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暮汉昭唐 > 第三百一十四章倒计时!

第三百一十四章倒计时!

    神武四年,三月。

    春雨如期而至,雨水淅淅沥沥,长安城连续多日下雨。

    张虞浏读各地的奏报,时而品尝冰奶茶,神情充满了惬意。

    实话实说,自张虞坐镇中央起,日子属实过得舒服。

    旧时打仗可以说是非常苦,且非常损伤身体。张虞还记得陇右击韩遂时,追击败退的韩遂几天几夜,在决战前一夜军中几无肉粮可食,不得已杀马为粮。

    彼时陇右正值冬季,朔风凛冽,吹得人皮肉刺痛,乃至肢体僵硬。普通兵将条件更艰苦,脚上、手上生冻疮者众多,若非及时在深冬前破敌,受冻寒而亡者,不知会有多少!

    而所食之物,大多是发硬的饼,饮得冰冷冷的雪水,几乎每日都要高强度行军,临战时为了鼓舞兵卒,张虞常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最熬人的精神日子,还属与袁绍对峙的日子,彼时拼消耗,磨韧劲。到后头才有击溃的袁绍的苗头,而真正扭转战局还属许攸来投,他果断雨夜奔袭袁绍老家信都。

    可以说在过去十几年的日子里,张虞连轴转,外出打仗,归国治军,几乎不得安闲。

    至于现在?

    在国都料理政务,设计国家的制度,引导王朝走向辉煌的未来,闲暇时想办法弄美食,并与宫中妃嫔玩闹,这可比刀口舔血好多了。

    故今张虞偶尔回想起风餐露宿的日子,只能说一切都值得!

    “陛下,臣有奏疏上报!”

    依照习惯,杜畿与钟繇受召入宫,向张虞汇报近来政事。

    入宫奏事乃张虞制定下的规矩,平日虽有朝议但却不足以理清诸多政事,且更多是群臣各自上报。因此为了便于料理政事,张虞约定每三日的早上,各部门负责人需到宫中,汇报近来情况,如有问题则方便协调。而因地点在白虎阁,故称为‘白虎会’。

    参加白虎会的负责人,几乎是内外朝的一把手。今庾嶷本应与杜、钟同在,但因至巴蜀巡查,故未有列席参议!

    “请言!”

    “禀陛下,后汉以来,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凡有家亡者,竟因送葬而返贫,此不利于百姓修养积富。故臣恳请陛下下诏,严禁不得厚葬,以为节约民财。”杜畿说道。

    张虞浏览奏疏,见杜畿在疏中提及最近发生的例子。

    河东人董氏出生入死多年,为家里积攒钱财,却因母亲去世,碍于风俗习惯,不得不便变卖家产,为母亲送葬刻碑文,导致家中返贫。

    董氏南征时,急于建功积攒家底,遂不幸战死巴蜀。董氏战没后,因家中无财,孤儿寡母需要官府抚恤才能生活。遂引起河东郡守严象的注意,并向尚书台上疏,希望能严禁奢靡之殡葬。

    “婚姻为生者事,殡葬为死者事!”

    张虞感慨说道:“生者费资尚有情理,殡葬伤财更伤人矣!”

    因殡葬而返贫之事可不少,如张虞所推崇的政论家崔寔,其出生于幽州名门,然因父亲病逝之故,却变卖田灾为其送殡,导致崔寔返贫,不得已以贩酒为生,勉强接济家用。若非凭过人的学识,崔寔怕不是难以翻身。

    即便当上了官,崔寔却也因涉及政治斗争,病逝时家徒四壁,无丧葬费用,得亏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及段颎出钱,才得以安葬。

    可以说崔寔一生艰难,始终被钱财所困。若父亲去世时,崔寔没有变卖家资安葬,或许崔寔生活不会那么艰难。而因饱受婚姻殡葬奢靡之苦,崔寔方才在其《政论》中提倡节俭,禁止奢侈。

    当然了,崔寔穷不代表崔氏穷,他族兄崔烈家资富实,花了五百万钱买司徒,故可见崔寔父辈时的富庶。

    “杜令君所言不无道理!”

    钟繇说道:“昔颍川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今天下凋敝,陛下当禁厚葬,以蓄民力,弘扬节俭风俗!”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奢靡之风不得兴,今既下诏户有分差,殡葬费用当有分差,以为律法。如有违者,迁实河西。至于其标准,可由二卿与诸君商议。”

    “诺!”

    “陛下英明!”

    户籍有了区别,那么最好便依照户级而限定消费。大户人家若逃避税收,等家主去世时,以下户人家标准送殡岂不可笑!

    如果有人想以高标准送葬而提高户级,张虞举双手双脚赞同,毕竟有人愿意接受倾家荡产,张虞可拦不住。

    毕竟张虞下诏的目的,不指望国家律法真能禁止百姓奢侈丧葬,而是给有想法的百姓一个借口,让他们能有理由拒绝倾家荡产的殡葬费。人总是为自己考虑,大部分人若非被社会风气所逼,大概率很难倾家荡产为先人送殡。

    若将以上视作户级制的好处,但其弊端却不能忽略。户凡有了差别,那么便会涉及到交友与婚姻上,人人接触怕不是会先了解对方门户。

    故终张唐一朝的嫁娶注定森严,上户之家不与中户子弟联姻,下户子弟只能娶与之相等或稍差的女子。因财产不同而产生的分化,会在张唐一朝展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户级制的利弊,只能说想享受少交钱的优渥,注定要承受身份上的歧视。毕竟甘蔗哪有两头甜的道理,世间之物有得必有失。

    安排好其余的行政之事,荀攸经通禀求见张虞,并手中奉有奏疏上呈。

    “卿前来不知所为何事?”及钟繇、杜畿等人退下,张虞问道。

    “禀陛下,捷报初至尚书台!”荀攸笑道:“事关夷陵、鱼复等城。!”

    “哦?”

    张虞饶有兴趣,问道:“可是关羽应命夺下鱼复!”

    “正是!”

    荀攸欣喜笑道:“关羽胆气超群,与其子逆江上谒吴巨。以叙旧之名,与吴巨会于宴上。关羽于宴上挟持吴巨,其部下猝不及防,碍于关羽武力,皆不敢上前。”

    “关羽持吴巨乘舟离城,及次日郭淮率兵至,在吴巨书信招揽下,诸城皆降于关羽。关羽将吴巨及其家眷迁至长安,今已在路上。”

    “彩!”

    张虞不禁抚掌,感叹说道:“关云长豪言百名刀斧手,便能为朕夺下城池。朕本狐疑之,不料云长竟单刀赴宴夺城,其之胆略寡有英豪所能比。”

    关羽敢豪言夺下鱼复,便是对他威信的自信。吴巨从刘备军中独立不久,军中不少将校都认可关、张兄弟。有旧部作为基础,方在吴巨被挟持后,众人纷纷投降关、张。

    张虞说道:“今朕履行诺言,将鱼复、秭归、巫县、夷陵等四县设夷陵郡,由关羽出任郡守,领本部兵马,兼领吴巨旧部,受江州都督郭淮差遣。”

    “诺!”

    荀攸沉吟了下,说道:“鱼复、秭归、巫县、夷陵皆下,今长江东出之口几通,所忧者无非南岸夷道。不知是否仍令益、荆出兵,清扫佷山、夷道以西诸曹军险隘。”

    “今鱼复已下,益州出兵则需漂浮长江而下,其途遥远不便用兵。可让文聘率兵施压,逼曹操屯重兵于公安、夷道,令贼知我有久持之心。”张虞考虑说道。

    “遵命!”

    鱼复不好打,之前让益、荆二州兵马共同行动,便是考虑到鱼复的艰险。如荆汉兵马碍于南岸曹军,无法逆江夺城,只得发挥牵制作用。真正负责进攻者,便是上游的益州。故鱼复的收复,省去了益州水师东出的麻烦!

    “知我夺鱼复,曹操怎无动静?”张虞问道。

    “据细作探报,自曹操下荆楚以来,荆楚诸郡骚乱,或有刘备臣属勾引山蛮反叛。曹操命李严率兵讨之,又留兵于诸郡,以为镇压反叛之徒。”

    荀攸整理脑海信息,说道:“故或受限于荆楚动乱,曹操无暇顾及鱼复得失。且得失仅在二日之内,曹操预料不及。然今荆楚动乱稍安,曹操或许会有所动作。”

    张虞笑了笑,说道:“曹操连年用兵,兵困民乏。故先令荆州兵马戒备于北岸,江州水师随时东援,让曹操急上一急。如有需要,君可让文远佯至淮水狩猎!”

    “陛下英明!”

    还是老生常谈,张虞拥有绝对优势,而曹操处于劣势当中。去年曹操发兵夺荆楚,便是一年之内连续两次用兵,可想而知兵马是多么的疲惫,百姓耕作缺乏劳力。然张虞瞄准这点,先让曹操动手。

    如果曹操不动手,张虞便会出兵袭扰,让曹操兵马不得安宁。依田丰持久之策,兵马乘虚迭出,以扰东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及至明年时,必因曹操连夜用兵,而东南兵吏疲惫。

    兵吏疲惫,人心思安。中国之兵齐出,一军如能取胜,则成摧枯拉朽之势,劝恤郡县百姓,士民箪食壶浆,曹操之军必败,东南必被张虞所统。

    可以说在宏观战略上,依照杰出战略家的互相商讨,拥有了一套高胜率的战略。只要在南征战术上不犯错,东南的灭亡已在倒计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