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冰封DF计划 > 第324章《从猿到人》

第324章《从猿到人》

    嘎子叶青一拍大腿,恍然大悟:“也就是说,咱们人类能在自然界中站到顶端,全靠脑袋长得好、够聪明呗!这‘最强大脑’才是制胜关键啊!”

    “可以这么理解。”青缘笑着点头补充,“科学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容量是黑猩猩的三倍以上。大脑的进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动物对工具的创造和使用能力,而人类这条特殊的进化路径,正是从高级智商的萌芽与发展开始的。”

    苗苗歪着脑袋,带着点小困惑问:“这么说,我之前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不算重新定义人类咯?”

    杰美青缘被她逗笑了:“不能这么说哦。古猿在生物学分类上就是古猿,和我们所说的‘人类’有着本质区别。不过目前在非洲已经发现了最早的古人类完整颅骨化石,甚至有距今160万年的近乎完整的骨架;在亚洲,我国云南元谋也发现过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头骨化石,这些都是人类进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证。”

    马文庸难掩兴奋,语气都轻快了许多:“也就是说,大约200万年前的某个关键阶段,一群基因发生突变的聪明猿类,大脑开始变得越来越发达,智力水平逐渐提升,还能把这种优势通过遗传传给后代,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最终进化成了大脑高度发达的高级猿人!”

    “没错,元谋猿人就发现于我们楚雄的元谋地区。”曲木戈武接过话头,语气里满是惋惜,“我一直坚信他们就是黄种人的远古祖先,只可惜那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头盖骨化石,在后来的动荡中遗失了,实在太可惜了。”

    “我觉得人类起源本该是多源头的,绝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进化。”包天喜忍不住插话道,“要是起源太单一,一旦遇到极端环境变化或种群危机,很可能整个物种就此灭绝,哪有现在这么丰富的人类文明!”

    鹤云飞深表赞同:“大哥说得在理。无论地理上相隔多远、年代上相差多久,不同地区的灵长类种群都有可能根据自身环境独立进化,形成独特的分支。”

    陈苗苗忽然伸手指向远处的古猿群,满脸惊叹:“你们快看,这些古猿随便一只都将近3米高,体重至少有500公斤,那突出的大牙更是锋利得吓人!可这么庞大强壮的动物,最后怎么会灭绝呢?”

    郝小雨立刻猜测:“我觉得肯定是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和团队捕猎,把它们当成猎物,才导致它们逐渐灭绝的!”

    曲木戈武却摇摇头:“这可不一定。你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似乎只偏爱鲜嫩的植物嫩叶和果实,对肉类毫无兴趣。或许是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短缺,才是它们灭绝的关键原因。”

    “是呀,真奇怪!”苗苗还是不解,“这么庞大的身躯,每天得消耗多少能量啊,只吃植物怎么能填饱肚子呢?”

    “这可不奇怪。”铁手古大军瓮声瓮气地接话,他粗糙的手掌拍了拍身边的树干,“牛也是纯吃草的,不照样长得壮实,浑身是劲儿吗?植物里的能量可不少。”

    欣欣一直默默观察着古猿群,这时轻声说:“我发现它们很有纪律性,群体行动时一点都不乱哄哄的,好像有明确的分工。”

    杰美青缘点头解释:“灵长目动物大多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的生活、觅食和迁徙都喜欢成群结队,依靠群体的力量对抗危险、获取资源。通常会有一只经验丰富的成年个体担任群体领导者,协调群体行动。”

    马文庸想起之前遇到的母巨猿,立刻问道:“就像我们给那只领头母猿取名的‘诺玛’那样?”

    “没错。”青缘肯定地说,“巨猿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在体质特征上相似,社会行为模式也很相近。因为它们的大脑相对其他动物更为发达,所以行为方式也比一般动物复杂得多,甚至有初步的情感和交流能力。”

    “青缘姐,古猿有辨别颜色的能力吗?它们能像我们一样看出花的五颜六色吗?”苗苗突然好奇地问。

    “当然有!”青缘笑着回答,“这可能与它们的远古祖先有关,早期灵长类动物起源于具有大眼睛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视觉系统本就格外发达。”

    邓达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这么说它们是夜眼?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东西?”

    杰美青缘摇摇头,耐心解释:“不是哦。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的大眼睛,主要是为了在昏暗环境中增强对光线的敏感性,相当于自带‘夜视仪’。但当灵长类动物逐渐适应白天活动后,眼睛的视网膜慢慢进化出了分辨色彩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它们来说至关重要,能帮助它们识别不同种类的果实,判断食物是否成熟可食。”

    青缘继续观察着远处的古猿群,补充道:“这是个很大的古猿家族,粗略数来大约有50多只,但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多个小群体临时聚集而成的,里面包含若干个独立的小家庭,每个家庭都由一只强壮的雄性古猿带领数只雌性古猿和幼猿生活。而且巨猿母亲们还会主动教导幼仔如何识别食物、躲避危险,很有‘育儿意识’呢。”

    众人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场景:大多数成年巨猿已经会使用简单工具,有的用石块精准砸开坚硬的果实外壳,有的用削尖的树枝挖出地下的昆虫;甚至有一只小猿不小心便溺弄脏了身体后,它的母亲立刻熟练地抓起几片宽大的树叶,仔细为它擦拭干净,动作充满了温情。

    青缘拿出记录本,在上面认真写下:“人类是动物长期进化的必然产物,现代人类与现代猿类拥有共同的远古祖先,‘人猿同祖’这一观点经过无数化石与基因证据验证,已是无可辩驳的科学定论。”

    马文庸凑过来,半开玩笑地问:“我听说达尔文不是无神论者,而是坚定的实证主义者。他当年乘坐‘贝格尔号’军舰进行了长达5年的环球航行,沿途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进行了大量观察和采集,回国后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彻底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是不是可以说,是他把人类从‘上帝造物’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的?”

    “何止如此。”青缘放下笔,若有所思地回答,“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众多领域都产生了颠覆性的深远影响。但在他所处的时代,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领域能直接证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的化石材料还非常稀少,他只是基于海量的观察数据提出了科学猜想,并大胆预言了人类与古猿之间的亲缘关系。”

    马文庸又说:“我还知道,恩格斯曾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高度评价它对人类认知的杰出贡献。但他也指出,达尔文的理论过于注重动物属性的心智演化,忽略了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关键推动作用,这是一个重要局限。”

    鹤云飞一直举着望远镜观察着古猿的动向,这时插话道:“恩格斯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的,他强调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劳动的首要作用,所以认为达尔文只看重心智发展而忽视劳动价值的观点有失偏颇。我觉得应该用更辩证的新视角看待劳动与智慧的关系,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马文庸赞同道:“队长说得对。劳动能促进智力发展,而智力提升又能优化劳动方式,两者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如果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刻意抹杀另一方面的作用,那么人类起源的完整进化链条就无从谈起了。”

    郭振虎下意识地摸出腰间的大烟袋,手指在烟杆上摩挲了几下,想了想又轻轻放回腰间,他显然意识到在这种需要隐蔽的环境下,抽烟很可能暴露目标,只好暂时按捺住烟瘾。

    郝小雨还是有些执着地问:“说了这么多,研究这些远古古猿对我们现代人类到底有什么实际好处呢?”

    “好处其实很多。”青缘认真回答,“比如通过研究它们的遗传基因,对比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基因序列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追溯自身进化历程,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这个根本问题。只可惜受限于技术和化石保存条件,现在我们对古猿的基因信息还一无所知。”

    说罢,她抬头望向远处在树丛中活动的古猿群,眼神里充满了探究的渴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