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重回80:从渔村赶海到纵横大洋 > 第488章要扩建厂房

第488章要扩建厂房

    船行出很远,引擎的轰鸣渐渐平稳,林宇依旧站在船尾,目光牢牢锁着后方。

    那些黑石礁村的渔船像一群不甘的鲨鱼,在海面上徘徊了许久,才慢慢调转方向。直到它们缩成一个个模糊的黑点,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林宇才缓缓收回视线,眉头却始终没有舒展。

    海风带着咸腥味扑在脸上,林宇深吸一口气,他心里清楚,今天这事儿,绝不是偶然。

    这一年时间,青山渔村确实变了。

    以前村里谁家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出海全靠运气,赶上坏天气就得喝西北风,孩子们能吃上顿饱饭就谢天谢地。

    可自从他搞起水产加工厂,又带着船队跑外销,日子像是被注入了活水:码头翻新了,渔船换了新的,家家户户的日子也好过了起来。

    现在的青山渔村,灶台上端出来的不光是杂粮粥,顿顿能见着海鱼和猪肉,白米饭管够。

    甚至有的家庭还装上了家用电器。

    这些变化,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这好日子,能不招人嫉妒?

    林宇太清楚了,周边几个渔村大多还守着老规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捕到鱼就去镇上摆摊,卖不上价就只能烂在手里。

    遇上风浪大的月份,照样得饿肚子,更别说买电器、盖新房了。

    市场化的春风刚吹到这海边,大多数人还转不过弯来,总觉得 “凭啥你青山渔村能先富起来”。尤其是黑石礁村,跟青山渔村只隔了道海湾,看着这边一天天红火,心里的落差怕是早就积成了怨气。

    今天抢渔场,不过是把那点嫉妒摆到了明面上。

    “在想啥呢?”王大春端着碗热茶走过来,递给他,“那些杂碎要是再敢来,咱就跟他们干到底,也就是你心善,这要是我,直接命令船撞过去,看谁怕谁~!”

    王大春大有一种船大底气足的架势。

    林宇接过茶,指尖触到温热的瓷碗,心里却泛着凉意:“这事儿没那么容易过去。”

    他望着远处起伏的海浪,“他们今天没占到便宜,保不齐下次会来更阴的。回头得跟村长说说,让厂里和船队都加把劲,不光要防着海上的风浪,还得防着人心。”

    王大春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这穷日子过怕了,谁见着好处都眼馋。咱得把厂子和船队守好,不能让兄弟们的好日子打水漂。”

    林宇没再说话,只是望着船头劈开的浪花。

    他知道,青山渔村要走的路还长,想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光靠硬气不够,还得更强大。

    其实人都是一样,嫌你穷,怕你富,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这就是人性。

    林宇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给对方一些警告。

    所以船一靠岸,他便让王大春安排人将小黄鱼送去给罗老板,自己则径直走向村委会。

    村长罗全刚送走帮忙挂牌匾的乡亲,正坐在院子里抽旱烟。

    见林宇一脸严肃地进来,他赶紧掐了烟,问出了什么事。

    林宇在石凳上坐下,把黑石礁村拦船抢渔场的事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连对方说的每句硬话都没落下,还强调对方明摆着是嫉妒村里日子好了,想找茬,这次不把规矩立住,以后指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乱子。

    罗全的脸渐渐沉了下来,手里的旱烟杆在石桌上磕得邦邦响,怒声道这帮混小子真当青山渔村好欺负,扬言,明天一早就去找黑石礁村的李老头,非得让他们给个说法不可。

    林宇表示具体怎么处理由村长拿主意,他只是把情况说明,该提防的得提防着,随后便起身离开了村委会。

    回到家时,天色已经擦黑。

    王玉芬和二妮刚把晚饭端上桌,有鲅鱼饺子和一盘炸得金黄的海虾。

    可林宇只扒拉了两口就没了胃口,连着赶订单、遇拦截,神经一直紧绷着,这会儿松懈下来,倦意如潮水般涌来。

    所以回到屋里倒头就睡,睡得格外沉,连梦都没做一个,直到第二天清晨被窗外的鸟鸣吵醒。

    林宇洗漱完,揣了两个馒头就往加工厂走。

    他之所以睡这么早,是因为打算今天去厂子研究扩建厂房的事。

    如今工厂订单越来越多,罗老板之前就打电话问过他这边厂房能不能扩建,帮忙分担压力。罗老板那边扩建厂房的成本太高,而他这边完全可以研究一番。

    现在的加工厂是在原有的海鲜分拣厂房基础上改建的,用地成本不大,周围还有很大的空地可以利用,而且用人成本也低。

    林宇踩着晨光走进加工厂时,罗大勇正蹲在墙角核对进货单,地上堆着半人高的纸箱,印着“食品级塑料袋”的字样。

    泥砖房的墙壁被经年累月的潮气浸得发灰,墙根处甚至长出了青苔,几扇小窗户蒙着厚厚的油污,阳光只能透过缝隙挤进来,在地上投下几道昏黄的光柱。

    “大勇哥,你过来。”

    林宇走到厂房中央,抬手摸了摸头顶的横梁,这些木头已经有些朽了,轻轻一碰就掉渣。

    “咱先说用地的事。”他指着厂房西侧那片长满杂草的空地,“从这儿到那排老仓库,大概有三百平,我昨天跟村长打听了,这片是村里的闲置地,批给咱扩建没问题,租金象征性给点就行。”

    罗大勇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地是够,就是这泥砖房......”

    他踹了踹墙角的砖,一块松动的泥砖“哗啦”掉下来,露出里面混杂着麦秸的泥土,“你看这墙,一到雨季就渗水,冷藏库的温度都稳不住。上次存的虾皮,愣是潮得发了霉。”

    林宇点点头:“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

    他从口袋里掏出张皱巴巴的宣传单,是昨天在镇上五金店拿的,上面印着钢结构厂房的效果图,“咱这次扩建不用泥砖,全用钢材。钢柱、钢梁、彩钢板顶,又结实又好打理,通风窗想留多大留多大,采光肯定比现在强十倍。”

    “钢房?”罗大勇凑过来看宣传单,眉头皱了起来,“那得不少钱吧?泥砖才几个钱,村里盖房不都用这个?”

    “泥砖房咋建的你忘了?”林宇笑着反问,“和泥、脱坯、太阳底下晒半拉月,遇上连阴雨还得返工,看着省钱,其实费工费时。再说这质量......”

    他指了指屋顶的漏雨痕迹,“去年台风刮掉半面墙,修修补补花的钱,够买两根钢柱了。”

    他蹲下身,在地上画了个简易图纸:“钢结构厂房快,拉来材料直接拼装,顶多半个月就能封顶。而且隔热、防潮,以后装通风系统、吊轨传送带都方便。等新厂房建好,这三间泥砖房也得推倒重盖,全换成钢的,到时候整个加工厂连成片,冷藏区、分拣区、包装区分开,效率能提一倍。”

    罗大勇盯着图纸,手指在“冷藏区”三个字上敲了敲:“钢房是好,可这成本......”

    “你算笔账。”林宇给他掰手指头,“泥砖房顶多撑十年,钢房能用三十年。咱现在订单越来越多,罗老板那边还等着咱分担业务,总不能让这破厂房拖后腿。再说,钢材这两年价格稳,我托人问了,三百平的钢房连工带料,二十万足够了。厂子里要是没钱,我家里还有十几万,先拿来用......”

    他走到窗边,推开条缝,让新鲜空气灌进来:“你想想,以后厂房里亮堂堂的,墙是白的,地是水泥的,机器转起来也不磕磕绊绊,工人干活都能多带劲?”

    罗大勇看着宣传单上宽敞明亮的厂房,又看了看眼前昏暗潮湿的泥砖房,狠狠砸了下拳头:“干!就按你说的来!我这就去找施工队问价,顺便叫人把那片空地的草除了!”

    林宇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先找设计院出个图,把水电、通风的位置都规划好。咱要么不建,要建就建个像样的,免得以后出现什么状况不好改动,你最好先和田芳姐商量一下,确定好了方案找我直接签字。”

    赵大勇点了点头,这就找田芳商量去了。

    这事儿交给赵大勇,林宇完全放心。

    赵大勇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即便两人的拿来的方案哪里不可行,他也可以及时指出来。

    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去村里,将这块闲置用地批下来。

    所以,林宇没有任何停留,直奔村委会大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