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青原伯大人闭目自责。
周围陪同李原一起慰军的各级官将,可都吓坏了。
不止是这枯木村的百长,还有此地的军堡镇守官,县督帅,也都是纷纷下跪请罪。
李原连忙摆手让众人起身,然后说道。
“这样吧,”
“冯老伯的儿子为国杀敌,可称忠烈。”
“既然冯家爷孙是烈属,那我县伯府理应厚待。”
“来人,立刻拨付给这位冯老伯。”
“粮米六石,赏银十贯,以奖励其子的忠烈。”
“另外,这过冬所需之物,也都给补足。”
“遵命。”
李原的命令一下,马上有人从外面的车上开始往屋中搬运物资。
首先便是大袋的粮米。
粮米袋子是一百二十斤一袋,这一袋便是一石粮。
很快,六大袋子粮米,便将冯老伯的小土屋堆的是满满当当。
紧接着,便有亲兵用藤筐装来了十贯铜钱。
这铜钱黄灿灿的,是牛头山铸钱工坊新铸的。
亲兵二话不说,便将铜钱铺满了冯家的草铺。
此时的爷孙俩,已经完全傻住了。
自己这是饿昏了头在做梦不成。
怎么突然就出现了位贵人,还给自己的家中,送来了这么多的粮食财帛。
然而惊喜还没结束。
又有人从外面的车上取来了崭新的草褥与麻被。
此时的大梁北方没有棉花,底层民户过冬,都是靠这种草褥与麻被。
穷一些的人家,晚上就直接抱着成捆的干草取暖。
条件好一些的,便是将芦苇绒絮混杂着熏过的干草填充到麻布中,做成被子铺盖,这种就是麻被。
由于麻被的材料易于获得,所以价格便宜,一床成本不过是三四十个大钱。
李原在东乡堡的麻布工坊附近,便建有一个麻被工坊。
使用三班倒流水线作业,几十名女工日产麻被便有近百床。
而且这种麻被,自入冬以来,也是青原商会销路最好的商品之一。
李原这一次出来宣慰北川兵户,车队中可是带了不少。
除了麻被,又有人给屋中搬进来了各种吃食。
有大块的熏制马肉,成罐的腌菜,甚至是用陶罐装的油盐。
很快,爷孙俩小小的土屋中,已被各种物资塞的满满的。
实话说,李原给这对爷孙的物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宣慰标准。
原因很简单。
李原进屋时,被梁上的那半截腰带深深的触动了。
一位老人要多么绝望,才会要以牺牲自己的方式,给孙子留下过冬的口粮。
那一刻,李原的内心极为自责,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补偿这对爷孙。
李原这么做,甚至不是为了他们。
更多的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那种难以压抑的酸楚与愧疚。
直到这个时候,冯老伯才缓醒了过来。
自己这不是做梦。
而是这位好心肠的县伯大人可怜自己,为自己这对爷孙送来了救命的物资。
他连忙颤颤巍巍的起身,拉着小孙子给李原磕头。
“老汉我谢谢伯爷赏赐。”
“您真是救了我爷孙的命啊。”
“孙儿,快给伯爷磕头。”
李原连忙将爷孙俩拉起,出言好生安慰。
正在这时,冯老伯忽然想起了一事问道。
“几位上官,我那儿媳该如何处置?”
冯家儿媳不顾家中老弱,自己带着抚恤银跑了,这在兵户村寨中可是很严重的罪行。
李原看向了一旁石岭县的督帅。
那督帅连忙拱手说道。
“县督军府,已向各堡发下捕拿文书。”
“如此恶行必要缉拿归案。”
李原又问道。
“那按律当如何处置?”
督帅答道。
“此女为军户配妻,按律先要杖责八十。”
“若有丈夫,则发回本家由丈夫处置,嫁卖皆由夫家。”
“若丈夫已亡故,则由督军府发卖为奴为婢。”
“所得银钱交由冯家补偿。”
李原微微点头,大梁这个时代的法律就是如此。
女子作为丈夫的附庸,丈夫若是活着便交由丈夫自己处理。
若是丈夫不在了,那便由督军府发卖为奴。
李原刚要点头,吩咐就如此办理。
却听得身旁传来了孩子的哭声。
转头一看,正是冯老伯的孙子在掩面哭泣。
众人疑惑的望了过去。
那孩子连忙几步爬到了李原跟前,磕头哀求道。
“大人,大人,求求你饶过我家母亲。”
“母亲有罪,儿子也有过失。”
“我虽小,愿代母亲受罚。”
屋中众人对望了一眼,心中都不由得感叹。
冯家有个好孙子,那女人也有个好儿子。
只是这母亲无情,这么好的儿子真是可惜啊。
李原略一思量,感觉此事确实有些难办。
这孩子的父亲已经在北岸四城战死,若是在将他的生母因罪发卖了。
那这孩子真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了。
李原沉吟了一下,对那县督帅吩咐道。
“那就这样。”
“此女若是归案,先送到县司婢房规训三个月。”
“之后便送到本县的工坊做工。”
“其做工所得,皆交于冯家用于生计。”
“其间准许其子探望。”
“她若是能改过自新,一年后允许归家赡养老弱。”
“若是执迷不悟,由督军府在行发卖。”
“是..”
石岭县督帅,连忙是拱手接令。
青原商会在本县建有多处工坊。
安排进去个女子做工,自然是没有问题。
见这位伯爷,真的为母亲网开了一面。
那孩子忙连连磕头谢恩。
李原用手指着那孩子,对枯木村的百长说道。
“这孩子很是懂事。”
“知道孝敬爷爷。”
“母亲有罪,也愿以身相抵,属实难得。”
“你们都是同村之人,他既没了父亲,平日里一定要多加照拂。”
百长连忙拍着胸脯保证。
“伯爷您放心,我一定照顾。”
“这老冯家若是缺粮了,我定然会帮着想办法。”
李原又思索了一下对县督帅吩咐道。
“这样吧,各村中战死兵户的遗孤都统计一下,在报到军堡。”
“每季每人可到军堡领粮一石,领到十六岁为止。”
“所领粮食,皆由县伯衙门拨付。”
每季度九十天,一个孩子可领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粮。
虽说吃不饱,但喝粥的话足以饿不死。
算起来,每年李原要为此多支付数千石的粮食,但李原觉得这也是自己应该做的。
为啥是领到十六岁,因为兵户的入籍年龄就是十六岁。
到了这年龄就可以入籍分田,也就能养活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