淡。
“父亲,舅父可能会生事,魏师傅不会生事,就是想生事,也不会在您青春正盛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魏师傅他活不过您。”
李世民笑道:“你什么好东西都要给他送,他咳嗽一声,你挖空心思给他寻药。承乾,说不定他再多活个十年,二十年都不成问题。”
“贞观一朝编撰前朝史册典籍,统共是八部史书,魏师傅主持了五部史书,他还是三省之中,最为繁忙的门下省长官,就这种工作量,魏师傅也多活不了几年。”
李世民轻笑:“你给民部弄得那个预算和决算,那些乱七八糟的绩效核算,后世的工作量,应该也不比大唐轻松吧?”
在“卷”这个方面,古今中外,没有上限。
“您为什么突然想着要给象儿和穆穆封王?”
免费的饭不好吃,何况皇帝倒贴的饭。
李世民笑道:“按照朝廷的法度,太子之子可享郡王之尊,你于国有功,你的孩子享亲王之尊,无甚不可。”
李承乾暗道:这理由找的真不走心,他于国有功,李象和李觉享亲王之尊,李治于国有什么功劳?李忠还封了亲王呢!
“父亲若没其他什么事情,臣就先告辞了,臣答应穆穆,带他出去玩儿,车驾都套好了,正要出门,您的诏书到了。”
李世民道:“正好,我也出去逛逛。”
“好!”
李承乾淡淡的应了,没等来拒绝,李世民还挺意外。
李觉长这么大,这是第一次出宫,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李承乾早有准备,抱着李觉一条街买到尾,不多时,跟来的鱼敬之、常何等人,手上就提满了。
“要不,去杜荷的酒楼吃一些?”
李世民笑道:“城阳隔三差五过来炫耀,说自己又得了多少钱,正好我也看看,到底是一座怎样的酒楼。”
酒楼堂倌认得李承乾,看到李承乾带了客人,依照此前家主的吩咐,将李承乾带上楼,却不是李承乾上次去的那一处雅间。
李承乾心知是为何,自不会缺心眼的问,祖孙三人坐下不过片刻功夫,各自一盏七宝擂茶。
“我还没说什么茶,你们就上了?”
堂倌忙上前回话:“茶汤无论浓淡,空腹食之有伤脾胃,点心多是甜腻之物,亦是不利脾胃之物。故而,我家东家设下这七宝擂茶,以芝麻、绿豆、葛粉、糯米、红豆、炒米及生姜为原料制成,空腹食之可充饥,反之便只是寻常茶汤。客人进门会上这道茶汤,是否食用,并不做强求。”
李世民尝了一口,还不错,眨眼功夫又是十八道时兴的小点心上来。
李承乾扫了一眼,花样繁多,就是数量,有点儿那个轮胎大厨的感觉。
那堂倌又拿上来厚厚一册菜单,忖度二人说话的语气,判定年长者为尊,遂将菜单先奉与李世民。
“高明,今日这一顿,记你账上。”
李承乾笑道:“那就记在我账上。”
皇帝就是把这里的菜挨个点一遍,杜荷也不会收他的钱,不存在。
李承乾偏过头去看,李世民斜了斜身子,让李承乾能够看到菜单。
这些个菜名,一股满满的的花里胡哨味儿,不过没办法,权贵就喜欢这么玩儿。
《红楼梦》里面,一个疙瘩汤都得起个文雅得到名字:小荷叶莲蓬汤。
李世民随便点了几个,将菜单递给李承乾,李承乾没什么吃的欲望,叫来堂倌就单个菜问了具体情况,点了三个适合李觉吃的菜。
上菜要些时辰,怕客人饿着,很快又上了几样小吃。
高档酒楼,娱乐设施十分齐全,根本不用吩咐,就有人摆上棋盘,牙牌令等物,还是分贴心的给李觉拿来了孔明锁,鲁班锁,九连环等物解闷。
李世民邀李承乾对弈,竟发觉自己在棋盘上占不到一丝便宜,不禁有些懊恼。
“你就不能让一让我?”
李承乾:……
基于皇帝的诉求,李承乾只能和皇帝再开一局,又落了下风,李世民失去了兴致。
“你的棋艺比高先生好得多。”
李承乾暗道:老爸跟皇帝下棋放水了!
“父亲,事物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今人见惯之物,放在千百年前,便如同神迹。”
李觉玩儿不转这种高难度的益智游戏,很快就没兴趣了,跑过来粘父亲。
======这里说一下秦英、韦灵符挟左道事件=====
这一段出自《资治通鉴》原文如下: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上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死者数人,诮让太子甚至。
玩儿旁门左道会足以废太子,所以李世民怕搞旁门左道的事情爆出来,李承乾会被废黜,就护着李承乾,杀了秦英和韦灵符。
《旧唐书》和《新唐书》只说了他宠幸称心,李世民杀称心,并没有说李承乾跟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李承乾搞旁门左道,应该是源于《续高僧传》和《法苑珠林》《大唐内典录》基础记载
《续高僧传》原文: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誷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阴陈的意思是私下说。
《法苑珠林》原文:近至贞观十三年。有西京西华观道士秦英。会圣观道士韦灵符还俗道士朱灵感。并薄解章醮敕令事东宫。惑乱东宫。结谋大意为事不果。秦英灵符灵感等。并被诛斩。私宅财物及有妇儿。并配入官。
《大唐内典录》原文:有道士秦英。扇动宫储。以琳著论讪毁祖祢。文帝大怒。
李唐认祖李耳,所以对道士比较敬重,秦英、韦灵符私下里告诉李承乾,说释法琳诋毁李唐的老祖宗李耳,这里的皇宗指道祖李耳,琳指僧人释法琳。
《续高僧传》和《大唐内典录》作者是释道宣,《法苑珠林》作者是释道世,这俩都是当时的高僧,说李承乾搞旁门左道是释道世提及了,并薄解章醮敕令事东宫,惑乱东宫,暗戳戳说李承乾搞旁门左道。释道宣并没有提及此事。这两位高僧谁说的对,现在无从考证,大家自行去看。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秦英、韦灵符之死,大概率就是佛道之争,为了平息佛道争论,杀的秦英和韦灵符,而不是说这两个人撺掇李承乾搞旁门左道。真正把李承乾搞旁门左道这个事件定性,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还有就是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不会废太子说的那句: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这句话也出自《资治通鉴》,《旧唐书》和《新唐书》没有相关文献记载,《唐会要》有类似一句:《唐会要》原文是:我儿虽患脚,又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所以,猜测《资治通鉴》那一句就是这么化过来的,只是司马光又给润色了一下。
抛开《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多出来的COSplay行为艺术,搞旁门左道,以及说头像突厥人,在东宫组织械斗打杀人的事件,从《旧唐书》《唐会要》等书看,李承乾在贞观十三年之后干过最过分的事情,就是宠幸称心,派人去把张玄素打了一顿,以及派此刻刺杀于志宁和李泰。
修房子的事情达不到废太子得到程度,打张玄素以及刺杀于志宁和李泰,当时压根儿就没被抓到,目测是李承乾被废之后,才把这些事情扯出来,根本就不存在说,李世民有多护着李承乾,李承乾胡作非为他还苦心孤诣保太子。
四月一日被举报,四月六日废太子,四月七日立新太子,这个速度,窥见李世民当时的心态,那是生怕李承乾的案子有转机,赶紧把事请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