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213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213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

    “殿下,丞相夫人入宫朝庆,太后请殿下至长乐宫共叙。”一名女官行至皇后身后恭敬道。

    “夫人已入宫了?”张皇后闻此顿时眉飞色舞,喜不自胜,旋即领着王贵人便往长乐宫去。

    长乐宫。

    永寿殿。

    殿内早摆下一溜乌木小几,案上只设果盘,佳酿,别无仪仗。

    见皇后身至,丞相夫人笑吟吟上前,与赵云、魏延、刘琰、董允等重臣的夫人一并向皇后行礼。

    皇后回礼,又向太后行礼问安。

    礼罢,便从女官手中接过亲手做的雄粗饼,献与太后,又将另外几枚赐与一众大臣夫人。

    “臣妇谢殿下赏赐。”丞相夫人与一众大臣的夫人受皇后赐礼,皆委身向皇后致谢。

    今日乃是仲秋,敬老之节。

    自先帝崩殂,重臣的夫人们每年今日都来皇宫为太后贺。

    气氛一开始很热闹和洽,但说着笑着,太后却忽然叹了一气。

    “这殿里今年又少了两人,你们呀,得闲便常入宫跟哀家说说话,住在皇宫里什么都好,就是念你们时不能去寻你们。”

    众妇闻此也有些黯然。

    每年能来殿中为太后贺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到年纪了。

    太后见状赶忙又笑了起来:

    “好了好了,不说这些,哀家近日有些馋桂花糖,今岁谁家园子里的桂花蒸了糖呀?”

    “回太后,臣妇府里那株丹桂今年疯了似的开,臣妇用蜂蜜渍了,明日就给太后带来。”

    刘琰的夫人胡氏言笑晏晏。

    先帝崩后,她常入宫陪伴太后,与太后情如姐妹。

    一众夫人与太后、皇后也不聊什么家国大事,只是话话家常。

    话题从花说到糖,从糖说到香,从香说到医,又从医绕到针线。

    赵老将军夫人取出一条尺宽的连云锦带,递给丞相夫人:

    “夫人,我给阿瞻做的腰带,线是我家小女自己纺的,她嫌织造的颜色闷,偷摘了蒋长史家木槿染的。”

    “艾,谢谢赵夫人。”黄月英笑吟吟接过,“真好看,织得好看,颜色也好看。”

    赵夫人与丞相夫人说笑了几句,最后和蔼地看向皇后:

    “殿下,臣妇窃觉此木槿之色殊丽罕有,极衬幼子雪肤,所以为殿下另留了数幅锦线,相信不久之后定能用上。”

    “借赵夫人吉言。”张皇后落落大方地笑着回应。

    赵夫人赠诸葛瞻腰带,太后当然不能吝啬,命人去后殿取一些适合男孩子的珍玩宝物赐下。

    张皇后同样命侍婢取来一物,亲手递给黄夫人:“夫人,这是我闲时给瞻儿织的衣服,夫人回去看看合不合体。”

    黄夫人接过后展开比划,笑道:

    “自是合体的,殿下有心了,臣妇替瞻儿谢殿下赏赐。”

    不多时,太后便同一众大臣之妇一起,向丞相夫人传授起了她们的育儿经。

    丞相荷国家之重,却一直到四十六岁才与黄夫人得一亲子,也就是他为天子写下出师表那一年。

    丞相离开成都时,夫人之孕尚不足七月,他甚至来不及亲眼看到那唤作瞻儿的孩子出生,就已经往汉中筹备北伐之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字从别人口中说出,或许会有人认为不过是套话虚辞。

    于丞相却万万不然。

    太后、皇后、赵夫人等人看着丞相为国家呕心沥血,甚至老来得子都顾不得自己的孩子,便也就将对丞相之敬全部化作对其血脉之爱。

    谁能比诸葛瞻更受宠?怕也只有将来天子的皇嗣了。

    随着太后及一众重臣的夫人们慷慨地向丞相夫人传授育儿经,殿内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皇后与王贵人也在一旁认真地听着,记着。

    话说天子至今无嗣,宫中一众妃嫔也还没有人有过育儿的经验。

    天色慢慢变黑,太后、皇后、夫人们就这样坐在殿内,话题不知不觉变了又变。

    从育儿开始,讲到小园的花、小灶的饼,小儿的病,又讲到皇后幼时长牙发烧,哭哑了嗓子,太后亲手调了桂花膏,只一小勺,便抿得她破涕为笑。

    平日里略显冷清的皇室深宫,在众妇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成了烟火温存的巷陌人家。

    圆月升起。

    太后、皇后领着一众夫人们一齐到小园中赏月。

    没有哪一日的月亮比今日更圆,比今日更亮了。

    太后望着圆月,忽然说:“月儿真圆,盼陛下能早日从前线归来,不再风尘奔波。”

    随即又环顾众夫人,笑道:“愿随征儿郎们也都安然无事,愿四海早日一家,万户同此团圆。”

    皇后则望月恍惚,脑子里浮现天子的身影,响起天子的声音,自打成为太子妃、成为皇后,她还是第一次与良人分别如此之久。

    天子亲征得胜后,大家都在说,天子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作为枕边人,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天子,她不明白天子为何陡然变性,做到了以往绝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种变化,有时候让她惶恐。

    如果不是天子不时给她写信,从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迹,及字里行间过分腻歪的话语,让她看出天子还是从前那个不着调的天子,她都要觉得天子是不是真如妖言所说,被妖鸟摄了魂魄。

    望着圆月出神,她忽然想到了她那脾气暴躁却又常常附庸风雅父亲。

    阿父阿父,倘若这一切真如陛下信中所言,乃是先帝托梦所致,您何时也给孩儿托个梦?

    陛下亲自披挂上阵,和丞相、赵老将军一起克复关中,还于旧都,您跟先帝在天上可能看到?

    亲自送走一众夫人,太后却将丞相夫人单独留了下来,抚着她的手背笑问道:

    “月英啊,我近来总睡不稳,辗转反侧,竟至鸡鸣。

    “诏太医视之,然宫中太医皆庸人耳,无济于事。

    “我知你擅于调香,不知你可有安魂之方?”

    黄夫人观察了一番太后面色,最后莞尔一笑:

    “太后怎知臣妇有方?

    “前时丞相来信,也说夜来辗转,难合一眼。

    “臣妇便以安息香、桑叶、陈艾搓了香绳,让丞相每夜折两寸,燃于帐角。

    “丞相不久与臣妇复信,言此香确实有用。

    “不过…臣妇观太后颜色,倒不像患失眠之症。”

    太后轻轻打了一下丞相夫人:

    “好了月英,别装傻了,你这么聪明,怎么会看不出来我为何会睡不安稳呢?”

    说着,太后看向皇后的肚子。

    “陛下、皇后是我看着长大的,虽非我亲生,却胜似亲生。

    “我既忧皇家无嗣,又忧皇嗣不能出于皇后之身。

    “月英啊,为了陛下,为了皇后,我今天也不管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了。

    “你与丞相相伴已二十余载,一直无有子嗣,直至去岁才终于诞下瞻儿,不知可是有什么法子?”

    皇后在一旁神色动容。

    都说皇家薄情,但在这座皇宫里,她从来都没有感受过凉薄为何物。

    夫人手腕被太后拉着,先后看向太后、皇后,抿唇笑得更柔:

    “太后,皇后。

    “臣妇二十多年来,一直愧于不能为丞相留嗣,用的方子无数,全无作用。

    “直到前岁…”

    说着,黄夫人忍不住一笑,轻轻挪开太后的手来到皇后身边,附至皇后耳畔私语了起来。

    皇后极其认真地听着,记着,然而听到最后,白皙的面色在洁白的月光映照下,却显得有些赧红。

    “皇后都记住了吗?”黄夫人稍稍退后一步,看着皇后赧红的脸笑吟吟温声问道。

    “嗯!记住了!”皇后瞪大了眼睛,脑袋跟小鸡啄米似地连连点了几下。

    太后见之一滞,又不禁一笑:

    “皇后现在的样子,跟当年尚未及笈时当真一模一样。”

    皇后不好意思地收敛了神色。

    说着,太后又看向丞相夫人,煞有介事地责怪道:

    “月英,这就是你的不是了。

    “既然有法子,为何敝帚自珍,不早些献给皇后呢?

    “要是你能早些把法子献上,恐怕我现在都能抱上皇孙了。”

    “太后、皇后不问,臣妇哪里能轻易干涉皇室家事?”丞相夫人有些认真地答道。

    太后脸上仍是责怪之色:

    “皇嗣乃是国家大事,怎么能说是家事呢?

    “今陛下亲御甲胄,栉风沐雨,统六师在外,国无皇嗣储副为磐石,则天下之望无所系。

    “是以皇嗣非一家之私,乃社稷之公器。

    “再说了,陛下唤丞相为相父,便与丞相是为一家,陛下之家事,自然也是丞相,是月英你之家事,你怎能如其他大臣的夫人一般,对陛下之事敬而远之呢?”

    说到这里,太后故作责怪的神色已经缓和了下来,再次执起了夫人的手,道:

    “丞相为臣至公,对皇室之敬重亦发于心,表于行,从不逾越。

    “但先帝与陛下都是重情重义之人,连带着我们这些后宫妇人,也都被两位天子影响。

    “所以…月英你尽管把陛下、皇后都当成你的孩子,把我这太后当成你的秭妹,常来宫里与我说说话,聊聊天。

    “不然的话,难道天子、皇后,还有我这太后,最后都要变成史书里那些孤家寡人吗?”

    太后说得情真意切,丞相夫人抿嘴柔笑道:“太后喜欢臣妇来,那臣妇往后便常来。”

    “好好好。”太后连道几声好,笑得眉眼弯弯,连皱纹都抚平,仿佛年轻了几岁,“你尽管来,聊什么都行。”

    “陛下上次来信说,你近月捣鼓的那什么…曲辕犁与龙骨水车,他试过了,竟比作部工匠们造出来的还要好用几成?”

    夫人闻之一滞,不可思议:“陛下还与太后说这些?”

    “皇后与我说的,陛下写给皇后的信什么都聊…天南海北的见闻,形形色色的人物,似乎恨不得把皇后也带去与他亲征。”

    太后一笑,又道:

    “丞相为国家呕心沥血,你这丞相夫人也奋一身智能,为国尽力,真巾帼不让须眉,瞻儿有你们这样的父母,将来的成就……”

    久之,丞相夫人出了皇宫。

    却见蒋琬之子蒋斌迎上前来。

    夫人先是一愣,听到捷报后又是一喜,然而到了最后,脸上忽而出现戚然之色。

    蜀郡太守府。

    太守杨洪躺在榻上,奄奄一息。

    汉中之战,先帝急诏征兵,丞相犹疑,其人为丞相坚定决心,道『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先帝将崩,丞相省疾,汉嘉太守黄元造反,欲逼成都,其人助太子平定内乱。

    丞相北伐,天子亲征,汉都单虚无主,其人夙兴夜寐,与中领军向宠一并戍卫京都,与留府长史蒋琬一同处置大事,足兵足食,使北伐大军无后顾之忧。

    现在,他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张君嗣…曾借我一升盐,记得替我还他。”杨洪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清。

    “好,好…”其子颤声作答。

    “西市的李氏酱铺,上月赊我一瓮豆酱,准备下月发了俸禄还他,你记得替我……”

    “记下了,记下了!”

    “还有…庭院里那株枇杷,熟了别让人摘光,留三升给东市口卖麻鞋的老妪…她爱吃。”

    他每说一句,都要停上半晌,仿佛那些最琐碎的小事,才是压在心头的千斤巨石。

    “嗯…嗯……”其子泣不成声。

    “不能亲见陛下一统天下,我所憾也。

    “待陛下讨灭吴虏…待陛下率王师北定中原之日,你一定记得…告我于九泉之下。”

    “儿记得,儿一定记得!”其子在闻此一怔,泣涕连连。

    至此,杨洪不再作声,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很困难,时不时发出几声没有意义的呻吟。

    “长史…长史……”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已无法再多言语时,他忽然再度出声。

    “我在,季休我在。”蒋琬见状上前,心有戚戚。

    杨洪比他年轻,才能不比他差,一度是留府长史的备选,万万没想到会先他一步而去。

    “功曹薛齐,才能不在我下…君可试之……”

    “我知其人,你去之后,彼可代你暂为蜀郡之守。”

    杨洪闻此,枯瘦的手指在空中虚划:“长史…我腹有伐吴之策,我试言之,君试听之。”

    蒋琬一凛,与一众府僚重臣相觑须臾,当即俯身贴耳。

    “吴人仗江为险,横铁索于两崖间,阻我舟师,可随江雾潜出,以火油焚而融之……”

    “好,好!”蒋琬眼前一亮。

    “武陵五溪夷,心悦大汉而与吴有隙,其王沙摩柯为汉死命,可遣马氏子约其出酉水,逼公安、孱陵,夷兵利山林,吴军难能奈何……”

    “嗯!”

    “还有……还有……”

    蒋琬附耳静听,然而杨洪静静躺在榻上,再没了动静。

    待丞相夫人至时,却见蒋琬、李福、刘敏、樊岐、胡济、习隆等府僚重臣全部聚到了杨洪榻前,来送杨洪最后一程。

    其子嚎啕着扑倒在他身上。

    眼角余光瞥见丞相夫人已至榻前,赶忙对着其父道:

    “阿……阿父,夫人来了,丞相夫人来了!”

    杨洪仍然没有动静。

    夫人站在杨洪榻前,一脸哀容。

    然而片刻之后,杨洪竟缓缓睁开了眼睛,看清是丞相夫人,奋尽全身气力挣扎着出声:

    “夫…夫人。

    “你…你知道吗?

    “陛下…陛下大破吴!

    “哈…哈…哈哈……没想到老臣…老臣临死还能听到如此大好消息。

    “夫人,国家当兴,我这便将消息带给先帝…先帝一定…一定会为陛下、为大汉而喜……”

    室中众人闻此,无不动容垂泪。

    “嗯,一定会的,季休安心去吧。”夫人轻声安慰道,丞相不在,便只能由她代丞相来送这位重臣最后一程。

    杨洪轻轻躺倒,含笑而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