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 第一百零一章 请缨

第一百零一章 请缨

    在南北两军坐镇的韩青、张恢接到以大都督府之名所颁上谕,二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擂鼓聚将,而是直奔御前去了。

    以宗庆道为首的东域,地方军出现哗变一事,这其中透着的蹊跷太多了。

    跟其他人不一样,韩青、张恢都曾在地方待过,尤其是韩青,对战的是逆藩叛军不假,可这并不代表韩青不了解别的。

    也是这样,二人深知这次闹出的哗变,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利益纠葛,甚至可能还藏着一些试探!!

    夜幕到来,皓月凌空。

    繁繁星空映照下,大内一片沉寂。

    虞宫,大兴殿。

    “都坐吧。”

    盘坐在罗汉床上的楚凌,没有抬头去看作揖的二人,视线定格在所铺舆图上,“晚膳用过没?”

    二人相视一眼,露出各异神色。

    “禀陛下,臣未曾用过。”

    韩青率先回道。

    “臣没来得及。”

    张恢紧随其后道。

    “先进膳吧,人是铁饭是钢,不吃是不行的。”楚凌抬头看向二人,“等吃完了,再聊别的。”

    “臣叩谢天恩!”

    尽管二人有着急,可此刻却也不好说别的。

    不多时,在李忠的带领下,几名近侍低着脑袋,拎着食盒走进殿内,将准备好的晚膳摆放好。

    看着眼前所摆,二人思绪不一。

    韩青吃饭很快,伸筷子的频次很高,这习惯是不好的,但在边陲前线养成的习惯,却是不易改变的。

    在边军,不吃快,饿肚子怪不了旁人。

    相比之下,张恢吃的要优雅不少,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吃着,虽在军中待的时间不短,但张恢还是保持着自幼养成的习惯。

    对这些,楚凌没看。

    但在楚凌心中,对二人的反应,是很满意的。

    作为中枢层面,执掌着一定规模精锐的军中巨头,虽说二人不在决策层,但二人的影响力是不小的。

    越是在特殊时期,就越是要有态度。

    “两位爱卿进宫,不急着召集麾下商讨镇压哗变,却默契的赶来觐见,可是想到了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楚凌撩了撩袍袖,视线从舆图上挪开,身倚凭几,看向二人慢悠悠开口道。

    韩青、张恢下意识起身。

    “坐下聊。”

    楚凌有些疲惫,伸手示意道。

    二人相视一眼,这才坐了回去。

    “启禀陛下,臣觉得这次哗变不简单。”

    在张恢的示意下,韩青率先说道:“早不哗变,晚不哗变,偏就在今下哗变了,要说没有蹊跷,没人撺掇,臣是不信的。”

    “不止是这样。”

    张恢低首接道:“出现哗变的,又涉及到宗庆道,陛下,臣怀疑这次撺掇的,中枢,地方都有可能有,臣,臣……”

    “两位爱卿是怀疑东吁也涉及其中了吧?”

    见张恢欲言又止,楚凌含笑说道。

    “陛下明鉴!”

    二人起身作揖。

    “把御前廷议摘录,拿给他们。”楚凌看了眼二人,伸手对李忠说道:“既然要解决这次哗变,就别在心里有疑虑。”

    这话,看似是说给李忠的,实则却是讲给二人的。

    “奴婢遵旨!”

    李忠在作揖应道后,遂朝一处快步走去。

    二人则陷入到沉思下。

    涉及到御前的皆有记录,对应的记录,是由对应群体负责的,如起居注,如实录,如廷议等等。

    当然了,对于皇帝而言,是可以叫什么记录,什么不记的,直接下旨叫对应群体离开即可。

    涉及到宣宗纯皇帝的起居注、实录等,其中有不少就是断掉的,这其中宣宗见了何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皆无从查考。

    克继大统的宣宗纯皇帝,跟储君时期比起来太多强势,以至于连史官都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过楚凌透过这些表象,看出了他那位皇兄,对于很多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只是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楚凌是可以揣摩到一些,但却不能揣摩透核心,这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涉及这次御前廷议的摘录,韩青张恢二人皆看完了。

    “大都督府与兵部间的关系,其中存有的贪腐盘剥,地方有司对地方驻防的影响,地方驻防中存有的不公,地方驻防糜烂程度,涉及盗卖、走私的现状,地方驻防可能存有的抱团,没有公开的联姻……”

    在二人看完摘录后,楚凌倚着凭几,掰着手指头对二人说道:“以上朕所提及的,有些在御前廷议中谈及,有些没有谈及,叫南北两军抽调校尉部,前去东域解决这次哗变,一个是要磨砺南北两军,毕竟如此幅度的调改,是否能形成高效战力,是需要战事来检验的。”

    “一个是借着此次机会,将我朝地方驻防烂掉的本质,给彻底撕开个口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改变。”

    “朕对两位爱卿讲这些,不是给你们增加压力,而是这些要不触及,即便中枢层面改的再好,早晚有后继无力的时候。”

    “北虏,南诏,东吁,西川,这是我朝必须直面的现实,今后会对外打多少仗,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你不打,那些强敌会遂你愿,也跟着不打?”

    韩青、张恢的表情格外凝重。

    对天子讲的这些,他们心中想了很多。

    “所以要以这次哗变为契机,整肃军纪,将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甄别好,剔除蠹虫,是必须要做好的。”

    楚凌伸手,讲明自己的态度,“此事可大可小,尤其是在这动荡下,兵部还要核准先前的各类开支,这压力最终是谁承受的?中枢或许会有,毕竟难保有些人会铤而走险,但也是这样,东域解决哗变就成了关键所在。”

    “陛下,臣恳请离都出战!”

    几乎没有犹豫,张恢单膝跪地道:“臣对东域一带是有了解的,臣……”

    “不,这次赴东域解决哗变,两位爱卿都不能离都。”

    不等张恢把话讲完,楚凌摆手打断,“南北两军的改制,需要两位爱卿坐镇,朕要的不是表面改成,朕要的是从内到外皆变!!”

    “再者言,东域出现的哗变,是叫中枢正视的事情,但是还远没有到叫两位爱卿亲自挂帅的程度。”

    “陛下英明!”

    韩青作揖拜道:“臣与成国公有一位离都奔赴东域,反倒会叫时局变得复杂,叫底下的人去解决,这才是最好的解决之策。”

    楚凌露出欣慰的笑容。

    韩青作为太宗朝新晋勋贵,贼配军出身的他,有着其他勋贵所不具备的,即韩青对底层有深刻了解下,在不断崛起晋升下,对沿级皆有深刻了解,而到正统朝,韩青更是一跃成为世袭国公,那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了解要更深刻了。

    所以天子想做什么,韩青是能看透彻的。

    解决原有积弊,这没什么好讲的。

    这其中的关键一环,是如何恢复地方军,对中枢军,对戍边军的供血,涉及到军中的改革,可不是下几道命令,说改就能改的。

    论及抱团取暖,小团体,军中的这些,可比朝中,比地方要厉害的多。

    你进行军改,是想叫大虞军队变强,这样在对内震慑,对外征伐下,能够起到很积极地作用于影响。

    但是这些变化,可不一定都是好的。

    终归有一些人会受不到这些的。

    这不就有了矛盾,而在矛盾加剧下,冲突势必出现,一旦这种现象有了,谁能确保不会有暗中下绊子,陷害同僚,甚至在关键战局上,发生出卖背叛这种事?

    “多给年轻人些机会。”

    楚凌探身上前,伸手对二人说道:“针对这次哗变,南北两军要有主将,至于谁来担任,这个就由两位爱卿来抉择,朕要说的就这些,若没有其他事,两位爱卿就下去准备吧。”

    “臣等遵旨。”

    二人相视一眼,随即朝天子作揖拜道。

    大虞军中拎得清的巨头,还是有不少的。

    看着二人离去的背影,楚凌露出淡淡笑意,有这些人在,不管是对内军改,亦或是对外征伐,楚凌都是有十足信心的。

    楚凌不是薄情寡义的皇帝,对那些坚定追随在自己身后,为自己排忧解难的,为大虞开疆扩土的,楚凌是不吝啬赏赐的,不管是精神层面,亦或是物质层面,楚凌都是能够给予的。

    ……

    韩青、张恢离开御前,夜已经深了。

    在返回的途中,二人没有任何交流。

    对天子所想,二人皆是有理解的,在这次哗变中,南北两军要有各自的表现,真要完全一样,那何必分为两军,干脆合为一军即可。

    南北两军是要存有良性竞争的。

    作为主帅,二人要保持好这点。

    故而在归途,二人想到了各自策略。

    南军这边。

    宵禁已行。

    “大将军派人传达的军令,你们是怎样想的?”

    骁骑校尉部驻所。

    昌封将刀拍在桌案上,看着麾下将校,眼神冷厉道:“娘的,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鼓捣些这种事情!!”

    “你们之中,有些是从地方军调往边军的吧?”

    “哗变?多半是他娘的被人鼓捣的,这仗是要打,但要打的,不是底层的将士,而是那些个败类!!”

    “校尉说的对!!”

    所属一名都尉听后,立时就道:“标下曾在地方军任职,其中有些家伙的嘴脸,标下是至今都没有忘。”

    “这次解决哗变,我等要参加啊,不能叫不明白其中的袍泽去,把真正该杀的给杀了!!”

    “不错!!”

    另一位都尉紧随其后道:“陛下颁旨,叫南北两军抽调精锐奔赴东域,而没有叫临近戍边军或地方军参与,明显就是察觉到什么了。”

    “校尉,咱骁骑校尉部别的不多,就是曾在地方任职的多啊,这仗要怎样打,咱们清楚啊!!”

    “是啊!!”

    两位都尉的话,引起不少人附和。

    看麾下如此,昌封露出一抹笑意。

    这正是他想要的。

    昌封伸出手虚压,帐内诸将立时闭嘴。

    “写血书请战!”

    昌封语气铿锵道:“这次解决哗变,南军这边肯定有大批人抢着去,这只怕也是大将军想要看到的。”

    “不搞点抢眼的,怕是抢不过那些家伙。”

    “一步慢,步步慢。”

    “趁着这次前去东域解决哗变,顺带对东域一带多些了解,万一今后我朝要对东吁叛逆发动攻势呢,这都是兵书上所没有的。”

    “是!!”

    昌封的话,引起不少人共鸣。

    有着先前北伐大捷带来的厚赏,这对南北两军的影响,是已深入人心的,故而针对对外征伐,那没有人不热切的。

    今后的仗,什么时候会打,他们是不清楚。

    可真有机会了,知道的比其他袍泽要多,这不就是优势吗?

    所以这次奔赴东域解决哗变,就是在为今后抢占优势。

    “校尉,既是写血书,那就要写点不一样的。”

    在此等态势下,一道声音响起,叫帐内众将循声看去。

    “你小子,坏水最多。”

    昌封指着麾下都尉赵寒笑骂道,“怎么写,就交给你了,抢下这次赴东域的机会,等归都时,老子拿出一年的俸禄,叫你去好好风流一番。”

    “呵呵…”

    一听这话,赵寒咧嘴笑了起来。

    “哈哈!!”

    帐内众将跟着也笑了起来。

    在过去这段时日,昌封跟麾下将校,早就打成一片了,作为一部校尉,跟底下的搞好关系,这才能把兵给带好。

    跟先前比起来,昌封变化是很大的。

    而有此变化的,可不止昌封一人。

    在北军,在南军的那帮勋贵子弟,一个个都是有不小变化的,或许他们的处事风格不一样,但是在各自校尉部,他们都已站稳脚跟了。

    这次有机会离开虞都,赶去地方解决哗变,或许这战绩是有数的,不过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检验机会。

    这点,他们看的比谁都清楚。

    所以必须要抢到手才行。

    再者言,论及耍心眼,玩手段的本事,这帮勋贵子弟是信手拈来的,在军中,机会从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至于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那糊弄的就是太过实诚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