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重回80:从渔村赶海到纵横大洋 > 第489章王大春的想法

第489章王大春的想法

    工厂扩建的用地审批出奇地顺利。

    当村长找到村长罗全的时候,一听林宇要扩建加工厂,村长罗全嘴都笑歪了。

    在青山渔村,没人比他更清楚这加工厂意味着什么。

    “扩!必须扩!”罗全捏着申请纸,眼里的光比烟袋锅里的火星还亮,“林宇这厂子办起来,咱村去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以前顿顿喝稀粥的人家,现在锅里天天有鱼。这规模一扩,得再多招多少人?海边那些闲着的婆娘、半大的小子,不都能来挣钱?”

    他当即让人去丈量土地,连象征性的租金都免了,只说“算村里入的股,以后厂子好了,多给乡亲们分点实惠”。

    消息传到村里,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似的。

    王婶挎着篮子去海边洗菜,见人就念叨:“这下好了,我家那口子不用总惦记着出海了,在厂里加工海产品,也能挣不少钱,而且还安全。”

    张大爷蹲在码头抽烟,看着来来往往运鱼的三轮车,跟相熟的老伙计感慨:“想当年啊,咱村谁家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现在倒好,厂里一天收的鱼,比以前半个月捕的都多。”

    用地的事落定,林宇转头就联系了镇上的施工队。

    有人劝他找村里的泥瓦匠自己盖,能省不少工钱,林宇却摇头。

    钢构厂房不是搭窝棚,立柱的垂直度、屋顶的承重,差一点都不行。

    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来干。

    施工队老板是个爽快人,看了图纸当场拍板,让林宇放心,一两个月保证完工。并且,他承诺用的都是国标钢材,抗八级风没问题。

    这让林宇更加心动了。

    毕竟,住在海边儿,海风是常有的事情。

    要是遇到去年风暴潮的那种情况,普通房屋可经受不住,不然的话海边儿也不会种植那么多的白杨树了。

    目的就是为了挡风。

    而加工厂处,地处开阔,树木稀少,林宇还真有些担心有大风,将厂子给掀了。

    有了老板的保证,他也就放心了。

    至于建筑材料的事更不用愁。

    林宇托人给东北的钢铁厂打了个电话,那边一听是建水产加工厂,当即说可以走绿色通道。

    “咱东北啥都缺,就是不缺钢铁。”电话里的人笑着说,“鞍钢的螺纹钢、本钢的彩钢板,一周就能给你运到码头,价格还比市场价低五个点。”

    这话说得不假。

    如今的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心脏,大大小小的钢铁厂冒烟的烟囱能从辽河排到松花江,火车皮拉着钢材往全国各地跑,连南边的造船厂都得仰仗这边的供应。

    在确定了加工厂的结构和各项需求之后,林宇专门组织施工队和赵大勇他们碰了个面。

    施工队带来了详细的设计图纸,赵大勇则结合加工厂日常运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建议。

    比如在冷藏区和分拣区之间,原本设计的通道较窄,赵大勇指出,平时搬运货物的推车往来频繁,窄通道容易造成拥堵,建议拓宽半米;还有通风系统的出风口位置,他觉得按原设计可能会让部分角落通风不畅,容易滋生潮气,施工队当场采纳了这些意见,对图纸做了相应的改良。

    沟通妥当后,施工队便开始按需下料。

    根据改良后的设计,精确计算出所需钢材的型号、尺寸和数量,直接联系东北的钢铁厂进行定制加工。

    那些切割好的钢柱、钢梁和彩钢板,很快就通过货运送到了施工现场,堆放在划定好的区域,等待着被组装成新的厂房。

    这次扩建采用的钢结构厂房好处多多。

    首先是坚固耐用,钢材的强度远非泥砖可比,能够抵御海边常见的大风天气,使用寿命也长得多,不用像以前的泥砖房那样隔三差五就得维修。

    其次是施工效率高,预制好的钢结构部件运到现场后,像搭积木一样进行拼装就行,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

    而且钢结构厂房内部空间开阔,没有太多立柱的遮挡,方便设置流水线和摆放设备,后期如果需要调整布局,也比泥砖房灵活得多。

    另外,钢结构本身不易受潮,再加上设计了合理的通风系统,能有效保持厂房内部的干燥,这对于需要储存海鲜的加工厂来说尤为重要,能减少货物因环境潮湿而受损的情况。

    地面处理上,林宇要求做水泥硬化处理。

    施工队先将地面夯实平整,然后浇筑混凝土,再进行收光养护。

    这样处理后的地面坚硬平整,不像以前的泥土地面,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平时走动也不会尘土飞扬。这不仅让厂房内部更加干净整洁,方便日常清扫和消毒,也避免了灰尘污染海鲜产品,符合食品加工的卫生要求,同时还能保护地面不受搬运设备的碾压损坏,延长厂房的整体使用寿命。

    考虑到东北冬天的严寒,林宇还特意计划在厂房里装上两个大壁炉。

    东北的冬天冷得刺骨,这么大的厂房,没有像样的取暖设备可不行。

    普通的炉子热量有限,根本无法让整个厂房都温暖起来。

    要知道加工海产品时,工人们需要经常接触水,这要是冬天取暖跟不上,工人们肯定一个个都得冻得手脚生冻疮,哪还有力气干活?

    一切都商量妥当后,工程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这段时间,林宇没事就往工地跑,一边帮忙搭把手,比如给施工队递个工具、帮忙扶一下钢材,一边仔细查看施工进度和质量。他会时不时地和施工队的师傅们交流,问问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看看哪里的细节还需要调整。

    看到钢材被一根根精准地对接、固定,看到水泥地面渐渐平整硬化,看到壁炉的框架慢慢搭建起来,林宇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厂房建成后,工人们在温暖、宽敞、整洁的环境里忙碌的景象。

    此时,林宇在工地旁的石头上坐下,刚松了口气,王大春就拧开一瓶矿泉水递过来,脸上带着汗,笑容却格外爽朗:“小宇,喝点水,这都忙活半天了,看你额头上的汗,跟刚从海里捞上来似的。”

    林宇接过水,仰头灌了大半瓶,冰凉的水流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不少热意。

    他望着不远处已经搭起的钢结构骨架,银白色的钢梁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心里莫名涌起一股期待。

    “累点怕啥?”他抹了把嘴,眼里带着劲,“咱这次扩建厂房,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要往大了干,真真正正做大做强。”

    “可不是嘛,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王大春哈哈笑着,在他身边坐下,顺手捡起根草棍在手里转着,突然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小宇,我跟你说个事儿,你给我参谋参谋呗?”

    林宇见他神秘兮兮的样子,不由得有些疑惑,挑眉道:“啥事儿啊?还神神秘秘的,说呗。”

    王大春挠了挠头,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又藏着点兴奋:“这不是跟着你出海、跑厂子,我也攒了点钱嘛。我就想着,总不能一直给你搭下手,是不是能自己干点儿啥?琢磨来琢磨去,我想养鸡,你觉得咋样?等小翠嫁过来,她在家也能搭把手,不至于闲着没事干。”

    听到这话,林宇“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摇摇头说:“你想搞点自己的营生是好事,但养鸡这事儿,我觉得不太适合你。”

    见王大春脸垮了下来,他又解释道,“养鸡不是不能养,但你和小翠姐都是门外汉,这行看着简单,其实门道多着呢。鸡瘟、饲料配比、场地消毒,哪一样出岔子都能让你赔个底掉。起点不低,风险也不小。”

    王大春皱起眉,手指头无意识地抠着石头缝:“那你说搞啥?我这心里头就想干点实在的,能守着家,还能挣钱。”

    他是打心底里信林宇,知道对方这么说,肯定有更好的主意。

    林宇往工地那边看了一眼,施工队正在吊装一根钢梁,轰鸣声老远就能听见。

    他收回目光,拍了拍王大春的肩膀:“你忘了咱脚下这是啥地方?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你不如搞搞海产养殖。”

    “海产养殖?”王大春眼睛一亮,身子往前凑了凑,“那养啥?海带?还是扇贝?”

    他打小在海边长大,对海里的东西熟,可真要自己搞养殖,一时也没了头绪。

    林宇掰着手指头数:“你看啊,咱这海湾水温合适,洋流也稳,养点海参、鲍鱼都行。这些东西市场价高,咱有现成的销路,等厂子扩建好,你养出来的货,直接送厂里加工,不用愁卖。而且你跟着我跑了这么多年船,懂海水的性子,比外人强多了,这就是你的优势。”

    王大春听得眼睛越来越亮,手里的草棍都忘了转:“海参?那玩意儿我知道,贵得很!就是不知道咋养......”

    “这简单。”林宇笑着说,“你要是真想搞,那就找水产研究所的人,到时候请他们给你指导指导,建几个育苗池,先从小规模试养开始。真成了气候,比养鸡强多了,还能跟咱村的产业凑成一串,多好。”

    工地那边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最后一根横梁吊装到位,厂房的骨架彻底立了起来。

    王大春望着那越来越清晰的厂房轮廓,又看看林宇,突然一拍大腿:“行!就听你的!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去海边找块地,先把池子挖起来!”

    林宇看着他干劲十足的样子,也跟着笑了。

    “行,我很看好你啊!”林宇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要是能干好,还可以带着村里其他人做,村里人说不定可以跟着你发家致富啊!”

    “你可别开我玩笑了,我哪有那本事?到时候,还得指望你帮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