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08章:在泰西

第508章:在泰西

    “泰西那里果然艰险啊!”

    “这才几年,就死回来这么多鬼。”

    阴间的“罗马城”中,

    前来视察地方工作的上帝见到了几位被放生到泰西,辅佐自己那位毫无血缘的儿子的故人。

    他们才在泰西发光发热没多久,便因为各种意外,不幸死回了距离最近的“罗马”。

    有个从中原外派而来,年轻些的墨家弟子愤愤不平的说:

    “那些被罗马称之为‘塞尔蒂’的家伙,果然是野蛮至极,一点礼义也不讲!”

    “亏我先前以为,他们崇尚自然,有沟通万物之灵的传统,同太平道的教义颇为洽合,把他们当半个人看呢!”

    “谁知道前头交换了物资,后脚便带着人过来劫掠!”

    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

    便是在战斗过程中,他奋力杀了十来个蛮夷,狠狠地发泄了一番胸中怒火,随后才死回罗马。

    作为泰西之主的鸽子就笑话他,“天真的小子!”

    “文质相较,西海比不上中原,而罗马又比不上西海。”

    “泰西那些家伙,都被罗马人嫌弃为蛮族了,你怎么还会对他们抱有额外期待?”

    转过头,

    鸽子又对本体说,“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先秦之时的君子,面对类似的境遇,做事可比你们这些后来者妥帖多了。”

    旁边“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罗马先帝屋大维自动忽略了某些自己不喜欢的言论,询问前些年死下来的李维道:

    “是这样的吗?”

    对方很是尴尬的回答,“……这个我还不明白。”

    李维,

    是罗马帝国的著名历史学者。

    年轻时虽然同屋大维有些交情,但心里却不愿意放弃共和的理念。

    但铸成大业后,

    屋大维展示出了作为开国之君的宽广胸怀,并没有责怪李维的守旧,还聘请他担任两位外孙的教师。

    深入学习过诸夏思想,对其国家制度有所了解的屋大维知道,“历史”在漫长的时光,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他既然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强大的帝国,便要编织起属于这个帝国的历史。

    他要做史册中的先行者、毫无疑问的领袖,

    而他的后代则要做那明了前路来源,继续探索未来的承接人。

    为此,

    屋大维还效仿诸夏,设立了专门的史官,让他们记录自己统治以来的各种事物。

    只是这种新鲜玩意儿,并没有引起罗马贵族的重视,他们甚至觉得:

    做过的事,

    说过的话,

    还要再找人将之写一遍,封存起来,这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又或者,

    奥古斯都是在找理由,为自己招募专门的侍官,在已然被其架空的元老院外,再设立新的决策中枢。

    哼,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东方的诸夏人曾设立过名为“中朝”的玩意儿!

    而对在李维这边,

    他虽为之感动了一二,但一抹脸,这人就去写了一本《罗马建城以来史》,表达了自己对共和的思念之情。

    于是屋大维就把外孙的史学老师换了个人。

    等李维发扬学者那“什么都想了解一下”的本性,从而解识了一个太平道道士,获得死后入冥土的殊荣后,

    他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便被急缺人手,饱尝牛马之苦的先帝一把抓住,顷刻炼化。

    “提比略怎么搞的!”

    “即便朱庇特的光芒一时无法消退,他就不知道私下联络一些道士,为我超度几个能干的家伙下来吗?”

    隔壁属于秦人的冥土多么热闹,

    只有罗马这里空空荡荡,大部分的事情还要自己这个老人来处理——

    虽然权力对屋大维这样的君主来说,是一种十分美味的“食物”,可以滋补得七老八十的人,仍旧拥有着雄心壮志。

    但畅享权力美味的前提是,头顶上没有压着一位真正的神灵。

    有了约束,

    有了限制,

    掌握权力对死鬼来说,就显得没滋没味起来。

    所以,

    屋大维一有机会,就要去梦中骚扰同样超长待机的继承者提比略,让他想办法为自己减轻压力,并供奉更多的东西下来。

    天可怜见,

    伟大的奥古斯都刚刚死下来时,还因为罗马没有为先人烧供祭品的习俗,忍受过几天的饥饿。

    后面又因为提比略烧纸的业务不够熟练,收到过不少劣质物品。

    若没有上帝的庇护,他在阴间连个房子都没得住!

    而秦明这个生前效力于罗马,死后让子孙带着衣冠,返回故乡安葬的奥古斯都臣子,每年受到的贡品都比自己多!

    屋大维想吃点好的,都得去秦明那里蹭饭!

    真是越想越气!

    “没用的史官!”他指着李维抱怨了一句,然后又在鸽子的催促下,以七十六岁寿终正寝者的身份,去往处理文书的阴司中老骥伏枥起来。

    李维看着他离去,脸上满是委屈。

    这老东西对人提起要求来理直气壮,却没考虑过自己能流畅的阅读诸夏典籍,是因为曾去过东方留学。

    而自己,只是个纯正的,对诸夏历史不甚了解的罗马学者罢了。

    唉,

    谁能想到,

    活了快八十岁,死了还得努力学外语给互相看不顺眼的老上司打工。

    早知道就不好奇太平道的超度仪式了。

    ……

    “不管怎么说,能立足就好。”

    “反正你们也不怕死。”

    这批出口前往泰西的死鬼,佩戴着上帝赐予的宝玉,可以在鬼神未曾涉足的偏远蛮荒之地,像活人那样行动。

    在其“死”后,还能通过那被一分为二,一半随身,另一半留置于罗马冥土的玉石,召回这里。

    所以,

    得到如此特权的死鬼们,在开拓泰西之事上,从未显露过退缩的姿态。

    耶哥儿时常为他们眉头一皱,将自己护在身后的举动而含泪感动,

    刘如意也时常为他们的奋勇向前而庆幸万分。

    而在死鬼们的挺身奉献下,

    泰西太平道一行人,终于来到了跨过被罗马人称之为“瑞纳河”,并以其为帝国疆界的大河,来到一处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较为肥沃的地方,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定居点。

    毕竟传道也是需要后勤支援的,不然空口白牙,哪能轻易让那里本就没什么文化,听不懂人话的蛮夷,感受到文明的教化呢?

    不过,

    瑞纳河沿岸,并不是一个安定祥和的地方。

    它是罗马帝国的边界,

    东边生活着数不清的日耳蛮人,西边驻扎着罗马的军团,还有数不清的,才被罗马征服不久,一身反骨的塞尔蒂人。

    这样的情况,跟西秦立国之初全然相反。

    西秦建立的阿房城,位于西海的角落,上下都有山脉包裹,面朝大海背靠高原,完全可以让其安心发育,等成长壮大后再去同他国交流。

    而瑞纳河则是泰西大河,绵延两千里,其下游更是开阔无边。

    这是罗马人、塞尔蒂人和日耳蛮人都聚集在那里快乐生活的主要原因。

    肥沃的土地,

    也不是只会吸引诸夏君子嘛!

    但对此,

    耶哥儿一点也不带怕的。

    他对自己追随者说:

    “我们的目标不是建立国家,而是传播太平的教义,进行文明的引导。”

    “想要实现这宏伟的计划,怎么可以抗拒跟人交流呢?”

    说到这里,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的看了蜷缩在人堆里的几位老者一眼,接着补充道:

    “何况我们太平道,在阴阳两界可是有不少关系的!”

    “怎么可能畏惧那些蛮夷的力量呢!”

    相处了数年时光,

    加上从小就受到鸽子的投喂,

    聪明伶俐的耶哥儿已经一眼就能看出,某些家伙并不是人了。

    但他没有说破。

    因为队伍中出了太平道的道士外,还有被赚来山上的刘如意等人。

    他们可不会像自己这样,从容接受某些东西。

    除此之外,

    耶哥儿在秦国的时候,就被鸽子塞过一个罐子。

    鸽子说:

    “等你选好地方,暂停了脚步后,就将这个陶罐扔到附近的河流中。”

    “这样,我的目光便会垂下,降临到由你所选定的沃土。”

    耶哥儿顺应了上帝的指引,并在落脚于莱茵河畔后,于梦中见到了以神鹿姿态出现的鬼神。

    他因此知道,自己的确是受到庇佑的人。

    而根据师长告知的经验,

    像泰西这种蛮夷丛生之地,鬼神对于他们这些代行者的约束,也会放松许多。

    不然的话,

    怎么会有成堆的死鬼行走在他的眼前呢?

    等安稳下来后,上帝施予的仁慈和帮助,想来会更加多吧!

    怀抱着这样的期待,

    耶哥儿等道人心中,充满了信心。

    正降临罗马的上帝从死回来的鬼口中,得知耶哥儿的想法后,也只是轻轻一笑。

    他没有拍着胸脯表示什么,反而说起了提比略这位前年退位给了自己侄子,正于卡普里岛隐居的罗马君主。

    “既然如此,那等到他寿命将终,还是找人去帮他做个超度吧。”

    对方在听说有秦人在罗马的伊比利亚、高卢等行省传道时,并没有设立阻碍,反而大手一挥,给耶哥儿开了好几张特许证,要求当地军官对其施以优待。

    这也是耶哥儿将定居点,选择在罗马某个前线要塞不远处的原因。

    就是可怜了刘如意这群人。

    阴间不少死鬼都对他们这些种子抱有期待呢,

    现在周边竞争如此激烈,也不知道何时能够成长为参天之树。

    这下,

    真的只能期待刘如意能拿出老祖宗的手艺,吃上附近某个势力的软饭了。

    “哎呀!”

    “如此发展的话,再过个百年,大九州可又要热闹起来了!”

    播撒在泰西、中南的种子,都在努力的汲取养分,将自己朝着太阳的方向延伸。

    而中原的孙恩,也渐渐的迁移了人口去往辽东,

    西秦这边,苦于内乱的秦人也通过西海,向比北地郡更北的地方走去。

    诸夏这棵大树的枝叶,伴随着新朝的覆灭,伸展的更加遥远。

    但其终究是新生者,是后来者,

    他们面对的危险,比起前人要更加艰难。

    他们所能占有的土地,比起前人也更加荒苦。

    风雨一大,

    就可以迎来摧残折毁的结局。

    而且嫩绿的叶子,

    向来也是野兽们喜爱的食物。

    就像嫩芽渴望吸收泥土、主干上的营养一样,

    野兽也渴望咀嚼其柔嫩的躯体,吮吸其甘甜的汁液,为自己带来新的快乐。

    真正荒凉的先秦时代已经过去,

    在这个东汉建立,并逐渐寻回旧日荣光的眼下,

    天下九洲之内,

    正一派生机勃发的姿态。

    在这样的时代下,

    文明和野蛮完全的碰撞在一起,

    礼仪和粗俗同时出现在一副画面中,

    哪一方会获得岁月的青睐,成为一片地区的王者霸主呢?

    何博并不知道。

    但这没有关系。

    因为他会使唤别人,去给诸夏的种子施肥、除草。

    哪怕那被上帝指使的家伙,生前还曾与上帝角力,站在祂的对立面。

    上帝会帮这些人在死后再接再厉,拥抱新天地、开拓新境界的。

    不过,

    风雨还是很有必要的。

    没有风雨,又怎么见到彩虹,结出硕大清甜的果实呢?

    “咦!”

    “真是越活越像农场主了呢!”

    跟着鸽子跑到罗马城中的广场上扔了点面包屑,

    看着分身咕咕叫着跟同类竞争乞食的上帝,忍不住发出了啧啧笑声。

    与此同时,

    东方的匈奴人也有了再次分裂、迁移的迹象。

    右谷蠡王伊屠智伢师坐在自己的帐篷里,焦虑的进行占卜,想要向自己死去多年的母亲,寻求启示和指引。

    伊屠智伢师,

    汉名王智,

    是当年和亲匈奴的王昭君的子嗣,也是上一代单于呼韩邪的幼子。

    只是对王智来说,

    他虽然生长在匈奴,并遵从其习俗生活,但心中仍旧仰慕中原文化。

    毕竟他这个幼子,

    是父亲呼韩邪单于死前抖擞精神,同母亲王昭君生下的。

    在他降临人世之前,呼韩邪便已经死去。

    所以,

    王智生来只有母亲,

    他那位大哥兼继父复株累若鞮单于,对其并没有太多关爱。

    这使得王昭君私下里,能够藏在帐篷里,教导自己孩子那来自中原的智慧。

    王智因此成长起来,并凭借较之匈奴人更加长远深厚的智慧,一路做到了右谷蠡王这“匈奴四角”之一的位置。

    按照匈奴流行的“兄终弟及”的制度,

    他在之后应该担任左贤王,成为单于的继承人。

    但他的兄长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显然不想这样。

    他的父亲传位给了自己的长子,

    凭什么他就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呢?

    如果他的弟弟没几个,并且没有多大的声望和才能,那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还能忍耐一二,等待兄终弟及、叔死侄继的流转到来。

    可惜,

    呼韩邪单于有二十个儿子,

    王智这个遗腹子不仅没有因为缺少父亲的教导,变得软弱无力,反而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护。

    这自然让现任单于无法忍受。

    于是今年,

    就在王智应该升职加薪的时候,他强硬的阻止了王智就任左贤王这件事。

    而当时单于流露出来的可怕神色,也让王智生出了浓浓的不安。

    他向自己收集的,那些因为战乱而来到草原的中原智者们询问缘故,

    得到不好的结果后,便慌乱无力的想念起了母亲的温暖怀抱。

    即便王智今年已有五十岁,

    但在他这一生里,能够全心全意依赖的,只有母亲而已。

    “母亲。”

    “如果你的在天之灵仍旧庇护着我的话,还请告诉我之后该怎么办吧!”

    王智对着占卜用的龟甲、牛骨发出了疑问,然后便昏昏沉沉的睡下。

    等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

    他从混乱朦胧的梦境中醒来,找到自己的汉人智囊们说:

    “我想要去西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