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长安,李承乾心情格外激动,苏氏这一胎已经有六个多月了。他和苏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因苏家投向李泰,他还一度迁怒过苏氏,连苏氏生的李厥,他也并不怎么上心。
回想起过去种种,李承乾不由得苦笑,他对苏氏的荒唐,归根到底还是他内心不够强大,不够成熟,真正强大且长大的人,不会因为外物迁怒身边人。
李世民见李承乾频频往外看,李世民不禁打趣起来:“怎么?想杜荷了?”
李承乾当即怼了一句:“所以,父亲不想母亲,是因为有舅父陪在身边?”
李世民哑然,郁闷的半晌,愤愤的骂了一句:“小兔崽子,你放肆。”
“老爷子,你为老不尊。”
李世民听罢,面上倒是露出了几分笑容,李承乾在他面前随性一些,总好过闷沉沉的带着死气。
“那就是在想象儿,算起来他去钱塘也有五个来月了。李淳风的意思,要在钱塘待上一年,那就是到了年底才能回来,一时半刻是见不到的。”
提到李象,李承乾有些失神,太子的孩子可以享郡王之尊,可他的李象李觉自始至终都没得到过皇帝的封爵,同样是太子,李治的长子李忠可以享亲王之尊。
讨封的话被李承乾噎在嘴巴里,皇帝给不给不重要,他将来登上帝位,自然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封爵。万一他中途有了意外,没有宠爱的皇孙反倒是多了两分安全。
“臣在想太子妃,不知道她会给我生下一个小棉袄,还是一个儿子。”
李世民听明白了,未来的人的女儿叫小棉袄,顾名思义,暖心。
“听你的口气,是想太子妃给你生下一个女儿了?”
李承乾点头:“臣希望是个女儿,不过无论儿女,太子妃生下的,臣都喜欢。”
“房侧妃同太子妃月份差不多,我是一次都没听你提起她。”
李承乾叹气:“人的感情太过有限,沉轮回千年,感情本就比较淡薄。太子妃与象儿同臣有共患难的情义,臣爱象儿,臣对太子妃没有男女之情,但有夫妻之义,以及长久相处的亲情。爱屋及乌,太子妃的孩子臣也爱。”
其实应该还有李觉,可李觉不是李厥,哪怕长的一模一样,错了时间也不会是一个人。现在的他,看到李觉的时候,就会不自觉想到李厥,这一世这个孩子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他终究欠这个孩子太多了。
“觉儿的启蒙师傅,我已经拟定出人选,就是不知道太子妃意下如何。”
李世民道:“觉儿的启蒙师傅,这种事情,你自己做主,怎么还要讨太子妃的意思?”
“生育是男女共同的结果,教育是父母双方的事情,觉儿的启蒙师傅,出身家世,品性如何,自然要太子妃知晓。”
古今思想有冲突,李世民也不愿意在此事上多加置评,道:“你要谁做觉儿的启蒙师傅?”
“臣打算迁裴行俭为崇贤馆直学士,请他教导觉儿。”
李世民道:“房遗直也是崇贤馆直学士,你为何舍近求远?”
李承乾道:“房遗直过于温厚,做个教书先生没问题,可觉儿是臣之冢子,他的教导不能草率。”
“承乾,你今年才二十三岁,觉儿两岁了。等到觉儿二十岁,青春年少的时候,你才四十一岁,正值壮年。那个时候,我多半已经作古。
承乾,我是说假如,假如觉儿做了太子,他温厚仁孝,身强体壮,能力不凡,十分得朝臣爱戴。承乾,你的心里真的不会难受吗?”
李承乾笑道:“承蒙父亲吉言,真要是可以活到一天,臣主动禅位。”
“你舍得?”
李承乾笑道:“父亲,臣也曾站在高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从低落到尘埃里,任人践踏。很多时候,放手,是对所有人的成全。”
他为什么会回来,或许就是因为他对这里的执念,人这辈子,总要学着接受一些东西,比如说,作为儿女,要接受父母不爱你,甚至把你当做工具的现实。
李承乾的脸上,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然,李世民莫名有些心慌,他想起了长孙无忌那句话,李承乾不是不好,是太好了,德行、学识、能力、脾性都无可挑剔,好的不太像是人间可以留得住的人。
“那两本波斯的民间志怪你看完了?”
李承乾点头:“单元小故事,同中原的话本子差不多,不过这两本不全,有断章,观感并不太好。臣还是喜欢未来的小说,雅俗共赏。”
“后人的小说,一般写什么人?”
李承乾笑道:“帝王将相,富商巨贾”
“没有小老百姓吗?”
李承乾沉默片刻:“写老百姓的小说……几乎没有……”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可历史书记载的都不是人民,人们写帝王将相,是因为历史书上可以查到帝王将相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等。
至于人民,李承乾自嘲一笑,他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活动都在二十一世纪,若他不是轮回记忆不改,估计都不知道有交公粮这回事,就是知道了,也不会知道当年交公粮的艰辛。
近在咫尺的人民,都被遗忘的如此迅速,远在千百年前的人民,又有几人记得?县志,可以窥见人民的生活轨迹和风貌,可又有几个人能看得到县志?
所以,大多数人只会写帝王将相,因为可供查询的资料,基本都是帝王将相。很多人,看到帝王将相的奢靡,把自己代入了,就觉得那个封建时代,底层百姓的幸福感很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很多人看到这几句,就觉得开元盛世有多好,觉得老百姓比二十一世纪的人过得舒服,也不想想那一句“公私仓廪俱丰实”是什么意思,普通老百姓能建的起仓廪?
说到底,写诗的杜甫,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人家是士大夫阶层,没有安史之乱,杜甫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真正的小老百姓。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才是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奈与辛酸。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才是小老百姓,用生命发出的悲歌。
===各位亲,点个追更支持下呗===
给大家推荐一本小说《州县之民》,根据县志写的一本小说,很震撼的。故事的背景是清朝,很多人会因为清朝的偏见,而对小说有偏见。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是可以放下偏见的。申明一下,我不属于朝代粉,看的书比较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