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冰封DF计划 > 第323章《物种进化》

第323章《物种进化》

    曲木戈武凑近观察片刻,笃定地说:“这是现代已知最大也最臭的花!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森林里的大花草几乎是一个品种,只是这体型比记载中的大花草要大上一圈,模样也更粗犷狰狞。”

    郝小雨用袖口紧紧捂着鼻子,连连后退几步抱怨:“都说芳草香花,花本该是香的才对,这么大的花怎么偏要放这种臭气?也太辜负‘花’这个名字了!”

    曲木戈武一边仔细观察着这些色彩艳丽却气味骇人的巨花,一边耐心解释:“你可别以为只有它这样,绿色植物里带‘臭’字的多着呢,臭椿、臭梧桐、臭娘子、臭荠、臭灵丹、臭牡丹……只是咱们平时不常接触这些植物,所以才觉得稀奇。”

    包晓彤和陈苗苗远远站在十几步外不肯靠近,陈苗苗皱着鼻子忍不住嘟囔:“这哪是什么花,分明就是披着花的外衣,实则是腐朽之物!闻着味儿都怕沾染上晦气。”

    曲木戈武顺手扯过旁边一根缠绕的藤条,继续补充道:“还有些植物名字里没带‘臭’字,却藏着臭味的意思,比如鸡屎藤、鱼腥草、马尿花。去过乡下的人都知道,进过鱼腥草草丛后,那股腥臭味能牢牢沾在衣服上,要是不小心用手摸了它,手上的味儿一小时都散不去,洗多少次都没用……”

    郝小雨听得连连点头,看向曲木戈武的眼神里满是佩服:“我知道这些臭植物不少都是好药草!以前听老人说过,臭梧桐能治高血压,鱼腥草熬水能治疗肺炎,真是不能凭气味判断一个物种的好坏。”

    曲木戈武笑着点头:“你说对了。就像这种巨花,它的生存方式是十分有意思的,它完全寄生在葡萄藤一类的植物根茎上,自身没有茎也没有叶,全靠吸取宿主的养分存活。刚开花时其实有淡淡的清香,可过不了几天就变得臭不可闻,这正是它的生存智慧,用臭味引诱蝇类和甲虫来为它传粉。”

    众人强忍着异味离开这片“臭花田”,继续前行搜寻。走了没多远,脚下的大地突然开始一下下震颤,连周围的树木都随之摇晃起来,树叶“哗哗”作响。

    有队员壮着胆子循着震动来源的方向探去,发现震感竟来自前方一座灰色小山丘的背后。

    正当大家疑惑时,那座“小山”竟然缓缓动了起来!先是一条覆盖着厚皮的长长尾巴在地面上重重拍打,每一下都让大地跟着颤抖,随后一个庞大如山的身躯挣扎着、颤抖着试图站起。

    原来是一头受伤濒死的腕龙,它庞大的身体几乎占据了半片林地。

    杰美青缘望着巨龙痛苦喘息的模样,心中涌起一阵怜惜,她放轻脚步慢慢走上前,伸出手轻轻抚摸它粗糙如树皮的皮肤。在那浑浊的巨眼深处,她分明看到了一丝转瞬即逝的悲哀与不甘。

    这时曲木戈武拿出兽骨哨,吹起了一段低沉悠长的调子,那是他跟小阿乌学的安抚野兽的旋律。

    腕龙似乎听到了这熟悉的信号,它喉咙里发出一声低低的呜咽,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想要再次站起,可庞大的身躯终究支撑不住,重重地倒了下去,再也没有动弹。

    队伍怀着复杂的心情继续前行,循着巨猿留下的巨大脚印穿过一片密林,行至一处陡峭的山崖下时,四周突然变得异常安静,连风吹树叶的声音都轻了许多,唯有一阵微弱却欢快的“吱呀”声从头顶传来。

    郭振虎立刻警觉地抬头望去,只见陡峭的山岩上藏着一个隐蔽的山洞,洞口被茂密的藤蔓遮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洞口边缘,正有一张毛茸茸的小白脸探出来,好奇地张望。

    他立刻压低声音示意:“注意,有情况!”

    鹤云飞迅速举起高倍望远镜对准洞口细看,这一看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只见一只半大的小猿猴正在洞口欢快地跳跃嬉戏,而它手里抓着的,正是那架失踪的仿生飞行器!

    此时的飞行器已自动折叠成了长方形的盒子,在小猿手中像个新奇的玩具。小家伙一会儿用爪子使劲掰扯,一会儿又用尖利的牙齿用力啃咬,尽管飞行器是用特殊合金材料制成的,可在它堪比利刃的牙齿下,外壳竟被啃得“噼啪”作响,脆得像块受潮的饼干。

    叶青急得在下面直跺脚,忍不住小声喊:“嘿,那小家伙!那不是吃的!是仪器!能吃还轮得到你先尝?”

    马文庸忙伸手捂住他的嘴,做了个“嘘”的手势,原来他正举着录音设备记录现场的声音。

    等马老师关掉录音,陈苗苗凑近杰美青缘好奇地问:“青缘姐,这些半人半猿的动物,是不是就是咱们平时说的野人呀?它们看起来好凶。”

    青缘望着洞口的身影解释:“从进化角度看,大型的古巨猿外形更接近传说中野人的形象,而体型小一些的则更像现代的猩猩与猿类。”

    “可科学家不是说动物的高矮大小主要取决于骨骼结构吗?”苗苗穷追不舍地问。

    青缘点点头:“没错,他们认为高大的巨人应该有高大的祖先,也就是说巨人的祖先是巨猿;而小野人可能有更多样的祖先来源,但科学家在挖掘和复制古猿化石时,很难复原出那种体型小却粗壮的小型古猿样本,一直是个谜团。”

    透过望远镜,青缘又有了新发现:“你们看,这些巨猿几乎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用脚掌着地,只是脚趾还不能灵活弯曲,保持着攀爬的习性。它们还会不时拍打胸部发出低吼,模样确实很凶猛。”

    陈苗苗小声嘀咕:“这帮家伙又高又壮,拍胸脯的样子,真像电影里的金刚。”以前在书本上谈论人与猿的区别总像空谈,如今活生生的巨猿就在眼前,它们与人类的差异,无论是外形还是动作,都变得一目了然。

    包晓彤瞥了一眼青缘,带着几分讽刺说:“不知道是谁之前说古猿性格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的?”话里的针对性显而易见,可青缘却像没听见一样,依旧专注地观察着洞口。

    鹤云飞察觉晓彤的不满,忙打圆场:“好了,大家别争了,要跟它们打交道,确实得多了解些古生物知识,才能更安全。”

    这话反而让晓彤更不快了,她提高声音说:“现在都这情况了,书本上的知识也该更新了吧!实际看到的和说的根本不一样!”

    青缘这才转过头,坦然回应:“你说得对,知识本就该在实践中更新。毕竟这是我们第一次亲眼见到活的古生物,很多认知都需要修正。从骨骼结构和行为模式来看,相比现代类人猿,巨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可能更密切一些。”

    晓彤却依旧不买账:“亲不亲近还没弄清楚呢,可别太早下结论,免得又错了。”大家见她今天情绪格外急躁,都识趣地暂时闭了嘴,山崖下一时陷入沉默。

    为了打破这尴尬的僵局,马文庸主动开口道:“我想起个资料,科学家曾根据在我国广西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推断,大约1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一种体重超过五百公斤的巨猿,它们和早期的人类祖先比邻而居,直到10万年前才彻底灭绝,算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邻居’了。”

    “那巨猿是什么时候和人类的进化分支分开的呢?它们和我们的祖先到底是什么关系?”苗苗立刻抓住新话题追问。

    青缘打开手腕上的超意设备,调出一幅动态的世界动物进化图示:“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考证,300万年前还有一种被称为南方古猿的物种广泛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区,它们和人类进化的主流分支分开,大约是在距今200万年前。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初期,我国南方地区曾广泛生存着大熊猫、巨猿、剑齿象等独特的动物群。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这一动物群的许多成员在中国南方逐渐消失了,但大熊猫却历经几百万年的岁月延续至今,成为了珍贵的活化石。以此类推,巨猿的后裔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经历,在某个隐秘的角落存活下来了呢?现在还不得而知。”

    一直安静听着的郝小雨忽然抬起头,好奇地问:“那既然巨猿这么强壮,体型又占优势,人类为什么能超越这些体型巨大的家伙,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呢?”这个问题一出,大家都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青缘微笑着耐心解释:“1972年,科学家在非洲肯尼亚发掘出一具原始人的大脑化石,这一重大发现为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它有力证明,人类的早期进化始终以智慧发展为核心驱动力,正是高级智商的逐步形成,让人类从动物群体中彻底脱颖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