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 第五百一十七章 全城热议,全城热卖!

第五百一十七章 全城热议,全城热卖!

    《山楂树之恋》的片尾曲响起,但此刻全国所有影厅的大银幕前,坐满了久久不能出戏的观众。

    即便是问界嘉禾国贸店现场的韩山平等之前已经组织过院线看片会的嘉宾们,也不禁被这样一部平淡又隽永的佳作感染。

    良久,字幕走完,但沉默仍在持续发酵。

    直到第一束灯光试探性地亮起,微弱的光芒如同揭开了观众情绪的封印。

    这迟来的光亮并非唤醒,而是引爆,沉寂的海面轰然决堤,雷鸣般的掌声毫无征兆地爆发出来!

    不是矜持的礼貌性鼓掌,而是自发的、宣泄般的、排山倒海的声浪,带着颤抖的温度,席卷了整个IMAX空间。

    张一谋带着一众主创们走上舞台,待到路老板扶着老婆上台,呼声震天的“老三”、“静秋”,让两位主创三两步就要抬手同大家打招呼。

    他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老谋子咧着嘴笑,数次想要说话却仍旧被现场观众的热情打断,这种观影结束还未消散的热忱和情绪代入,把北平的冬夜彻底点燃。

    “好,非常感谢大家。”张一谋举着话筒:“以往的电影首映,似乎总是要讲一句,这部影片我们经历了太多艰难,总算走到今天之类。”

    “但这一部电影我是真的感受到了创作的投入、愉悦,根本谈不上任何困难,就这么一路顺遂地走到了今天。”

    “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功劳,无论是中影、问界、新画面三位出品方的鼎力支持,还是包括路导、赵老师、奚美娟老师、伊妃、丽娅在内的所有演员同志,都在拍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张一谋回身给各位主创鞠躬:“我要先感谢大家!”

    赵小钉站得最近,连忙伸手抬了抬。

    “好,不占用过多的时间。”老谋子笑道:“电影之前的路演,路导和伊妃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参与,知道各位记者都有很多问题要问,下面请便!”

    这特殊情况自然指的是小刘怀孕,路宽也仅仅参与了一线城市的路演。

    一部电影的宣传工作在影片上映的前中后期各有侧重,显然今天就是要把话题度最高的刘伊妃抬出来,继续造势、吸粉、巩固票房。

    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即将录制的《艺术人生》栏目,《山楂树之恋》剧组会像之前的《红楼梦》、《无间道》一样剧组整体参与到节目中去进行互动、宣传。

    但因为很多问题涉及到电影内容剧透,一般都是放在首映之后,用电视节目配合着网络口碑的发酵。

    问界嘉禾影院的工作人员早早就抬上沙发,路宽、张一谋、赵苯山、刘伊妃、童丽娅、溪美娟等主创坐在台上,开始与现场的记者和观众互动。

    电影频道的老朋友居文沛,代表《中国电影报道》发问:“首先恭喜张导和各位主创,预祝电影大卖,有个问题可能有些冒昧,想问一下伊妃,如果不方便请忽略。”

    小刘笑道:“请讲。”

    每回一到采访都能吃头道菜,电影频道的各位记者们哪儿能瞎问,居文沛这是客气口吻,

    “我从02年在威尼斯就认识伊妃了,我们现在都知道伊妃是准妈妈了哈,非常为你感到开心。”

    “请问伊妃,在剧中和现实生活中的丈夫扮演情侣,你在得知自己怀孕前后,对于拍摄工作和剧情人物的情感代入有没有影响?你是怎么处理的?”

    刘伊妃举起话筒:“说实话,得知怀孕就是在《山楂树之恋》的开机仪式之后,当时不想占用公共资源,所以对于外界沸沸扬扬的揣测没有回应过。”

    “在经过专业医生提醒和建议后,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完成这部电影。”

    “从表演学的层次来看,演员的核心任务是将个人情感融入角色,同时保持对剧情节奏的精准把控。”

    “在电影拍摄后期,身体的激素变化让我的情绪波动特别大,静秋这个角色的内敛和隐忍更难驾驭了,特别是看到路宽躺在床上那一场——”

    女演员的话音顿了顿,显然历历在目的场景犹然令她动容:“那一场拍得特别、特别艰难,很感谢张导、剧组全体同事们给我耐心、鼓励,感谢路宽和我妈妈一直陪伴在身边。”

    台下响起阵阵掌声,刚刚才看完结局的粉丝们回想起红衣女孩静秋悲恸,此刻感同身受。

    今天本就是情人节,这样的氛围和话语感染力太强。

    居文沛又转向导演:“张导能不能跟我们聊聊这场戏,和伊妃这种特殊状态下的表演。”

    张一谋接过话筒解围:“我们说一个好演员,总是能将生活的情感、经历和角色达成共鸣,伊妃说的这场戏我们拍了很久,最后的完成度也很高,原因就在这里。”

    他转向观众,语调渐深:“回到静秋这个角色上来,在我心目中,她是这个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清露。”

    “这个角色的演绎需要两种力量:被压抑时代的怯,和超越时代的纯。”

    “怯很容易演,但纯呢?”张一谋玩笑道:“现在网上有损人的话说你装纯,其实说得难听了,有的角色演员也是要‘装纯’,但伊妃的表演这方面的痕迹非常少。”

    “一方面,我认为是有爱的角色,必须有爱的人才能演好。”

    “另一方面,伊妃怀孕以后带来的情绪波动,恰恰撕开了表演的伪装层。”

    “当她看着化了妆的丈夫躺在病床上,颤抖的手悬在老三脸上却不敢触碰,其实那一刻我相信她自己已经忘记了是在表演,这是一个怀孕的妻子对挚爱的生命正在消逝的本能恐惧。”

    全场掌声雷动,特别是《电影报》、《中国电影报道》等专业媒体的记者,他们深知银幕上的真实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演员以生命淬炼的结果。

    刘伊妃这一段跨越表演与现实的瞬间,成为了敬业精神的最佳注脚。

    《当代电影》记者:“张导对于电影未来的评奖有什么打算和预期?”

    “欧洲三大电影节我们没有主竞赛单元的加护,否则也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公映了,但戛纳今年邀请我们参加非竞赛单元的展映,应该会去做宣传、顺便出售其他地区的版权。”

    “另外,在拍摄之前我跟小路也沟通过,我们这部电影的题材和背景相对还比较特殊,如果是奔着三大的调性去拍,那势必要把很多隐喻的观点剖明、或者拍出更加激烈的对抗。”

    “但这样就脱离了本意,我永远在讲,我们希望带给观众、带着这个浮躁的时代的,是一份单纯、美好的爱情,时代只是一个注脚,绝对不该成为重点。”

    公开采访,老谋子的话没有讲的太明白,但懂行的都能听出言外之意,这是不愿在电影的正智隐喻上逢迎西方评委。

    你们想看什么我清楚,但这部电影的重点不是《活着》里的辛辣讽刺和人物命运,只是一对小儿女的时代下的爱情往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电影艺术》女记者提问:“路宽导演你好,这是你第二次在电影中出演男主角,人物塑造依然惊艳,请问这一次出演是基于什么考虑,做演员和导演有什么不同感受?”

    “演员导演的区别,其实只在看待故事的角度不同,演员需要体验生活,导演更需要,而且是在一种更加广阔的视角中探寻。”

    “我们去看那些大师,黑泽明拍《影武者》的时候和演员一起在战国遗址露宿,安东尼奥尼拍《蚀》时亲自扮演股票经纪人,还有人尽皆知的,希区柯克特别喜欢拍龙套。”

    “我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他讲的一句话,叫‘镜头外的焦躁,是谋杀悬疑最好的养料’,一个导演的阅历如果还没有演员深刻,那他怎么指导和统筹?”

    “因为年龄原因,我对这段历史风貌的认知非常浅薄,这是我参与进来的意义和原因,通过这个角色增加阅历和见闻。”

    路宽话音顿了顿:“至于演员和导演的区别,我打个比方——”

    “从给电影提供热量、能量的作用和意义而言,演员是自我燃烧的火炬,就像刘伊妃一样全身心投入进行感性表达。

    “那导演就是核反应堆,必须要冷静、稳妥、安全地控制全局运作,在艺术冲动之外,更要有理性统筹。”

    在各种发布会上听惯了自我炒作票房预期等豪言壮语的记者们,特别是电影业的专业记者,还是颇为享受今天这样的氛围。

    不是真正有专业能力、敬业能力的演员和导演,根本无法达到这种采访的问答效果。

    首映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才结束,极大地满足了记者和粉丝们的热情。

    翌日上午十点,中影、问界、新画面等出品方官博例行公布了昨日战况。

    内地票房在35%以上排片率的加持下,以高达2880万人民币的数字豪取2009年开年冠军,也打破了年前《梅兰芳》1900万的首日票房记录,成为国产文艺片票房首日冠军。

    当然,有了这样一个开始,距离打破国产文艺片的历史票房冠军只是时间问题。

    之前的记录保持者就是陈开歌的《梅兰芳》,影片在1月下画,累计票房1.3亿。

    首日票房的出炉让各大院线经理纷纷提高排片。

    同时期的竞争对手中:

    湾省的《海角七号》,很悲催地在昨天和《山楂树之恋》撞车,首日票房只有560万;

    梁咏琪、陈柏霖参演的合拍片《爱得起》主打姐弟恋话题,剧情老套,首日票房440万;

    其余的贺岁档“余温”片:

    刘得华、舒淇的《游龙戏凤》在情人节档豪取1000万,总票房破2亿;

    进口片《玩命快递3》情人节单日票房1200万,总票房破8000万,

    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能以这样一部年代、文艺、爱情的标签斩获2880万的首日票房数字,着实令人咋舌。

    这自然源于张一谋、路宽、刘伊妃、赵苯山等主创的号召力,源于问界体系成熟的营销、宣发系统。

    但最根本的,还是源于中国电影大盘的蒸蒸日上。

    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麦网和问界的在线票务竞争,给影迷们创造的福利,客观上推动了更多消费者走进影院、培养观影习惯。

    这还仅仅是移动端到来前的态势,线上票务占比还不算高,但产业势能已然可见一斑。

    特别是阿狸、白度等邪恶轴心们,面对问界的电影捏着鼻子也要给出补贴和高排片,否则就是把用户往对家推,也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但今年的情况就不同了,有了万哒影视自己的制作团队,兼之乐视文化等入局者,邪恶轴心们希望能有更多有竞争力的电影出现,避免这种一边打杀一边给对方“输送弹药”的尴尬局面。

    电影业的起势自然也催生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媒体、网友、影评人的评价火热出炉。

    “昨天本想去看郭达的《玩命快递3》,为了晚上上垒只有陪女友看《山楂树之恋》,结果哭得比她还稀里哗啦,被骂是娘炮,艹!”

    “这部投资7000万的爱情文艺片,看完只有一个感受,这就是洗衣机的洗白之作,他的表演让我完全相信这是一个纯爱战士,我要是刘伊妃,我跺我也麻!”

    “茜茜最后一段表演的哭戏太动人了,非常具有层次感,相信会成为影视经典之一,那一刻我感觉她是真的代入了自己,之前反对这门亲事,算了还是同意吧,祝你们幸福!”

    “之前看过小刘的电视剧,总体还是幼态为主,以为就是这么偶像派下去了,没想到一个张纯如,一个静秋,直接把未来的发展空间打通,期待看到你在银幕上的更多面孔。”

    “这还是刘天仙?灰扑扑的短袖褂子,露出脚踝的解放鞋,那走路时缩着脖子不敢看人的样子……完全就是七十年代那个胆小又倔强的静秋!”

    “张一谋在国内还是前三的存在,保二望一,在我心中和路宽不相上下。他的上一部艺术片《千里走单骑》和这部相比差距太大,这部就是顶级的自然光影像美学。”

    “喜剧演员演正片真是爆杀啊!支持被某女教授疯狂蛐蛐的苯山大爷!能把这么多好演员、适配的演员凑到一起真的不容易,希望问界这样的良心资本多一些,观众就有眼福了。”

    夸者有,骂者自然也不缺,这里面有水军,也有口味没对上的普通观众。

    “演员身份和角色割裂感太强了,我心中的刘伊妃就是天仙,这部电影应该改名《首富在70年代的纯爱游戏》。”

    “这不就是首富和首富夫人的《变形记》吗?你们干嘛要把它伪装成一部电影?还要骗我们30块钱?”

    这其中,知名影评人成青松在《心惊报》上发布的评论尤为尖锐,以对张一谋的批评为主。

    《山楂树之恋》:精致糖衣包裹的意识形态媚俗:

    张一谋在《山楂树之恋》中完成了一次精妙的艺术投降。

    将集体创痛蒸馏成无菌蒸馏水般的“纯爱标本”,以影像媚态向资本神坛献祭。

    这种创作堕落,源于主动的自我矮化。

    他标志性灰绿影调、枯枝繁花等符号堆砌,沦为了粉饰真相的脂粉,罗老师打断村长讲述山楂树真相的桥段,本可成为刺破谎言的匕首,却被处理成轻飘飘的时代插曲。

    当赵苯山饰演的村长烟杆敲鞋的沉默沦为背景板,当溪美娟的“正审式盘问”被温情母女戏消解,影片彻底阉割了批判基因。

    当张一谋用隔江拥抱的唯美镜头,将高压氛围对个体的碾压,偷换成“爱情对抗时代”的廉价浪漫,这并不是艺术提炼,而是对苦难的亵渎性消费。

    而参与到这部电影中的这位柏林影后,也很难叫人对她的角色适配有更多认同。

    纵使灰布衫与解放鞋努力抹去仙气,但她驼峰鼻投射的冷冽棱角、人艺淬炼的舞台腔调,始终与角色怯懦卑微的底层逻辑割裂。

    简言之,就像炒茶的老先生遇到浓妆艳抹的女明星,免不得要讲一句:

    姑娘,离远些,别串味了!

    《山楂树之恋》的票房大胜,但在我心里艺术大败。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就是张一谋的《英雄》2.0,同样用美学暴力绞杀历史真实,同样以宏大叙事献媚权威。

    区别在于,《英雄》尚存权力崇拜的狂热,而《山楂树》只剩卑躬屈膝的疲惫。

    这棵被资本浇灌和修剪过的山楂树,开出的绝非纯净之花,而是庸俗时代里一株精心培育的恶之花。

    ……

    成青松是谁?

    《心惊报》为何给他这么重要版面的头条刊登犀利影评?

    这位此前一直不露声色的影评人甫一“粉墨登场”,就吸引了大众的注意。

    网友们挖坟、总结,这才叫人大致明了了这位的由来——

    2001年从《晚安山城》开始编剧的创作生涯,2004-2005年推出电影代表作《沉默的远山》、《电影往事》,后者获金鸡奖提名。

    但这些都不是他最重点的个人标签。

    重点是这位在2005年就公布了自己的同志身份,发布了和恋人的亲吻照,是内地首例。

    如果正常发展,2009年10月的第27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他也会成为总导演,算是个很会自我炒作的从业者。

    事实上,在除夕老赵被蛐蛐的风波中,这位就是摇旗呐喊者之一,立场毋庸置疑。

    成青松之所以突然开炮,是因为其人将要在今年正式担任《青年电影手册》主编,推动独立影评阵地的建设。

    他提出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仿照美国的金酸霉设立了中国的“金扫帚”奖。

    在上一世,成青松是通过对老谋子的《三枪》的严厉抨击造势,后者的确口碑太差,很快成就了这位影评人的威名。

    这是张一谋作为国师在奥运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关注度极高,自然也让这位搭便车者积累了不少粉丝。

    这一世的《山楂树之恋》自然而然也成了靶子,并且还有路宽这位楠方系的“老对头”在列,这个热度就更要蹭了!

    其实成青松的稿子在年前就写好了,原先的矛头指的是张一谋和男女主,准备一起开炮。

    只是春节期间的“李教授屁精事件”影响太大,让他即便是完全从电影本身出发评论也不敢太过火。

    于是出现了这一版以老谋子为主,顺带批评刘伊妃的评论文章。

    其实每次电影上映,从作品本身出发对路宽等人褒贬的都很多,也不见得就有什么麻烦,这位是典型的不太维护互联网口碑的主儿,不给自己搞完美无缺的舆论人设。

    因此当初朱大珂才能骂得这么欢、这么久都安然无恙。

    成青松避这个风头完全是心里有鬼,自己清楚根本不是从客观角度评价,生怕触了霉头。

    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观众认可成青松的观点,或者说,他的评论本身也是“二八开”结构——

    八分私货,两分真相,看起来便更加唬人一些。

    譬如对张一谋的批评,后者的确没有像《活着》一样坚决控诉,但这部电影的主题已经很明白了,就是纯爱,干什么还要过多地牵扯对时代的反思?

    有这样一个背景,已经足以衬托男女主的凄美爱情了,没有必要舍本逐末。

    2009年的影评细分领域茁壮成长,不但有北师大、燕大提出的“电影智力指数”概念,从学院派角度入手呼吁电影深度;

    也有成青松这样企图掌握一定话语权自成一派,摆脱影评束缚,因此才选择蹭大导和明星的;

    当然也有脱胎于博客时代的顾小白、周黎明等来自西祠胡同、夜航船等不同早期电影发烧友论坛的草根影评人。

    这部分影评人相对而言视角客观,算是和普通观影群体的屁股坐在一处,至于在微博账号商业化后期是否被收编,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对于成青松的管观点,很快就有草根影评人站出来驳斥。

    周黎明在自己的微博,和担任评论员的《电影报》都发表了文章——

    《山楂树之恋》:沉默年代的惊雷,被误读的历史诗篇。

    成青松先生将《山楂树之恋》定义为“媚俗的纯爱标本”,却忽略了张艺谋以影像为刃在历史铁幕上划开的沉默切口。

    若说《活着》是悲怆的史诗,本片则是以露珠折射暴风雨的微观史诗。

    它从未逃避苦难,而是将时代的绞刑架转化为爱情的祭坛,用最克制的镜头完成对集体记忆的考古式复原。

    至于您对演员刘伊妃的评价,我更是不能苟同,她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完成度,我觉得甚至比《历史的天空》还要高!

    《历史的天空》中的张纯如女士这个角色,作为传记片人物是有固定范本的,评价体系侧重于是否能还原真实人物,但静秋呢?

    她以静秋这一角色为解剖台,用近乎残酷的肢体解构与微观表情管理,将知识分子后裔在特殊年代的精神困局,具象为可触摸的生理图谱。

    车站初登场时,解放鞋内勾的足踝、背包带仓促的指尖勾拽,构建起一套怯懦的生物学语言。

    佝偻的肩颈与短窄裤脚间嶙峋的脚踝,不仅是服化道的胜利,更是演员将时代重力转化为骨骼记忆的证明。

    整理滑落背包带时只敢用指尖迅速内收的动作,与后期隔江张臂的舒展形成残酷对照,完成了从“被规训的躯壳”到“觉醒的生命体”的史诗性蜕变。

    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是给了我惊喜的。

    当成青松老师痛斥山楂树开不出“纯净之花”,我却在三峡浊浪下看见更震撼的真相:

    刘伊妃扮演的静秋红衣凭栏时,水中摇曳的幻影白花,那既是爱情的安魂曲,更是历史真相的浮标,令人动容。

    成青松、周黎明、顾小白和北电的黄世贤等人纷纷发表评论,总体而言褒贬皆有,但几乎都是着墨于导演本身,毕竟演员咖位再大,也是为电影服务。

    但燕大电影研究中心的戴静华从演员自身角度出发,对路宽、刘伊妃的表演表示认可:

    《山楂树之恋》中男女主角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在影片开拍之初就饱受关注。

    说实话,我在昨晚观影之前也是抱着审视的姿态去看,毕竟无论是路宽导演还是刘伊妃女士,都已经算是各自事业上光环加身的人物了,两位80后、85后能否演绎出那个时代的风格,令人生疑。

    但观影结束后我很感慨,路宽与刘伊妃的表演构成了一组精妙的互文结构:

    既是银幕角色的情感共振,亦是现实关系的镜像投射,整体完成度非常高。

    二人现实情侣身份并非表演捷径,反成为创造间离效果的介质。

    譬如在静秋为老三包扎冻疮手时,刘伊妃指尖回避触碰的颤抖,既是对角色初恋情怯的精准拿捏,亦是对现实肢体熟稔的刻意反叛。

    还有私人情感的专业转化,病房相望、隔岸拥抱的经典镜头,将私人情感升华为历史悲剧的公共表述,非常难得。

    最震撼的是静秋穿红衫送别爱人的爆发戏。

    刘伊妃嘶喊时撕裂的喉音,混着现实孕期激素驱动的生理性战栗,将“演员”与“母亲”双重身份的痛苦焊接,迸发出了超越剧本的生命实感。

    但局限在于,路宽的某些特写镜头仍残留了威仪惯性,如斥责静秋拒医时的眉峰走势,但这恰印证了表演的本质:

    真正伟大的演出从非彻底消失,而是在“我是他”与“我演他”的裂隙中,凿开供观众体验人物的视窗。

    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手段去推流和引导,无论是对家还是蹭热度选手,亦或是真正的影迷和粉丝们,根本无法拒绝讨论这部电影。

    2月15号,《海角七号》被大批影评人批驳,称其情书中“时代宿命是时代的罪过”等表述实质是殖民者的自我合理化解脱,回避了殖民暴力的历史责任,颇具争议。

    剩余的大片该下画的下画,同档期根本没有能打的对手,《山楂树之恋》的排片继续向好。

    全城热议,全城热恋,全城热卖。

    2月21号,《山楂树之恋》的首周票房出炉,7200万的数字彻底让同期影片偃旗息鼓,超越《梅兰芳》似乎也只是咫尺之遥。

    与此同时,同期上映的港台地区票房报收2200万,充满时代感的爱情文艺题材并没有让港台观众太感冒,影片在湾省的排片自然也敌不过有扶持政策的《海角七号》;

    亚洲其他地区中,版权以200万美元卖给了希杰娱乐,这个价格已经是虚高。

    张一谋此前的电影中,《英雄》创下110万人次的观影记录,但《千里走单骑》只有30多万人次。

    同类型的华语爱情片也表现惨淡,2007年《蓝莓之夜》仅3.2万人次,《海角七号》因本土情怀在台爆火,但在韩仅1.8万人次。

    日苯则是形势一片大好,东宝株式会社旗下的院线本就覆盖全国,纯爱题材在本土的受众也颇多,1995年岩井俊二的《情书》在日苯票房就高达18亿日元。

    上映一周,以300万美元卖出版权的《山楂树》在日苯票房超过1000万人民币。

    首映当天张一谋的好友高仓健、路宽好友北野武等人均莅临现场,为电影摇旗呐喊。

    路宽的日苯家庭主妇粉丝团战斗力依旧强悍,把一众因为《历史的天空》提议抵制的右翼骂得狗血喷头,成为了主要的观影主力。

    除了海外版权要通过五月戛纳的非竞赛单元洽谈售卖外,电影上映首周,已基本回收成本。

    又是一个问界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体系下的标准产品。

    为了继续给影片的营销、推广加码,2月22周日,CCTV-1综合频道《艺术人生》栏目开播,放出了《山楂树之恋》剧组提前录制的节目访谈。

    张一谋、赵苯山、路宽、刘伊妃四位主创悉数到场,将和观众们一同分享影片拍摄过程中的趣事。

    同时,作为《艺术人生》的主题,也会对主创们、特别是话题度更高的刘伊妃的艺术生涯进行回顾、挖掘。

    因为这是小刘生产前的最后一次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

    粉丝和影迷们都在期待着这位准妈妈,在少女时代的最后一次亮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