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下三滥手段对付一省文宗是过份了,但只要有效果就好。
若能把徐立纲拉下水,于安徽请开临时捐纳的事便能提上日程,届时就是光卖监生名额都能捞个上百万两。
通过徐老宗师还能将影响力完全渗透到安徽教育界,有利于赵安拉拢培养安徽本地精英,简直是一箭多雕,所以,赵安即使良心有些不安,也不多。
前些天他接见了江苏巡抚福崧、江苏布政使陈奉兹、江宁布政使福昌派来的代表,就“两省三布”藩库共建一事达成一致。
目前已经派出人员前往苏州筹建咸丰分行,预计年底之前安徽、江苏、江宁三大藩库就能实现“联网共通”,从而为赵安变相垄断东南财政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安徽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一个强大发动机。
通兑,不以地域为限、不以行业为限的银票通兑可以大大促进安徽同江苏的产业“互联”,也能促进民间资本按赵安的意愿实现有序流通。
于商人们而言通兑不仅存取款方便,也能为他们省下大笔异地兑取费,真正能实现昨天在安徽挣的钱,今天在江宁就能取到。
光这个,咸丰行就已经具备成为行业领头羊的能力。
由于赵安是皇帝私生子的谣言在江南到处传播,加之其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位居从二品大员,再有江宁布政福昌、江苏巡抚福崧的深信不疑,带来的最大好处不仅仅是两江地界的官员都对赵阿哥心生“亲近”,连带着大量消息灵通的商人本着“烧冷灶”的想法也想同赵阿哥交好,听闻安庆正在“招商引资”,赵阿哥本人更是鼓励工商兴省,自是纷纷前来安庆投资。
商人逐利不假,但商人对于权势的敏锐也超出常人。
如果赵安真是皇帝南巡留下的私生子,那无疑两江地界就会出现一个“五福党”,好比三福、四福身边形成的利益集团。
哪怕不能从赵阿哥这边获得权势上的帮助,有个从二品的地方大员做后台,于商人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何况,这位赵阿哥如此年轻,前程真就不可限量。
大量外地商人的到来令得安庆城仿佛一夕之间被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市面车马喧阗,商贾云集。
码头边,挂着苏、扬、松字旗号的货船络驿不绝,船上载的不是来自江南的建材、机器,就是江南商人亦或本地商人雇来的技术人员。
城东的工商产业园大门两侧贴满招工信息,连带着“中介”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街上说着外地口音的商人、账房、工匠随处可见,茶馆酒肆里谈论的也多了什么“股本”、什么“汇兑”等过往听都没听过的新鲜词汇。
隶属藩司衙门的工商督办署于其中发挥重大作用,那些到各地招商引资的小吏们也为安徽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藩台衙门这边更是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大量想见赵安一面的商界人士拜帖投入。
赵安此时当然知道安庆的巨大变化除了自己的引领和鼓励外,也是其身世谣言发挥的作用,对此乐见其成。
反正,绝不辟谣。
好在,也没人向他本人求证过。
就是问了,赵安也不会予以正面回答。
学政大人被老宋带去办贷款手续当天,赵安在藩台衙门又开了一次座谈会,参加的主要是近期来安庆投资的外地商人代表。
为了突显亲民形象,赵安穿的是常服,会场还是部署在藩司二堂,格局跟上次抓捕抚标军官一样,给人一种“共商事业”的氛围,而不是一众商人卑微在那坐着,藩台大人坐在主位高谈阔论。
“诸位今日不必拘礼,畅所欲言便是。”
简单的开场白尽量赵安对“效率”的追求,他可不喜欢拿个讲话稿在那一讲半个小时,突出什么,发挥什么,再讲几点什么的。
他开会就是要了解情况。
“不敢,不敢!”
“大人抬爱!”
一众参加座谈会的外地客商连忙起身拱手,虽然众人早已听闻眼前这位年轻的赵大人相当务实,但务实到如此地步还是出乎他们意料的。
商务督办署的人为赵安介绍:“大人这位是苏州的席员外,他家主营丝绸、布匹,在苏松两地开有几十家店,生意做的极大,广州十三行有好几家就是从他家进的货。”
“噢?”
赵安看向那席员外,发现对方大约五十岁的年纪,眼神一看就是特别精明的人。
广州十三行他是知道的,眼下清朝与洋人贸易的唯一窗口。
每年利润大的吓人。
和珅的资产能多达十几亿两,与其在广州的生意有很大关系。
和中堂的钱,不都是贪来的,大多数是挣来的。
不过是通过垄断挣来的而已。
据说和珅一直致力推动清朝和西洋各国的全方面贸易,可惜刚有起色就被嘉庆给办了。
嘉庆朝的首富也从和珅变成了十三行的某位“大买办”。
这个席员外能和十三行有生意来往,将来或许就能通过席家和十三行接触,也从对外贸易中分一杯羹。
如此寻思,看人席员外的眼神就更加亲和了。
商务督办署的人说席员外这次在城东工商产业园投资二十万两白银,要建一个安庆最大的布匹、丝绸集散中心。
如果建成,肯定会带动安徽本土的纺织业。
赵安微微颔首,笑道:“安徽棉麻产量颇丰,唯缺技术与管理,员外若能带来江南先进技艺,与本地商人共同开辟江淮市场,本官对员外感激不尽!生意上的事,员外有什么不顺的可与我衙门商务督办署细谈,官府定给予方便不过员外没事也可以找本官,本官虽是个穷官,茶叶还是能招待得起的。”
如此风趣之话自是引得众商人哄笑起来,气氛也瞬间轻松下来。
接着是一位身材微胖的商人,此人姓潘名启忠,来自江宁,祖业是木材、漆器。
“小人在江宁就听闻大人清名,又闻大人于安徽整饬吏治、发展工商,这次过来愿捐资五万两助官府修安庆至庐州府官道,并承揽沿途驿站、货栈建设。另外小人还打算出资十万两用于在安庆、芜湖构建两座码头,好让各地货船方便上下货。”
听了潘启忠的话,赵安眼中精光一闪,此人眼光倒是毒辣,明白交通物流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巨大商机。
“潘老板有眼光啊,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通畅货殖方能自由流通,此事潘老板可与衙门工房接洽。”
“老板”一词明末就有,如今于南方已经普遍,倒不是赵安把前世习惯拿来用了。
督办署的人又介绍了几位商人,都是大商豪商,赵安一一应对,或鼓励,或允诺,或留有余地,将商人们的热情和对他本人的“好奇”引到安徽大发展这个蓝图中去。
座谈会开了有两个时辰,宾主尽欢,虽然赵安没能满足一些商人私下见面的要求,但其表现出的重商态度以及“全心全意为商贾保驾护航”的态度,还是赢得了这些商人代表的认同。
会议结束后,赵安便打算回后衙吃晚饭,结果凤阳府一封来信让他目光变得有些阴冷。
信是从扬州奉命去接触盐匪的杨小栓发来的,说淮北那帮盐匪不肯接受招安,之前去招抚的百里云龙也被他们扣下了。
如果不是杨小栓跑的快,多半也被盐匪扣下做为人质。
看来,即使赵安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对那帮盐匪采取铁腕手段了。
不把盐匪们连根拔起,“中食盐”怎么能在淮北畅通无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