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清妖 > 第131章 有福大帅,就有赵大帅!

第131章 有福大帅,就有赵大帅!

    对于皖北地区活动的盐匪巨枭谢鸿仪、杨彪二人,赵安曾经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想要招安二人。

    不是造反者天然同情造反者,而是谢、杨二人有点侠盗意味,规定手下“只贩私,不抢劫”,甚至还时不时的接济地方贫民,加之贩的又是比官价低许多的私盐,故而在皖北地区拥有非常不错的民众基础。

    官兵跟这帮盐匪比起来,反而更像土匪。

    某种程度上,谢、杨二人有点像赵安前世曾经盘踞在江西那座盛山的“王袁”,或者说像手拿两把菜刀就敢闹的那位,属于可以团结争取的力量,合作的好甚至可以成为鼎定天下的王霸力量。

    而能不顾官府禁令铤而走险卖私盐的肯定是敢于拼命的亡命徒,这帮人天生不怕死,安徽绿营战斗力又实在太差,再有百姓支持,这就导致地方官府对谢、杨二贼多次围剿都遭失败。

    据前番被捕后变节的白莲教徒刘宝供认,谢、杨麾下的盐匪有3000多人,二人不仅都被白莲教主刘之协发展为弟子,刘之协还将早年其师傅刘松秘密打制的一批兵器交给谢、杨用于壮大力量,似乎是想将谢、杨二人麾下亡命徒打造为湖北深山老林中正在秘密训练的“天运军”。

    如果不是这次有教中“激进派”在宿州冒然起事被赵安及时镇压,给刘之协两三年时间苦心经营,安徽白莲教军或许还真能成为和湖北、四川一样的主力。

    那样一来,这场白莲大起义波及的范围、影响的人口以及整个规模,都将比赵安前世来的更为激烈、更大。

    要知道白莲教大起义之所以失败除了领导层不固定,缺乏有效指挥外,也与他们始终在川、陕、鄂、豫流动作战有关,自始至终既没有威胁到中原腹心之地,也没有威胁到东南财赋之地。

    但要是有了安徽就不一样了,左能切断漕运,右能兵进江南,掀起的声势只怕能与“三藩起义”一拼。

    若赵安没有任职安徽,或许会暗中鼓励甚至直接策应起义,想着法子把安徽搞乱,从而坐收渔翁之利,但现在安徽在他手中,是“小贷党”重点经营的根据地,自是不允许安徽的白莲教死灰复燃。

    如此,只能牺牲谢、杨二人。

    哪怕他们是心怀故明的义士,也得将二人诛杀。

    可惜了,赵安原本想着以招抚稳定局面,再将谢、杨二人手中力量消化成为坚定的反清力量,没想到对方竟如此不识抬举。

    这不仅是对赵安个人权威的挑衅,更是对安徽正在起步的工商环境巨大威胁。

    皖南、皖北都是赵安经营的重中之重,皖北经济虽不如皖南,但皖北紧邻产盐区的苏北,更是进入中原的桥头堡,且还关系漕运安全,赵安就算再怎么养寇,也不可能允许已经加入白莲教的谢、杨二人盘踞在此。

    二人为何不肯接受招安,难道是因为赵安给的利益不够?

    答案肯定不是!

    赵安给的利益已经相当诚意了,可以说是不仅帮谢、杨二人洗白身份让他们成为清朝的中高层军官,还给了他们合法盐商外衣继续捞取盐利,怎么看,能给到的都给到了。

    然而二人还是拒绝招安,那只能是一个原因了,就是骨子里不相信官府。

    又或许是《水浒传》看多了吧。

    招安,是投降主义,投降主义是没有好下场的。

    换成赵安,恐怕也会选择不合作。

    谁知道你赵大人说话算不算数的,万一人家带兄弟下山来投,转眼就被你活埋了呢?

    读书人都黑。

    大儒,更“阴”的很,心也狠。

    曾、左、李都曾大规模屠过投降的太平军。

    而且,谢、杨二人也有不合作的底气。

    3000多盐匪看着人数不多,实际战斗力至少顶一万左右清军,再有白莲教的“宗教”加成,当地百姓的支持,想要剿灭他们,赵安至少要抽调一万二千名绿营兵参战。

    整个安徽绿营现在有多少兵呢?

    皖北的淮北镇约有六千人左右,皖南的寿春镇约有七千余人,加上巡抚直接指挥的抚标,总兵力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

    前番皖北大灾时,淮北镇有不少损失,目前战兵实额可能只有四千人。寿春镇倒是没什么损失,但白莲教乱结束后就被赵安以署理巡抚名义调回原驻防区,原因是淮南兵在皖北也是烧杀抢掠,干的坏事不比抚标少。

    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客”字在做怪。

    也是清军的传统“美德”。

    只要不是本地的兵,过来之后哪怕是收复失地也要把当地的百姓先屠一遍,不是失复失地单纯路过也会鸡飞狗跳一路。

    清廷对此,一贯态度就是默认。

    当然,也与前任朱珪因自身困境纵容绿营有关。

    兵都叫赵安遣回去了,这会若要重新集结至少得半个月时间。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赵安就以署理巡抚身份于巡抚衙门召开紧急军议。

    参加军议的除抚标将领外,还有安庆本地驻军安庆协的将领,另外就是与兵事有关的相关人员。

    按察使张诚基作为“二把手”也被邀请列席会席,原因是赵安希望这位“政治”盟友能发挥司法方面作用,就是动员各地司法力量协助剿匪。

    刚签字借了五万两的学政大人徐老宗师没有被邀请,原因自是兵事与教育无关,安徽的情况还没坏到需要老宗师出面号召读书人积极投军呢。

    安庆知府宋嘉问及盐法道崔道台等也被邀请出席,地方主官和盐道被请来的原因肯定跟钱有关。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军费的事得他们帮助解决一些。

    接到会议通知的官员大轿小轿便往巡抚衙门赶,到地直接被迎入二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不知什么时候赶制出来的巨大舆图。

    因不知会议内容,官员们纷纷打探,结果谁也不知。

    直至巡抚衙门经历官郑符阳过来,众人方知是凤阳境内的白莲教徒又造反了。

    这肯定是个夸大说法,实际谢、杨二匪只是拒绝招安并没有率部起事。

    那为何要诬陷他们造反呢?

    是为了“政治宣传”。

    赵安以署理巡抚身份亲自前往凤阳平定白莲造反,跟以署理巡抚身份调动全省绿营去凤阳围剿盐贩子,哪个听起来上档次?哪个事后功劳大?

    不过也不能说是诬陷,谢鸿仪、杨彪参加白莲教是事实。

    就这么个意思了,抓个排长都得上报说抓个师长。

    何况,赵安为彻底剿灭谢、杨二人,肃清皖北“匪患”,连夜制定了一个涉及安徽、江苏两省的“四正六隅”绞杀方案。

    这个方案是仿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围剿张献忠的方案,光听名字就地动山摇。

    费这么大劲干什么?

    无它,夺权!

    夺兵权。

    在老宋提醒下,赵安索性利用这次调兵剿匪机会把皖北的淮北镇、皖南的寿春镇绿营兵权一起抓了。

    不是说把这两镇的绿营将领全部替换一遍,而是把两镇绿营的精锐全部拿到自己手下,以署理巡抚名义上报朝廷将安徽绿营的精锐重组为淮字新军。

    想要达成这个目的,谢、杨二位肯定不能是盐贩子,得是反贼大头目才行。

    这件事压根都不需要老太爷同意,负责兵部的福长安点头就行。

    四福儿要不点头,赵安下一期的利息就不太想支付了。

    “大帅到!”

    让众官员更惊讶的是门外喊的不是“赵大人”到,而是“大帅”到。

    “大帅”,是清朝对高级军事统帅的尊称,一般只有钦差大臣、经略大臣、参赞大臣才有资格被尊称为“大帅”,地方上只有总督和巡抚有资格,只后者节制的兵马往往不及前三者。

    属于“小帅”,而不是“大帅”。

    赵安是署理巡抚,理论上是没资格被敬称为“大帅”的,但他和一般的总督、巡抚又不同,不仅有黄马褂和双眼花翎,还有皇上钦赐的遏必隆刀,被尊称一声“大帅”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也没有自个让人叫自个一声“大帅”的道理吧。

    堂内众官面面相窥,都觉这声“大帅”有点尴尬,毕竟这里是巡抚衙门,不是前线的临时行辕。

    就连最先投靠赵安,如今靠着大兴工商被赵安特别看重的安庆知府宋嘉问都觉别扭。

    关键时候,有人打破堂中沉寂,开口道:“朝中有福大帅,我安徽有赵大帅,此大清双柱也。”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臬台大人张诚基。

    福大帅?

    众官忍不住联想到那些来江宁“投资”的商人带来的传言,眼前这位年轻的赵大人和正领军出征高原的福大帅一样,都是当今皇上的亲骨肉!

    福康安是大帅,赵大人就不是大帅了?

    往更深层次去想,赵大人公然让人叫自己为大帅,是不是说赵大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是一肚子数?

    不要犹豫,也不要再想什么,二堂内顿时响起一片“参见大帅”声。

    赵安穿着非常正式,不仅黄马褂套在了二品大员服外面,头上插着双眼花翎,还特意把御赐尚方宝剑遏必隆刀给佩在了腰间,乍一看,真是英俊不凡不对,是英武不凡!

    “诸位请坐。”

    赵安环顾众官,微微点头:“昨日接到凤阳军情急报,有白莲教贼谢鸿仪、杨彪聚众造反,现凤阳府城危在旦夕,本帅决定亲自领军出征,今日请各位前来便是商议这出征之事。”

    言罢,不待众官消化,径直走到悬挂的巨大舆图前,随手拿起早就摆好的竹鞭指向图上:“谢杨二贼以往便屡屡对抗官兵,而过往围剿失利皆因困不住、围不死,故本官要布下天罗地网,令贼插翅难逃!”

    稍顿,竹鞭重重划过四个府州,“以泗州、凤阳、庐州、颍州为‘四正’!此‘四正’为进剿核心战区,四地官府须全力动员清野坚壁,并为大军提供一切粮秣民夫,同时需出动州县力量配合大军行动,步步为营挤压匪寇活动之地!”

    接着,竹鞭向外延伸,“以扬州、淮安、徐州、滁州、宿州、亳州为‘六隅’!此‘六隅’乃外围封锁线,需严密巡查各水路陆路要冲,绝不能让盐匪流窜出去!”

    众官目不转睛看着赵安手中竹鞭所指,不管懂兵事的还是不懂兵事的都在那似懂非懂点头。

    旋即就有人意识到不对劲,“六隅”中的扬州、淮安、徐州皆属江苏地界,安徽调动不了人家啊。

    赵安自有腹案:“本官已行文两江总督衙门详陈皖北白莲之患已危及漕运、盐务及两江共治之安定,恳请总督衙门严饬扬州、淮安、徐州三地驻军同步设卡巡缉,遇匪即击,务求形成合围之势,绝不使一匪漏网!”

    众人听后不由点头,有两江总督衙门协调江苏三府出动驻军配合安徽绿营,这仗就保险多了。

    何止保险得多,赵安给两江总督衙门的公文还恳求总督大人派出不低于千人的督标前来参战。

    没办法,赵安能够动用的安徽绿营能战兵马实在不多,即便扬州、淮安、徐州这三处相邻皖北的地区能够出兵帮忙,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放下竹鞭,赵安声音陡然提高:“抚标何在!”

    “末将在!”

    以都司杜度为首的一众抚标军官赶紧躬身出列。

    “你部明日即行开拔赶赴凤阳府城待命,记住,尔部为本帅中军,亦为督战之师!”

    “嗻!”

    紧接着,赵大帅的一道道调兵檄文如同插上翅膀飞向安徽各地。

    “令寿春镇总兵,率本部精兵一千二百赶赴凤阳!”

    “令安庆协副将,抽调精兵五百!”

    “令徽州协副将,抽调精兵五百!”

    “令泗州营、庐州营、滁州营游击,各抽精兵五百!”

    “令,两淮盐捕营,抽调熟悉地形之兵四百,听候调遣!”

    “.”

    每一道檄文末尾赫然写着同一句话:“军情如火,刻不容缓。各军限十五日内抵凤阳城外集结!如有迟误,无论参、游、都、守,皆以军法从事,决不姑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