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神探1546 > 第二百零七章 殿试一甲之争

第二百零七章 殿试一甲之争

    前朝。

    海玥在稿纸上构思完了答案,抬手拿起茶杯,品了一口茶水。

    科举六场考试,最后这一场的殿试,待遇确实不同,内侍还为每位考生斟上御茶,茶香氤氲中,让众士子们作答。

    但在殿前侍卫持戟而立,目光如炬,翰林学士负手巡场,时而驻足观览的氛围下,没几个考生敢真正喝茶,头甚至都不敢抬起来,就在那里埋头苦写。

    所以海玥淡然饮茶,就显得比较醒目了。

    他这一伸手,几道目光顿时转过来。

    等到拿起茶杯,平稳地饮茶,周围几乎所有巡场的官员,都望了过来。

    甚至由于海玥座次靠前,连张璁都看了过来。

    对待一心会,这位内阁首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敌意。

    他的权势欲望极强,但防备的是入阁的严嵩,在礼制上发动攻势的夏言,至于一心会,成员年纪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对于他这一代产生冲击。

    即便如此,处于同样受天子宠幸的待遇,张璁对于这个小辈,也有一种下意识的审视。

    况且严嵩的独子严世蕃也是一心会的成员,此次殿试,没有看到对方的身影坐在场中,对于张璁来说,是有些失望的。

    乡试他并没有做什么安排,但恰恰是那场风波提醒了,会试中给主考官黄绾施加影响,让严嵩水平不足的独子高中。

    一旦榜上有名,自然有士林非议,无穷无尽的麻烦等待着这父子俩。

    手段很卑劣,但权力之争,向来就是如此,有我没他。

    在缺了桂萼的情况下,张璁更不允许内阁里面再有掣肘,将有限的精力从新政转回内斗之上。

    上升势头异常迅速,又有资格取代自己的严嵩,必须打压下去!

    海玥喝茶归喝茶,却没有回望张璁的注目,他不是真的分神,而是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的水平答题。

    殿试的题目是嘉靖亲自出的:“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有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

    “子诸士,明于理,识夫时,蕴抱于内而有以资我者,亦既久矣。当直陈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当时在国子监押题的时候,王慎中、赵时春等人都考虑过,会不会出与安南相关的题目,毕竟这场对外战争,牵动着朝野上下的心,而今已然一触即发。

    但现在看来,年轻的嘉靖并未激进,出的题目依旧是四平八稳。

    看似长篇大论,实则就是四个字,治国、民生。

    对此海玥早已有了腹稿,有了中心思想,共十六个字——

    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

    再扩充一下就是:

    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

    其中再加上了一段话:“臣观史册,见三代以后之能富其民者,于汉得一人焉,曰文帝……”

    说起来,海玥对于这篇文章其实并不算多么满意,至少以他后世的观念来看,虽然言之有物,但终究是老生常谈,不外乎勤政爱民那一套,具体的策略新政其实早就在做了,毋须他讲。

    但治国不在文章里,在具体的执政中。

    文章只是文章,用来考试罢了,而他就要争一争一甲!

    真以为殿上高座的天子,准备阅卷的满朝重臣,要看一位根本没有丝毫执政经验的读书人,在卷子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那活该排到三甲后面去。

    这边海玥胸有成竹,打好草稿,开始不紧不慢地誊抄。

    相比起宋朝的殿试,可以提前交卷,甚至一开始出现了哪个学子最快交卷,证明才思敏捷,就被点为状元的情况,明朝殿试是不允许提前交卷的。

    到了殿试结束的时辰,试卷才会统一回收、弥封,交由读卷官评阅。

    在这样的制度下,海玥留了空余时间,应付突发状况,同时刻意不追求早早答完,以显得对待天子的题目态度不认真,可谓将细节做到了极致。

    而在他之前的会元林春,答完的时间就要早得多,刚刚抬起头,就见一众重臣的视线交错过来,赶忙垂下脑袋去,又不好再写,颇有些如坐针毡的感觉。

    待得海玥停笔,再过了一盏茶的时间,随着云板三响,收卷的时间到了。

    少数没写完的贡士也被迫搁笔,哭丧着脸看着礼部官员依次收卷,将墨卷装入黄绫封套内。

    其实他们不用担心,即便是没完全写好,只要答卷里面不要触犯忌讳,触怒天子,殿试是不会黜落人的,顶多是名次上不好罢了。

    而答卷全部收上去后,众多殿试读卷官开始阅卷。

    名义上天子是此次考试的主考官,但近三百份考卷,让他一份份看,显然不现实。

    依旧是臣子批改,改完后将名列前茅的几分答卷,呈送御览。

    此时朱厚熜甚至不在殿内,一众臣子忙活起来。

    为了以示对科举的重视,也为了加快效率,朝堂重臣几乎都成了殿试读卷官,如四位阁老张璁、李时、翟銮、严嵩,还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宪、户部尚书许赞、刑部尚书颜颐寿、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蒋瑶、通政司陈敬、大理寺卿周期雍、翰林院几位学士,共计二十余位高官,一起批阅。

    “此子文风沉稳,条理分明,所陈之策皆能施行,非纸上空谈者可比……”

    “策问诸条皆答,却无惊人之语,如整饬吏治、劝课农桑等语,虽无错漏,亦无新意……”

    “文章虽辞藻华丽,然多引经据典而少实策……”

    “敢言他人之不敢言,可惜言辞激切,书生之见,徒惹人哂……”

    在场官员皆是清一色的进士,当然知道这场殿试,往往是寒窗士子一辈子最接近天子的时期,难免生出志得意满,指点江山的心态,对于文章里夸夸其谈的倒也不在意,毕竟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虽有批评,却不严厉,只是将那些更突出的文章抽取出来,细细阅读。

    然后选着选着,主持过前两届科举的张璁率先发现,这一科的人才相较于嘉靖五年和嘉靖八年,明显要逊色不少。

    亦或者说,前两年正是因为他改革科举之弊,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有点像是北宋嘉祐二年的千年龙虎榜,只是没有那般群星璀璨。

    人才涌现之后,难免有所衰弱,众多阅卷官遗憾地发现,今年真是科举小年。

    当然再是小年,能够大浪淘沙,走到这一步的,也有才干。

    比如严嵩就看到了一篇文章,觉得甚合眼缘:“论地方改制、财税征收,竟列具体细则,非历州县务实查事者不能道,观其文如见其人,必是干才,宜拔置高!”

    “呵!若是老夫没料错,这是出自于海十四郎之手啊!”

    他早早就关注过一心会几人的风格,也看过会试名列前茅的答卷,觉得这篇文章极有可能出自海瑞之手。

    法度谨严,字字铿锵。

    殿试是没有誊抄环节的,笔迹就是考生的笔迹,此时所见,更是字如其人。

    ‘若庆儿有这般沉稳踏实的性情,该有多好啊!’

    严嵩轻叹。

    同样是弱冠之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如此优秀呢?

    不过他的儿子也不差,这几天忙于政务没有归家,过不了几日就是大婚了。

    那位夏氏的娘子挺好,难得庆儿也那般积极,想来成亲之后,便可以收收心了。

    一念至此,严嵩老怀大慰,将疑似海瑞的卷子单独抽出。

    与此同时,大伙儿也纷纷选出优异之作。

    二十多位重臣批改三百份不到的答卷,速度还是很快的,不多时上等的文章汇聚,准备选出名列前茅的十位。

    明清的殿试排名,一甲仅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五十到一百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就是剩下的,赐“同进士出身”,仕途起点相对较低。

    一甲的状元,直接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二甲中择优选出翰林院庶吉士,亦是储才,剩下的可观政六部;三甲进士基本就只能外放为地方官了。

    这也是纵观大明朝,一甲进士入阁比例达百分之十五多,共有四十二人,远超其他等级的原因。

    起点高,直入翰林院,实在太关键了。

    所以此时此刻,一众朝堂重臣都希望入自己眼缘的答卷能够留下,那样不是一甲,就是二甲前列,来日在朝堂之上,或可壮大己方派系的力量。

    不过在霸道的首辅之下,前两科都基本由张璁一人定夺。

    而今却不一样了。

    严嵩据理力争,经过一番较量,张璁力排众议,留下七份答卷,而严嵩只勉强留下三份。

    看似高下立判,张璁却极为警惕,与严嵩对视,互不相让,然后齐齐望向空空的御座,又微微皱起眉头:

    “陛下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