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816章 大清洗

第816章 大清洗

    长安城的晨钟暮鼓依旧准时响起,然而太极宫内,一场隐秘的权力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咸亨四年的春,掖庭宫的长廊里,官员们们脚步匆匆,压低的帽檐下藏着忐忑不安的眼神。

    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季节,李治正式册封武媚娘为天后。

    彼时,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以裴炎为首的官员,皆是辅佐朝政的肱骨之臣,他们恪守传统礼法,本来就认为立武则天为后不仅有违纲常,更担心这位手段狠辣的女子会打破大唐稳固的权力格局。

    在册封大典上,裴炎手握笏板,神色凝重,言辞恳切地进谏:“陛下,武氏出身卑微,且曾侍奉先帝,如今给予全力,恐遭天下非议,动摇国本啊!”

    刘仁轨更是以头撞柱,鲜血染红了殿阶,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阻止册封。

    李治心意已决,他站在龙台之上,目光坚定却又暗藏复杂情绪,挥手示意册封继续。

    册封天后只是这场权力变革的开端。

    随着武则天入主中宫,李治逐渐将越来越多的政务与她商议。

    起初,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宫廷节庆的安排等。

    但渐渐地,李治开始让武则天参与朝堂议事,倾听大臣们的奏报。

    这一日,早朝结束后,李治将几位重臣留了下来,宣布要让武则天参与朝政决策。

    消息一出,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片刻后,朝堂炸开了锅,刘仁轨率先出列,大声进谏:“陛下,自古以来,从未有皇后参与朝政之先例,此乃乱政之举,万万不可!”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反对声此起彼伏。

    李治皱着眉头,面露不悦,却并未改变主意,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那以后,太极殿的龙椅旁,多了一张凤座。

    每逢朝会,李治端坐龙椅,武则天则坐在凤座之上,垂帘听政。

    满朝文武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既震惊又无奈。

    他们想不明白,一向温和仁厚的李治,为何会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将手中的权力分一半给皇后。

    朝堂之外,长安城的街头巷尾也都在议论纷纷。茶馆里,说书先生敲着醒木,唾沫横飞地讲述着宫廷秘闻:“各位看官,你们可知,如今这大唐的天下,怕是要变天了!皇后娘娘都能和陛下一起上朝理政了,这事儿,从古至今可都没听说过啊!”

    茶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交头接耳,纷纷猜测着未来大唐的走向。

    对于武则天参与朝政,于礼不合的质疑声在朝堂内外从未停歇。

    儒家经典中,对女子的定位是相夫教子,不得干政。

    而如今,武则天却堂而皇之地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法的巨大挑战。

    那些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官员们,从心底里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

    他们认为,皇帝作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天下的主宰,而皇后只能居于后宫,辅佐皇帝,不能染指朝政。

    “天皇天后”并称的局面,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荒谬至极,是对皇权尊严的亵渎。

    可无论官员们如何谏言,呈上去的奏折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李治似乎有意躲避这些争议,常常在自己的寝宫中闭门不见大臣。

    有一次,几位大臣在寝宫外跪了整整一天,希望能见到李治,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可直到夜幕降临,宫门依旧紧闭,他们只能失望而归。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奏折开始由武则天负责批复。

    她坐在批阅奏折的桌案前,眼神锐利,手中的朱笔在奏折上快速移动,写下一条条指令。

    她的决策果断而坚决,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帝王。

    起初,官员们对她的批复还心存疑虑,甚至有些不屑一顾,但渐渐地,他们发现,武则天对政务的处理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极具远见卓识。

    要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必须掌握足够的权力。

    于是,她开始着手掌控代表皇权的锦衣卫和不良人。锦衣卫原本是皇帝的亲军,负责侦察、逮捕、审问等事务。

    不良人则是维持长安城治安的特殊力量,消息灵通,遍布大街小巷。

    武则天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两支力量牢牢握在手中。

    她赏赐给锦衣卫和不良人的首领大量金银财宝,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对自己忠心耿耿。

    很快,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了武则天的眼线,朝堂上大臣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掌握了情报力量后,武则天开始重用李义府。李义府此人,虽然才华出众,但为人狡黠,善于投机钻营。

    他敏锐地察觉到武则天的崛起,便毫不犹豫地投靠到她的麾下,成为武则天在朝堂上的得力助手。

    在武则天的支持下,李义府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官拜司空。

    他仗着有武则天撑腰,在朝堂上飞扬跋扈,排除异己,对那些反对武则天的官员进行打压。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洗在大唐境内悄然展开。

    从六部尚书等朝廷大员,到地方县官,只要是对武则天的统治有威胁,或者曾经反对过她的官员,都成为了清洗的对象。

    武则天派出锦衣卫和不良人,四处搜集官员们的罪证,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被无限放大,成为治罪的理由。

    许多官员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就被逮捕入狱,家产被抄没,家人也受到牵连。

    一时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官员们上朝时都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招来杀身之祸。

    在大清洗之后,武则天启用了一大批心狠手辣的酷吏。

    其中,来俊臣、周兴等人最为臭名昭著。他们发明了各种残酷的刑罚,用来审讯犯人。什么“玉女登梯”“凤凰晒翅”,光听名字就让人不寒而栗。

    只要落入这些酷吏手中,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走出来。

    他们通过严刑逼供,制造了恐慌。

    其残暴程度,比起乾武年间的三次官员大清洗还要恐怖数倍。

    官员们私下里谈起这些酷吏,都忍不住浑身发抖,对武则天的恐惧也达到了顶点。

    然而,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心里都明白,真正可怕的从来就不是天后武则天。

    她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李治。

    如果李治不愿意,武则天就算手段再高明,也不可能在大唐掀起如此大的腥风血雨。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官员们还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随着大清洗的进行,朝堂上出现了大量的官员空缺。

    然而,没过多久,这些空缺就都被填补上了。更让官员们震惊的是,填补这些空缺的人,他们都很熟悉,五姓七望的人又回来了!

    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些家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便是名门望族,势力庞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唐建立后,先帝灭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五姓七望的发展。

    可如今武则天却重新启用了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让他们进入朝堂为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