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暮汉昭唐 > 第一百六十章天津的诞生,二征袁本初

第一百六十章天津的诞生,二征袁本初

    曹操对天下最大的贡献不是统一北方,而是修缮了黄河至海河的运河,此运河便是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河北段的前身。而后世天津之所以诞生,便是因河道汇集于此。

    至于曹操为何修缮此运河,其原因很简单,便是为了征讨乌桓。

    而今鲜于辅则是出于控制幽州及后续征讨辽东,其与曹操所修缮运河的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许攸捋须而思,说道:“君侯,昔袁本初在位时,便有人提议修缮运河,以便征讨幽州。然因兵事之故,运河便就此作罢。以攸之见,君侯若欲以黄河旧道北连潞水,则需先引水灌旧道,而昔旧河道今名白沟。”

    “而注白沟之水,无非漳、淇、洺及巨鹿泽之水。注经白沟,先东北而流,欲至幽州入海,需疏幽州一河水,以便白沟之水改向,如此方能让中原舟舸直抵幽州。”

    见许攸说得如此详细,张虞忍不住多瞧了几眼,没想到许攸具有水利之才。

    “可有疏通运河水图上呈?”张虞问道。

    鲜于辅迟疑了下,说道:“河水繁多,辅不能尽报。然却有滹沱河与泒水舆图,如能令两河疏通,再让白沟至滹沱河,则河北运河成矣。其中滹沱河旧注黄河,是为黄河之支流,而今黄河改道,滹沱河自流入海。”

    说完,鲜于辅便呈上水图。

    张虞瞧了几眼,回想白沟的走向,说道:“白沟与滹沱河有河道,若是欲修运河,此处无需费力大修。让滹沱河改道流经幽州,与泒、潞等水连通,便能直流入海。”

    说话间,张虞用手指在舆图上比划,隐约二水连通的地点,感觉与后世的天津重合,便笑道:“二水如若连通,怕不是将有百姓至此聚集,盖如中原之定陶。”

    “大概如此!”

    许攸甚是积极,指点舆图上的水渠,说道:“河水相汇之所,便有商贾汇集。运河如若修成,幽州之民如欲冀州联络,皆需由诸水汇集于此,而后逆行白沟,可至安平,乃至邺城。如能南与大河疏通,舟舸可直达兖州。”

    荀攸补充说道:“若引黄河之水与白沟疏通,恐需让淇水改道!”

    “运河虽能令经济流通,便于控制幽州,但恐调发徭役太甚,令河北百姓疲惫。”张虞略有心动,但却犹豫道:“况我军初下冀州,袁绍尚在海滨。”

    “君侯若欲修缮运河,不如分段疏通。如先令白沟行舟,稍后疏通滹沱河与幽州河水,最后令幽州九河互通。运河成时,幽州诸郡畏服,冀州诸郡大兴,辽东近在咫尺。”许攸不断劝说道。

    张虞看向左右,问道:“子远之见,诸子以为何如?”

    “水利在流通,通则能润田,田肥则民富,民富则国强。今黄河故道尚在,君侯何须迟疑?”荀谌说道。

    “诩不善水利,不敢妄言。运河如能成,有利君侯调兵征讨天下,亦有利君侯控制河北。然运河修缮时机及所费民力值得商榷,若是花费巨大,则君侯宜当慎重。”

    “长文可有见解?”张虞问道。

    陈群作为外人不敢多言,仅含糊说道:“徐州之所以富庶在于泗水,若冀州有水能连通幽州则沿途必能富庶。但运河劳民,修缮需谨慎。”

    见众人在修缮运河上达成一致,张虞笑道:“且先依子远所言,先令白沟行舟,看能否从白沟通行至滹沱河。而此事由子远负责,让杜使君调配物资、人力,尽量在农闲时候征调百姓。”

    “诺!”

    许攸欣喜而应,好似捡到宝贝。

    “鲜于君不仅从征公孙有功,今更是有献运河计策之功。”张虞故作思量,说道:“君可迁任虎牙将军,辅刘刺史料理幽州郡军务,整顿幽州边防。”

    “多谢君侯!”鲜于辅欣喜拜谢道。

    为了深入控制幽州,张虞有意识进行军、政二权拆封。之前刘和虽说无威望,但至少是名义上的幽州之主,具有调配诸郡兵权。而今张虞利用在军中更具有名望的鲜于辅,用整顿边防为名,慢慢剥夺刘和的军权,让其只剩下人事与行政、司法等权。

    又聊了几句幽州事务,张虞终于来到正题。

    “袁绍逃至临淄,欲凭海滨复起,故渤海多有袁氏余孽。今岁农闲之时,我欲再讨袁绍,需调用诸部。”张虞笑眯眯问道:“不知远征多时,山西兵将可堪用否?”

    “破易京之后,辽见诸部思乡心切,故让诸部轮番归乡。而今渐有兵马归队,诸子士气正盛,岂敢不听君侯差遣!”张辽沉声说道。

    张虞说道:“文远兵马今屯安平、河间诸县,及我南征平原时,文远督领高览所部率万人步骑,并由幽州诸郡调配万人听候差遣,合计两万精锐,足以讨平渤海。”

    “末将领命!”张辽振奋说道。

    “伯宁何在?”

    “末将在!”

    张虞吩咐说道:“君率本部兵马五千,渡河征讨济北郡,切断济水,阻止齐鲁兵马西援袁熙。”

    “东郡呢?”满宠问道。

    张虞说道:“郦嵩率兵万人出征,将会先控黎阳,之后再平东郡。而我另书信于吕布,让他出兵东平郡以为策应。”

    说着,张虞看向陈群,问道:“先生此番回归兖州,不知能否让奉先出兵?”

    “愿从君侯之令!”

    “善!”

    张虞露出欣赏之色,说道:“先生出使有功,先生可暂任城相,往后如有功绩,我将另有封赏。”

    “多谢君侯!”

    张虞环顾众人,说道:“本次用兵先讨河北袁氏余孽,而后控据河、济二水,徐徐蚕食袁绍诸部。此番出兵纵不能覆没袁绍,但却能让袁绍再无复起之希冀。”

    “诺!”诸将沉声而应。

    见无任命,张燕顿时着急,从人群中出列,问道:“君侯,燕为青州刺史,此番岂能无委任?”

    “将军随我出征平原。”张虞笑道:“待取了平原,将军便有驻地。”

    “领命!”

    与众文武寒暄几句,张虞便让众人退下,而陈群因有事留了下来。

    “君侯!”

    见陈群有事需禀,张虞问道:“文长可有事务?”

    陈群作揖而拜,说道:“君侯将伐袁绍,而群需先回兖州,上禀出使情况于吕将军。”

    “长文不多留几日,与我共回邺城?”张虞问道。

    “军事紧急,不好耽搁!”

    说着,陈群玩笑道:“况经几日侍奉,我已知君侯为何许人。”

    “哦?”

    张虞饶有兴趣,问道:“我何许人也?”

    陈群面露郑重之色,说道:“君侯果断勇略,非人所能比。豁达好学,无所隐匿,则有明君之风。群回兖州,必劝吕将军遣送家眷,以酬君侯厚待之情。”

    “长文,中原之俊杰,望能与君再会!”张虞说道。

    张虞与陈群接触的半月里,虽知陈群天性善变,无国士之才,然陈群身上依旧有不少优点值得他欣赏,如学识非凡,通古知今,尤其陈群深谙汉律,在律法上别有番见识,要不然岂能被曹丕所器重。

    “君侯,鲜于辅在营外未走,言有要事需禀!”

    趁着陈群出帐之时,侍从禀报道。

    “请!”

    少许,去而复返的鲜于辅再拜张虞。

    “君有何事?”张虞和颜悦色问道。

    鲜于辅上报道:“君侯,修缮河北运河之事,非辅一人之见,而是辅有贤人辅佐,今愿举荐于君侯。”

    “何人能得卿赏识?”

    “渔阳田豫,现为辅帐下长史!”

    鲜于辅吐露实情,说道:“其有远见,在君侯与袁绍交兵时,便料断君侯必胜,劝辅投靠君侯,以得君侯器重。今得知君侯接见在下,知君侯必问幽州,遂让辅献河北运河之策,以便让君侯深知幽州。”

    “田豫有国才,在辅帐下为官,当明珠暗用。若能被君侯赏识,则田豫恰得其主尔!……”

    田豫经历复杂,年少时追随刘备。刘备随张虞征讨关中时,田豫在刘备军中任职,而刘备至雒阳任职时,田豫因母亲年老,不忍离乡太远,遂回到幽州,追随公孙瓒。

    公孙瓒杀刘虞,田豫不愤公孙瓒所为,于是在乡人鲜于辅的招揽下,田豫便追随鲜于辅,参与了张虞远征公孙瓒之役。

    故严格意义上说,田豫一直为张虞间接效力,属于是张虞集团的外包员工。因长时间为张虞效力,见识张虞的兵略,他便笃信张虞必胜,不断劝鲜于辅投降张虞。

    当然了,田豫之所以不断变化君主,倒不是他多变,而是田豫属于典型的地方性士族。他们不是特别在乎为谁效力,而是在乎谁是他们家乡的君主。

    因此这类地方性士族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忠诚度虽说不高,但职业精神很好,能为君王尽力工作,如三国中的陈登、陆逊等。

    得知田豫与自己渊源,张虞忍不住笑道:“田国让为我效力多时,而今方知田国让之名,实令人惋惜!”

    说着,张虞问道:“不知田国让何在?”

    “今在仆帐中!”

    “命他速至大帐!”

    “诺!”

    ps:晚上还有一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