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807章 据理力争

第807章 据理力争

    咸亨元年的初雪裹挟着刺骨寒意,悄然降临长安城。

    铅云低垂,如厚重的帷幕笼罩着这座繁华都城,大街小巷的青石板路被白雪覆盖,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宣政殿的铜漏声沉闷而有节奏的滴着,仿佛在数着时间的流逝,却怎么也盖不住坊间暗流涌动的议论。

    当掖庭宫的白幡缓缓升起,这个消息如同惊雷,瞬间在长安城中炸开了锅。

    “王皇后殁了!”短短几个字,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掠过朱雀大街,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南市的酒肆里,挤满了人,说书人站在台上,猛地一拍惊堂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神情夸张,唾沫横飞的说道:“各位看官,这王皇后好端端的,偏在武昭仪入宫后一病不起,其中蹊跷,怕不是能用‘巧合’二字搪塞!”

    台下酒客们立刻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人压低声音,脸上满是狐疑:“可不是嘛!这么多年,王皇后都没能给陛下生下一儿半女,可武昭仪刚进宫,肚子就争气地有了动静,还把陛下迷得神魂颠倒,这里面指不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消息越传越广,各种猜测和传言甚嚣尘上。

    有人说在王皇后病重期间,曾看到武昭仪身边的宫女鬼鬼祟祟出入掖庭宫。

    还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王皇后是被人暗中下毒才香消玉殒。

    街头巷尾,妇人们聚在一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窃窃私语,眼神中充满了揣测。

    “听说武昭仪手段可厉害着呢,为了上位,什么事做不出来?”

    “就是就是,这王皇后一死,最大的受益者不就是她嘛!”

    这些议论声,如同无形的网,将整个长安城笼罩其中。

    然而,这还只是风暴的前奏。

    没过多久,一则更为震撼的消息传来——陛下要立武媚娘为后!

    这个消息让原本就热闹的长安城更加沸腾了。

    百姓们站在街头,满脸惊愕的讨论着,眼神中既有惊讶,又带着几分看热闹的兴奋。

    “这武昭仪不过是个昭仪,怎么能直接当皇后呢?”

    “听说她以前还侍奉过太宗皇帝,这于理不合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

    比起百姓们的热议,朝堂上的官员们更是心急如焚,如临大敌。

    在他们看来,立后之事关乎国本,绝不能如此草率。

    武媚娘虽深得陛下宠爱,但她曾是太宗皇帝的才人,这层身份成为了她登上后位最大的阻碍。

    按照传统礼法和伦理纲常,这样的情况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不仅会引发天下人的非议,更可能动摇大唐的根基。

    太极殿内,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雕龙画栋在摇曳的烛火下投下阴森的影子,龙椅之上,李治强撑着病体坐在那里。

    他着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声音中带着几分不耐:“来,你们都给朕说说,立武媚娘为后,有何不妥啊?朕怎么就不能立武媚娘为后啊?”

    下方的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无人敢率先开口。

    朝堂上一片寂静,只有寒风从门缝中钻进来,发出呜呜的声响。

    裴炎性子急躁,刚要迈步上前,却被身旁的刘仁轨一把拉住。

    刘仁轨朝他使了个眼色,微微摇头示意他退下。

    裴炎虽满心不解,但还是勉强忍住,往后退了一步。

    刘仁轨深知裴炎脾气火爆,说话直来直去,生怕他一时冲动,说出什么大不敬的话,不仅惹得陛下生气,还会连累众人,甚至让整个谏言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刘仁轨整理了一下官服,缓步上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开口说道:“陛下,立武媚娘为昭仪,甚至是贵妃,臣等并无太多异议,毕竟这是陛下的后宫之事,旁人不便过多干涉。”

    “可立皇后一事,却截然不同。皇后乃是一国之母,肩负着母仪天下的重任,立皇后乃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

    “天下人皆知,武媚娘曾是太宗皇帝的才人,陛下身为大唐天子,理应以身作则,遵循礼法,切不可带头做出有违伦常之事。”

    刘仁轨的声音沉稳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说到这里,刘仁轨稍稍停顿,偷偷瞥了一眼龙椅上的李治,见陛下并未打断,便继续说道:“若陛下带头破坏礼法,开此先例,那么上行下效,整个大唐的纲常秩序都将陷入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臣恳请陛下避嫌,三思而后行!”

    言罢,他再次深深行礼,身体久久没有直起,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恳切。

    一旁的裴炎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

    他怎么也没想到,平日里看似沉稳的刘仁轨,这番话竟说得如此直白,几乎是将陛下的脸面按在地上摩擦。

    裴炎心中暗自咋舌:老刘,你这胆子也太大了!这要是换作别人,恐怕早就被陛下治罪了。

    李治沉默片刻,并未立刻回答刘仁轨的话,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这份从容淡定的气度,让在场的百官心中暗暗惊叹,同时也更加紧张,不知道接下来的争论会如何发展。

    刘仁轨见状,直到现在自己肩负重任,作为礼部尚书,此刻必须据理力争。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陛下,当年太宗皇帝在位时,曾有过立杨妃为后的想法,然而却被魏征以礼法为由,极力劝阻,最终太宗皇帝放弃了这一念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六十九年的乱世,致使纲常人伦失常,汉家礼仪也大多失传。”

    “那时,父子、兄弟间妻妾相承的情况屡见不鲜,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贞观年间,草原十八部盛行着父亲死后,儿子娶父亲妻妾,兄弟死后,兄长娶弟媳的习俗,且在他们看来,这并不违背礼法。”

    “北朝以来,柔然、鲜卑等草原部落与汉人相互混杂,彼此的习俗相互影响,致使一些违背伦常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视为特殊。”

    “可是陛下,先帝即位后,费尽心思整顿纲常,重新确立了汉人的伦理规范,让礼法得以重新昌盛。”

    “他广纳贤才,修订律法,兴办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唐百姓知礼守法,让国家长治久安。”

    “难道,陛下要带头违背先帝辛苦定下的伦理纲常吗?”

    “若开此先河,不仅会让天下百姓对陛下的德行产生质疑,更会让先帝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啊!”

    刘仁轨越说越激动,声音微微颤抖,额头上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的眼神越说越坚定。

    太极殿内一片寂静,唯有刘仁轨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群臣们大气都不敢出,目光紧紧盯着龙椅上的李治,心中都在揣测着陛下的想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